|
|
 |
愛情神話 Fellini Satyricon (Fellini-Satyricon)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69|Color| Italian| 35mm|129 min
台北● 09/28(五) 22:30 10/01(一) 10:00
10/03(三) 20:00 10/06(六) 12:10
10/08(一) 16:50 10/11(四) 20:30
10/14(日) 15:10
台中● 10/27(六) 19:30
高雄● 10/17(三) 19:00 |
|
※觀賞9/28(五)22:30《愛情神話》的觀眾,可於散場時獲得由Aesop提供的神秘小禮物一份。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1971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1970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費里尼改編自拉丁詩人佩脫尼奧(Petronio Arbitro)之史詩同名作品,作為心理學大師榮格(C.G..Jung)的信徒,費里尼持續接受此學派的心理治療。而除了他的電影中除了假面(Persona)、原型(Archetype)、夢這幾個心理分析元素之外,阿尼瑪(Anima)也成為繼《八又二分之一》後,在《愛情神話》中解讀起來最富意趣的元素。
本片的故事情節非常片段瑣碎,情節幾乎無法串連,觀眾仍震攝於費里尼電影影像的巨大美麗。不連續性讓整部影片始終散發出一種神秘、象徵、超現實感,影片中的兩位同志男主角同時愛戀一位女性化的男孩(理想情人),心理雙性同體在這部影片作了極多的闡釋。但這兩個男主角卻似嬉皮般,從終日無所事事,被海盜俘虜到海上,場景設計近似古羅馬,卻又像極了在隱喻人類血液中從古至今的悲劇因子及劣根性,所以去掉外殼之後,本片也可視為引申當時新羅馬,七○年代的青年命運。
《愛情神話》猶如巨大又神秘怪異的嘉年華會,具有史詩感,沒有成見跟侷限,超越性別跟道德的界線。像謎般的解開了意識之下的處境,男主角的命運兼具了流浪跟漂泊,刻意製造出的廢墟、海盜船、獵鯨、巫術、儀式,則有著較以往更多的黑色童話輪廓。豐腴的女子,暴力、性的多元,同時釋放了這部費里尼的夢境電影,某個程度上,男主角阿錫多最後的死去,似乎完備了另一主角恩科比的存活,雙重自我消失,而達到一個主體的完整。經常嚴重失眠到缺乏創作慾望的費里尼,也在完成這部巨大又如夢似幻的影片之後,重新燃起了對電影的熱情。
The film is loosely based on the Petronio's novel Satyricon, a series of bawdy and satirical episodes written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emperor Nero and set in imperial Rome. Though the two protagonists, Encolpius and Ascyltus, reappear throughout, the characters and locations surrounding them change unexpectedly.
|
|
|
 |
小丑
The Clowns (I clowns)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70|Color| Italian| 35mm|92 minn
台北● 09/30(日) 00:30 10/05(五) 17:40
10/07(日) 20:20 10/09(二) 19:25
10/13(六) 14:40 10/17(三) 11:00
台中● 10/27(六) 17:30
高雄● 10/18(四) 19:00 |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1971義大利金像獎-特別獎
「我們來拍小丑吧!那是我志趣的啟蒙者。」在完成了《愛情神話》之後,某個星期天的下午,費里尼和長期合作的編劇扎朋尼(Bernardino Zapponi)認真地說起小丑對自己的影響,就這麼開始了這部獻給馬戲團作品。透過年輕男孩的眼光,觀眾彷彿隨著孩童時的費里尼入鏡,呼吸戲班裡魔幻奇魅的神妙氣息,展開一次馬戲團的生命之旅。小丑的表演訪談,吞劍、魔術、馴獸…,喧嘩熱鬧震耳欲聾的音樂聲響,繽紛華麗目不暇給的表演特技,費里尼以更自由的形式,將帳棚底下不可思議的奇幻氛圍,如實捕捉濃縮於影像之中。
就電影的層面而言,《小丑》也可視為費里尼向經典喜劇丑角卓別林致敬的作品,費里尼並以此延伸繼續,將馬戲團表演與電影創作的過程合而為一,片場中凌亂複雜失序緊張的瘋狂景況,與撩亂雜耍禽獸走跳的馬戲演出,無分軒輊。
影片自由地穿梭在令人瞠目結舌的馬戲表演與現實社會的紀錄訪談之間,除了訪問義大利著名的小丑家族,也前往巴黎探訪小丑專家,追尋曾經輝煌一時的小丑足跡。對費里尼而言,小丑其實代表了人類非理性、本能的一面,是一種拋去了道德、教條等種種綑綁的束縛,讓人性還原到最本質的存在樣態,捉弄與被捉弄、滑稽與孩子氣、玩笑與惡作劇、優雅與突梯…,具體存在的形體卻同時展現了生命根本的雙重對立面,小丑的存在於是成為人性二元對話的真實載體。什麼都可以入戲,什麼都可以取笑,人生歲月的滄桑到了極點,也不過是小丑們幽幽的一句笑話。
The Clowns is the film about the human fascination with clowns and circuses. It was made for TV, the Italian station RAI-TV, and is a part-documentary, part fantasy.
