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藝春秋Variety Lights
(Luci del varieta)

Federico Fellini/Alberto Lattuada | Italy|1950| B&W| Italian| 35mm| 100 min
台北● 09/29(六)12:10  10/04 (四)20:10
   10/07 (日)18:25 10/10 (三)10:00
   10/12(五)14:30 10/13 (六)23:30
   10/17 (三)18:00
台中● 10/23(二)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莉莉安是一個很想成為女藝人的鄉下女孩,在看了團長契科主持的劇團的表演後,大膽跟隨契科的劇團上路,並且毛遂自薦,獲得契科的矚目。首次的表演中莉莉安的裙子不甚滑落,反而造成了轟動,從此成了劇團的第一紅牌。莉莉安的眾多仰慕者,漸漸的引起契科的嫉妒心,契科於是為了莉莉安而和劇團鬧翻、拋棄了情人美琳娜,但當他犧牲一切,卻發現莉莉安為了成名,終究離他而去。

  這是費里尼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由他和亞伯特拉突亞達(Alberto Lattuada)一起導演,熟悉導演工作的亞伯特拉突亞尼負責拍片的程序,讓費里尼能有更多空間在故事中發揮。故事的原形來自費里尼和以往雜誌社的女同事同遊義大利時的經驗,由他眼中看到許多小城鎮中的回憶而來。

  以流浪藝人為背景,費里尼十分生動的描寫這些在舞台上生存的藝人,舞台下的人生,其實充滿了許多小缺陷、醜陋與危機,和舞台上的光鮮亮麗形成對比。雖然片中的角色充滿了缺點,但費里尼精準的觀察,戲而不謔的呈現,對主角們充滿嘲諷卻又給予同情,雖然是第一部作品,卻已豐富而精彩。

  本片兩位電影導演的妻子Carla Del Poggia和茱莉葉塔瑪西娜,也正是這部電影的兩位女主、配角。此外,《八又二分之一》有一說是費里尼所執導的作品數目之意,而其中的「1/2」,指得就是這部和別人一起執導的《賣藝春秋》。

  Variety Lights is a bittersweet drama about a group of second-rate theatrical performers on tour. The actors, dancers, and performers struggle to make money from town to town, playing to minimal crowds, while the aging manager of the company falls in love with a newcomer, to the chagrin of his faithful mistress, played by Fellini's real-life wife, Giulietta Masina.

 
白酋長
The White Sheik
(Lo sceicco bianco)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52| B&W| Italian| 35mm| 87 min
台北● 09/29 (六)18:40  10/03 (三)11:00
   10/07 (日)14:45   10/10 (三)22:45
  10/15 (一)13:20   10/17 (三)22:40
   10/19 (五)15:5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剛結婚的伊凡和汪達到羅馬度蜜月,來自宗教家庭的伊凡在假期中安排了許多家庭跟宗教活動,甚至還包括和教宗的會面。而年輕美麗的汪達則一到羅馬便開溜了,一心一意只想找到心中的白馬王子:連環照片小說中的主角白酋長。新娘落跑了,尷尬又無奈的伊凡只得忙於應付恐怖的親戚、為自己解套。另一方面,充滿活力的汪達不甘於無趣的丈夫,但卻在找到白酋長本尊後,才發現心中的偶像不如自己的想像,深深瞭解虛幻和真實世界的差異性,最終失望的回到伊凡身邊,而伊凡沒有多說什麼,一切又回到了正常。

  《白酋長》是費里尼獨自執導的第一部作品,最原始的構想是安東尼奧尼(Antonioni)的小故事。製片卡羅龐帝(Carlo Ponti)向安東尼奧尼買下故事版權,費里尼將其改編成劇本,原本要交給拉突亞達執導,但最後製片一再替換,導演筒最終交到了費里尼的手中。電影原本想寫個諷刺辛酸的故事,但費里尼卻加入了喜劇的元素,於是整部電影在喜劇的基調下,讓觀眾在一連串的笑料之後,卻更能感受到人生在無法事事如意之下,平凡生活在無趣中卻顯出另一番的意義與滋味,更加顯現了費里尼對人性矛盾和生活無奈的觀察。

  本片是費里尼首度跟配樂尼諾羅塔合作,兩個人的合作一直到1980年羅塔過世後才結束。茱莉葉塔瑪西娜在片中客串演出,飾演卡比莉亞一角,一個心地善良的妓女,而這個卡比莉亞的原形,最後即演變成了電影《卡比莉亞之夜》。

  The White Sheik tells the story of a honeymooning couple in Rome: the bride is obsessed with "The White Sheik", the hero of a soap opera photo strip and sneaks off to find him.