|
|
|
 |
羅馬
Fellini's Roma (Roma)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72|Color| Italian| 35mm|119 min
台北● 09/29(六) 16:25 10/02(二) 16:30
10/05(五) 15:25 10/07(日) 10:00
10/11(四) 23:00 10/15(一) 19:50
10/17(三) 13:00
台中● 10/27(六) 13:00
高雄● 10/23(二) 19:00 |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1972坎城影展技術大獎
◎1973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羅馬是什麼?」為了回答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思索,費里尼完成了這部以城市主題的影像內省。從凱薩大帝的古典劇碼,走進露天餐廳的鼎沸人聲,再來到現代化高速公路上的擁擠車流,對羅馬懷抱理想與憧憬的男孩,迫不及待想要一睹城市的風華,妓女、孩童、返鄉的軍士、廣場上慵懶的嬉皮,費里尼的《羅馬》自由地來回於現在與過去、劇情與紀錄、真實與想像、歷史與幻想之間,標示出縱的城市時間軸線、橫的地理空間版圖,在傳統的、亙古的、頹圮的、變動的、遺忘的影像中,密密交織出一幅無限綿延流轉的羅馬印象。
除了流動在城市之上的風景,費里尼也將思索的觸角鑽向內裡,以多線敘事的的場景跳躍,同時呈現羅馬所可能蘊含的豐富樣貌。地底下,為了現代化而建造的捷運工程,無意間挖到了保存於地底的古蹟,封凍的時間剎那間從決堤的洞口流逝,只剩風化的壁畫與記憶;心靈上,羅馬最為世人所知的宗教層面,來到費里尼的手上,則轉化為一場極盡奢華炫麗之能事的宗教服裝秀,華麗閃耀的金黃光暈將教宗推向神的頂點,卻也刺眼地暗藏譏諷;而城市的思考最後還是回到了電影創作,吵雜紛亂的拍片現場,費里尼在觀眾的批判和質問聲中,自顧自地堅持繼續。
羅馬究竟是什麼?透過費里尼的觀看,我們也似乎觸摸到這個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際的城市,在永恆的歷史洪流中微笑。
A virtually plotless, gaudy, impressionistic portrait of Rome through the eyes of one of its most famous citizens. The plot is minimal, and the only character to develop significantly is Rome herself. Peter Gonzales plays the young Fellini, and the film features mainly unknowns in the cast, but includes uncredited guest appearances by Anna Magnani, Marcello Mastroianni, Feodor Chaliapin, Alberto Sordi, Gore Vidal and Fellini himself.
|
|
|
 |
阿瑪珂德
Amarcord (Amarcord)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73|Color| Italian| 35mm|123 min
台北● 09/28(五) 18:00 0/02(二) 14:10
10/04(四) 22:10 10/08(一) 14:30
10/10(三) 12:00 10/13(六) 16:30
10/16(二) 19:50
台中● 10/28(日) 13:00
高雄● 10/24(三) 19:00 |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1975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74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及最佳影片
三月,空氣中紛飛飄揚著輕軟絮草,教堂的鐘響迴盪在石板路上,小鎮的春天就此揭開序幕。時序回到三零年代亞德里亞海邊的小城,墨索里尼的極右理想仍是信奉的教條,建築工人老爸、家庭主婦老媽、遊手好閒的舅舅、頑皮的小弟,男孩在天主教、法西斯和義大利傳統家庭價值中,迎接他的青春與成長。教室裡捉弄老師的惡作劇、教堂裡擔心手淫的懺悔、鄉村海邊的熱鬧婚宴,費里尼從容隨意地摘選擷取小鎮生活的切片與軼事,密密織就一片記憶之網,在時代洪流與個人思憶之間相互輝映。
費里尼曾說:「一個人所能做的紀錄,永遠是,也只能是對他自己的紀錄」。《阿瑪珂德》不但被推崇為其個人寫實語法的代表作,也被視為他最重要的自傳作品之一。影片一方面帶領觀眾走進費里尼的童年生活,看見他純真誠摯、幽默風趣的情感源頭。在時代景況的描繪上,也跳脫了純粹客觀、歷史觀察式的審視與檢驗,從最根本的生活細節著手,真實地重現了二次大戰前後義大利境內法西斯的樣貌。
有趣的是,在《阿瑪珂德》中,我們也可清楚地看到費里尼對女性形象的思索與著迷,聖母、烈女、蕩婦的三位一體,母親與妓女形成了互為表裡的對比,而費里尼作品中一再出現的、體態豐腴、巨大的女體,不但是哺育孩童的母性泉源,也是青年性啟蒙的開端。
Amarcord is a semi-autobiographical coming-of-age tale that combines poignancy with bawdy comedy. It tells the story of a wild cast of characters in Fellini's home town of Rimini in 1930s Fascist pre-World War II Italy. Amarcord is Romagnolo dialect for Italian mi ricordo, "I remember".
|
|
|
 |
卡薩諾瓦Fellini's Casanova (Il Casanova di Federico Fellini)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76|Color| Italian| 35mm|153 min
台北● 09/30(日) 17:10 10/02(二) 18:45
10/05(五) 12:35 10/08(一) 21:45
10/11(四) 15:10 10/13(六) 10:00
10/16(二) 14:50
台中● 10/28(日) 20:00
高雄● 10/24(三) 14:00 |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1977 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
◎1977 義大利奧斯卡最佳音樂
據說,當初費里尼並不是心甘情願拍《卡薩諾瓦》的,在製片與電影公司的熱切催促下,費里尼硬是被推進了卡薩諾瓦的回憶錄與歷史素材裡,陷入創作的囚籠中。該如何以新的觀點、視野、語法、取鏡,重新為這個傳奇人物建立塑像,甚至進一步賦予十八世紀新的視覺圖像?而糾結風流情聖卡薩諾瓦一生的,又是何種靈肉折磨?《卡薩諾瓦》展現了費里尼穿透身體表象的影像功力,一套套宮廷華美衣衫的翩然流轉,衣香鬢影卻掩蓋不了底層的無力與頹然,極盡誇張之能事的荒誕、淫亂、肉慾橫流,十八世紀的濃郁矯飾,就像張愛玲口中最華美的衣袍,底層早已腐朽盡是蛀蟲啃咬的碎屑。
故事從卡薩諾瓦流亡放逐前夕的偷情揭開序幕。人造的暗夜海景中,卡薩諾瓦在絲緞般閃耀的海面上,尋找前進的方向。雖然他努力表現自己的政經學識,然而卻始終無法獲得青睞,在眾人眼中,他的性能力與所向披靡的獵豔手法,才是他真正的存在價值。經歷過一個又一個軟玉溫香的女人懷抱,拜倒鑽進過一重又一重的厚重裙底,卡薩諾瓦成為性與享樂的代名詞,在滿足了世人的想像之餘,也成就了個人的神話。
費里尼刻意用大量人工化的場景、道具、服裝,結合羅馬戲劇傳統中的鬧劇形式,打造出一座看似自由縱慾、實則為僵硬加工的隱喻符號系統,再怎麼驚人的性愛技法,骨子裡只是行屍走肉般的流浪漂泊。卡薩諾瓦真的存在嗎?那些肉體之間的廝磨與衝撞,究竟是想像的煙花還是失落的神話,或者,一切就像片尾那場雪地冰湖上的翩然之舞,熱情只剩冰封中的餘燼。
A carnival in Venice is the prelude to a series of erotic encounters that follow Giacomo Casanova through the cities of 18th century Europe. It is the age of Voltaire – sexual and intellectual awakenings abound….
|
|
|
 |
樂隊排演
Orchestra Rehearsal
(Prova d'orchestra)
喬治卡修 Georges Gachot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79|Color| Italian| 35mm|72 min
台北● 10/01(一) 12:25 10/6(六) 14:40
10/10(三) 21:15 10/14(日) 19:50
10/18(四) 10:00 |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1978年3月基督教民主黨主席艾多‧莫侯遭到恐怖份子挾持55天之後殺害,整個義大利政局陷入一片混亂,為了對這種局面有所回應,費里尼接拍了義大利國家電視台委託製作的《樂隊排演》。
這部片只用了16天拍攝,全片只在一個場景中攝製完成。與費里尼長期合作的作曲家尼諾羅塔,一反前例,首次在開拍之前完成四段落主題音樂。電影以記者對樂團成員的一一介紹開始,來自各地集聚一堂的音樂家們各自帶著他們的擅長的樂器一起來進行演奏排練。音樂家們和他們演奏的樂器一樣有著迥異的性格:鋼琴是一種神話中的動物;橫笛最像人聲,甜美而膚淺;大提琴謹慎、忠實,是樂團台柱;伸縮喇叭同時是天使與小丑…。不同的個性與特色共同構成了樂團。一開始排練過程就混亂而不和諧。失去耐心的德國指揮甚至當眾咆哮,拋下了滿天飛舞的樂譜,衝進更衣室裡面與記者抱怨連連。而演奏家們對指揮的不滿緊接著一股腦全部爆發出來,音樂家們開始反抗權威,反對超時工作、整個局面陷入一場混亂之中。
然而,天外一顆大鐵球,突然破牆而入,鎮住了原來的火爆場面。原來劇場要被拆除了,在灰塵瀰漫、遍地瓦礫的場地中,整個受到驚嚇的樂團開始團結起來,指揮權在緊急狀況中又回到指揮家手中:「…每個人必須專心演奏,這是現在我們所能作的…樂譜救了我們…音樂救了我們…跟著他…」,同心協力終於讓演奏顯得和諧而完美。然而一切終究只是曇花一現,雜音又開始出現了,火爆又開始重演了,彷彿這些也都寫在樂譜中。
Orchestra Rehearsal chronicles story of an orchestra during rehearsal in an ancient chapel followed by a documentary film crew. The rehearsal quickly erupts into a chaos that Fellini uses to deconstruct social revolt.
|
|
|
 |
女人城 City of Women
(La città delle donne)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80|Color| Italian| 35mm|145min
台北● 10/01(一)21:30 10/04(四) 10:00
10/06(六) 18:10 10/10(三) 14:20
10/12(五)23:40 10/15(一) 15:00
10/19(五) 13:10 |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鬼迷茱麗葉》影片的結尾,經歷所有一切的茱麗葉獨自走向森林之中,這個看來解放女性的開放式結局,是費里尼嘗試還給女性真正自主權的企圖,影片完成之後,他也認為女性自主是未來幾年的課題,這部完成於1980年的《女人城》,可說是費里尼試圖理解女性主義運動的作品。
故事描述由馬斯楚安尼所飾演的中年已婚男子史納波哈茲在火車上,意圖誘惑戴著皮草帽子謎樣的女乘客,沒想到卻變成他跟著這個神秘女人走入叢林(意圖誘惑的懲罰?),來到個盡是女人的建築裡。當他意外的闖入之際,一個女性主義大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影片的放映與短劇的演出,全是充斥解放女性的意識。在挪揄、嘲諷與恐嚇之下,史納波哈茲企圖逃離現場,卻在此時遇上了差點強暴他的大乳鄉下婦人,接著又碰上一群在車上狂歡的年輕妹妹,之後還參加了沙文主義者為慶祝他的女性征服而舉辦的宴會…
荒誕怪異的筆觸,勾勒出一段接著一段的幻境旅程。夢境依舊延續,亦愈加真實,《八又二分之一》裡的導演遊走於現實與幻想之間,事隔近二十年之後,導演變成了中年已婚男子史納波哈茲,拋棄現實,放任地在潛意識夢境中沈溺,巨乳與豐臀的女人影像一再出現,不同體態、年紀與風姿的女人圍繞其中,儘管多是嘲諷。影片後段,史納波哈茲進入了個大型室內遊樂園,從形似女性陰道的跑道上滑行而下,女僕、魚販、護士,一個個女人的樣貌,孩童時對女人的記憶與迷戀,在此似乎獲得完全解放。
夢境中令人迷惑的旅程結束,現實中的火車之旅則繼續前進。費里尼曾說,男人習慣地將自己的幻想加諸在女人身上,她可以是母親、妻子、妓女、但丁的貝德麗采或是謬思。長久以來,男人不斷地以自身潛意識在女人臉上戴面具,而這也許正是呈現男人內心不為人知的一面。片中一幕幕令人迷炫的畫面,令人不禁佩服,大師製造幻覺的功力畢竟不同凡響。
Marcello is in the compartment of an Italian train, facing forward when the mineral water of the woman seated across from him starts to fall toward him. He catches the bottle and makes eye contact and follows her when she leaves the compartment. For a few moments she finds him attractive too. Then suddenly she gets off the train and starts walking through a field. Marcello follows her, loses her, finds himself in a large hotel surrounded by women. A feminist conference is taking place and he tries to escape.
|
|
|
 |
揚帆
And the Ship Sails On
(E la nave va)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83|B&W Color| Italian| 35mm|126 min
台北● 09/30(日) 22:10 10/03(三) 17:40
10/08(一) 10:00 10/12(五) 12:10
10/15(一) 22:00 10/18(四) 17:20 |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1984年 義大利金像獎最佳影片、攝影、製作及編劇
無聲的開場,猶如默片時期紀錄片的碼頭,帶領觀眾回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夕。紛亂的碼頭上,搭乘豪華郵輪的貴客陸續登船,寂靜的影片音樂輕聲奏起,泛黃的影像也逐漸有了色彩。這群貴客之中,有歌劇演唱家、演員、指揮家及作家,加上奧匈帝國的公爵及妹妹,他們全是歌劇女伶Edmea Tetua生前藝術界的友人,為了完成女伶生前的遺願,將其骨灰灑在家鄉小島Erimo附近的大海。郵輪上還有個重要人物,面對攝影機,為觀眾作最第一手喪禮報導的記者奧蘭多先生。
旅程途中,片段式事件的發生,點出這群貴客們的荒誕嘴臉,矯揉做作外,對於當時大戰前歐洲局勢也毫不在意,輕淡的筆觸,諷刺寓言力道卻不小。即將抵達小島之際,船長收留了一群塞爾維亞難民,奧匈帝國的軍艦也因此前來,其中一個塞爾維亞難民突然無預警地將手持炸藥向軍艦扔去,軍艦大砲順勢而發,目標正中郵輪…。
片中令人窒息的夕陽美色及大海,全是在「第五號影城」以人工繪製搭景拍攝完成。然而,費里尼為我們編織夢境的同時,也點醒我們現實與夢境的邊界所在。影片的最後,鏡頭從即將下沈的郵輪,帶到整個現場拍攝情形,一個巨大的機器正模擬攻擊下劇烈搖晃的郵輪,甲板上的貴客隨著搖擺。鏡頭切換之間,費里尼也像個愛玩小孩,驕傲地展現其驚人的虛幻製造遊戲,而他的觀眾則一再受困於魔法迷宮當中。
本片與費里尼早期作品在音樂選用上相當不同,本片大量地使用歌劇,如威爾第的知名歌劇《命運之力》( La forza del destino)、《弄臣》(Rigoletto) 以及《阿伊達》(Aida)等,費里尼承認他對歌劇的興趣發生得很晚,因為一直以來,他對於每個義大利人都需要喜歡歌劇的這種想法十分排斥,也使得他之前的作品中,幾乎找不到歌劇的蹤影。法國知名女導演Catherine Breillat參與編寫劇本工作,德國知名舞蹈家碧娜鮑許則在片中飾演公爵妹妹一角,眼盲心不盲的剛毅個性令人印象深刻,很巧合地,影展開幕的同時,她也正好率團在台北演出。
In July 1914 a luxury liner leaves for a small island with the ashes of the famous opera singer Edmea Tetua. The liner is filled with her friends, opera singers, actors and all kinds of exotic people. Life is sweet the first days, but on the third day the captain has to save a large number of Serbian refugees from the sea…
|
|
|
 |
舞國Ginger and Fred (Ginger e Fred)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85|Color| Italian| 35mm|127 min
台北● 09/30(日) 10:00 10/05 (五) 21:30
10/09(二) 12:30 10/13(六) 18:50
10/17(三) 15:20
台中● 10/28(日) 17:30
高雄● 10/25(四) 19:00 |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1986年 義大利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樂
亞美莉雅和賓波是當年藝名為佛雷和金姐的有名藝人,30年過去了,當電視台邀請她和賓波再度在特別節目中登台共舞,已經有兩個小孫子的亞美莉雅欣然答應,而且滿懷期待再度跟賓波見面。
80年代,羅馬成了電視充斥的現代都市,亞美莉雅說自己只是為了讓孫子開心而來,但她卻也謹慎且焦急的等待和賓波重遇。亞美莉雅一整天都沒等到賓波,半夜被隔壁的客人吵得不能入眠,起身抗議,沒想到正是賓波,風流倜儻不再,眼前只是個落魄的老頭。
亞美莉雅和賓波兩人在恍如馬戲團的電視台後台尋找練舞的之處,但發生的一切都讓生活平靜優渥的亞美莉雅感到不舒服,本想沮喪的回家,但她終於還是完成了和賓波再度共舞的表演,只是下了舞台,落魄的賓波借了錢離去,亞美莉雅也只能坐上火車回家。
費里尼拍攝《舞國》時,茱莉葉塔瑪西娜也已經20年沒有出現在他的電影中了,同時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出現在費里尼的電影中。《舞國》不僅是片中的佛雷跟金姐再度重逢,也是費里尼、瑪西娜和馬斯楚安尼的再聚。電影中沒有太多篇幅緬懷佛雷與金姐這對拍檔的光榮歲月,藉由兩個退休藝人受邀的故事,費里尼其實也透露了他對電視這個媒介的想法。
兩個主角一開始是因為電視台的邀約而重逢,亞美莉雅房間內電視台一閃一閃的燈光,似乎也提醒觀眾這已進入一個電視勢力抬頭的時代。但就在亞美莉雅試圖重新裝扮自己、在節目中展現風華來娛樂觀眾之時,卻發現她已無法感受到賓波當年的佛雷魅力,也找不到過去的熱情,重逢與上台演出的意義頓時消失。又如同男主角賓波所說:我們不過是不存在的精靈而已,對觀眾而言,螢幕中的人物,比現實生活的我們更加真實。於是雖然在最後的演出中觀眾似乎看到佛雷跟琴姐再度在舞台發光,但和螢幕之外的真實生活的對比,或許是本片更加值得玩味之處。
Amelia and Pippo are reunited after several decades to perform their old music-hall act (imitating Fred Astaire and Ginger Rogers) on a TV variety show. It's both a touchingly nostalgic journey into the past, and a viciously satirical attack on television in general and Italian TV in particular, portraying it as a mindless freakshow aimed at morons
|
|
|
 |
費里尼的剪貼簿Fellini's Intervista (Intervista)Silence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87|Color| Italian| 35mm|113 min
台北● 10/01 (一) 16:10 10/6 (六) 10:00
10/8 (一) 12:20 10/15 (一) 17:40
10/18 (四) 19:40 |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1987 坎城影展40週年大獎
◎1987 莫斯科影展大獎
1963的《八又二分之一》,與1969的《導演筆記簿》(A Director's Notebook)以及1987《剪貼簿》可以視為費里尼的「導演三部曲」。不同於《八又二分之一》以馬斯楚安尼飾演的基多,隱喻性地進行了導演創作的反身自省,在《筆記簿》中,費里尼則自己現身來揭露電影創作狀態,比較多的是創作者的記錄與自剖,多年後再觸及後設主題,《剪貼簿》當中的費里尼運用了大量偽紀錄片,讓觀眾感受電影創作的魔力,一而在再而三地顛覆之前建立的幻覺,強調虛構在創作中的力量。
接受日本電視台的訪問的費里尼,正在籌拍一部由卡夫卡小說《美國》改編的電影,隨著電影進行序幕時俯拍的電影城,我們明白影片開始時,原來只是一架攝影機對著一座模型所拍攝的。而逐步進展的拍片過程中又出現那種不斷地費里尼式的回憶反溯段落,我們隨著一個又一個捲出的奇妙渦流中前進。然後,當導演為了紙糊的的大象不堪使用而向吝嗇的製片大發雷霆時,突然又聽見另一個導演的聲音,費里尼從鏡頭外走進來。又一個鏡頭,當少年導演費里尼,跟現實的費里尼在同一個畫面中交會,我們發現費里尼正以奇幻解開奇幻,以電影破解電影。
「給我們一線陽光吧!」費里尼的製片總這麼哀求,「一線陽光,唔,我沒把把握,試試看吧!」。這是費里尼對自己從《八又二分之一》以來所建立的「電影中的電影」,再作一次拗折。
Once again making a movie about making a movie, this film, too, enables Fellini to blur the line between documentary and fiction. Fellini, Anita Ekberg and Marcello Mastroianni appear as themselves as a (fictional) Japanese journalist arrives on the set to interview the cast. The camera takes the viewer behind the scenes as the set is prepared for a scene depicting a character based on the young Fellini, a journalist in Fascist Italy about to interview a local starlet…
|
|
|
 |
月亮的聲音 The Voice of the Moon (La voce della luna)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90|Color| Italian| 35mm|120 min
台北● 10/01(一) 13:55 10/05(五) 23:50
10/10(三) 19:00 10/14(日) 17:35
10/16(二) 10:00
|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1990義大利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連費里尼自己也沒預期到,這部人類綁架月球的喜劇《月亮的聲音》竟成為他最後一部電影。而即便到了90年代,年屆七十的費里尼仍維持讓後製配音成為豐潤影像及想像的要件。
本片改編自Ermanno Cavazzoni的小說"Poems of a Lunatic",由《美麗人生》男主角羅貝多貝里尼主演,影片開頭即為一個超現實構圖鏡頭,男主角在月夜下彷彿聽見井邊傳來話語,遠方出現一群人嚷嚷著要去偷窺,他尾隨在後,看到了大胸脯的胖女郎,接著他不斷想去聽清楚月亮的聲音,開始了一連串的尋找。
本片的旅程也是片段、漫遊化的。影片中提到,人類登陸月球,但月球卻沒有登陸過地球。於是故事進行到人類俘虜了月球,許多政治家、名流、宗教科學家都對被擄的月亮有許多疑問,好奇它神秘巨大的能力,彷彿是年邁的費里尼的自我詰問與解嘲。觀眾過份的執迷,狂亂的破壞自然宇宙的運作,過於追求真理,卻適得其反,費里尼此等睿智的環保及哲思,非常的90年代。群眾當中有人信仰,有人質疑、膜拜,他們聚集在廣場,希望能獲得月亮的回音,最後一個瘋狂的群眾開槍掃射白色的投影幕,氣氛由狂亂回到寂靜。
作為費里尼的最後一部作品,本片洋溢出的超現實構圖,誇張幽默、漫遊式幻想跟批評,至今看來仍然迷人至極,像是一場遊戲旅程。兩個老人在年輕人的舞池中伴著約翰史特勞斯的圓舞曲悠遊共舞,場景卻像發生在太空梭底下一般。月亮在本片象徵豐富,它不但象徵古老的神秘,象徵費里尼珍視的美好舊日回憶,更象徵許多恆久不變的靜默事物,因人而異的解讀與需求,正如同結尾他愛戀的女子臉孔浮現在月球表面一般,我們意識到這位始終縈繞在個人回憶、夢境、青春、還有鄉愁的大師,最後猶如自我獨白一般,讓月亮與個人回憶開啟私密而寧靜的對話,這個靜謐的神妙收尾,讓影片的精神層面更饒富意趣。
A poet, visionary and saintly innocent takes delight in the life of his small Emilian village and his secret love for the moon-faced Ald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