小牛
Vitelloni (I vitelloni)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53| B&W| Italian| 35mm|107 min
台北● 09/29(六)14:25  10/02 (二)10:00
   10/05 (五)19:30  10/07 (日)16:25
   10/10(三)17:00  10/13 (六)12:40
   10/16 (二)22:10
台中● 10/24(三)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53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金獅獎從缺)
◎1958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提名

本片是年僅33歲的費里尼首次在國際影展獲大獎的作品,對他的創作具有里程碑的地位,然而在獲得熱烈迴響之前,還差一點找不到片商肯發行這部影片。在《小牛》出現之前,義大利影壇仍以狄西嘉、羅塞里尼等新寫實主義大師為主流風格,而《小牛》後,費里尼一方面延續著寫實主義的傳統,確又散發出一種出走的精神變奏。

費里尼的電影都在講述旅程,各式各樣的旅程。而本片的旅程是在鄉鎮中。影片的主角莫洛多由狄西嘉的《擦鞋童》男主角Franco Interlenghi飾演,而他與車站男孩之間的關係與情誼,被費里尼高明的由曖昧轉化成對照的心理象徵,費里尼的弟弟Riccardo Fellini也主演了一角。故事以一種全知觀點的口白娓娓道來,描述義大利某偏遠海邊小鎮,幾個即將年近三十,卻仍與母親同住的青年,想有所作為,想逃離現狀,卻無聊的閒晃生活。

作為第二部劇情長片,本片可視為半自傳回憶錄電影,費里尼生長在里米尼(Rimini)的沿海城鎮,離開家鄉到羅馬,在羅馬尋到一塊新的里米尼-奧斯提亞(Ostia),並在此拍攝《小牛》。喜歡漫畫的費里尼更把50年代義大利社會,以一種幻想與荒謬的方式與詩意的表達出來。他對抑鬱青春、鄉愁的多重關係描繪,以及他日後許多電影的特徵(海、狂歡的宴會、空曠廣場、對童真的眷戀),全部都可以在這部影片中窺知一二。最後男主角搭上了火車,彷彿告別這個海濱小鎮、兒時的自己、沈睡的人們、體制、過去,向未知的未來啟程,這個象徵結束與開始的出走結尾,除了揭示費里尼深厚的鄉愁及投射出當時的社會狀態外,更讓人意識到他非凡的開拓視野。

  Vitelloni centers a group of five young men in this small town: skirtchaser Fausto, intellectual Leopoldo, child-like Alberto, thoughtful and mature Moraldo, and background player Riccardo.



大路
The Road (La strada)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54| B&W| Italian| 35mm|107 min
台北● 09/28(五)20:30  10/03 (三)22:30
   10/06 (六)16:10  10/11 (四)13:10
   10/14(日)10:00
台中● 10/25(四)19:00
高雄● 10/16(二)19:00

※觀賞9/28(五)20:30《大路》的觀眾,可於散場時獲得由Aesop提供的神秘小禮物一份。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54 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1957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如果要用一首曲子象徵費里尼的電影魅力,這首曲子就出現在《大路》,由費里尼最喜愛的配樂大師尼諾羅塔譜寫而成。這部偉大到發亮的電影,由安東尼昆及費里尼的妻子茱麗葉塔瑪西娜主演,故事開始於天真的潔索蜜娜獨自於荒原的背影,接著她被表演力斷鐵鍊的藏帕諾帶去馬戲團,做他的小丑助手兼情人。有一天,表演走鋼索的空中飛人馬托想帶她走,但單純的潔索蜜娜卻決定留在藏帕諾身旁…。

  與《小牛》相同,兩部影片都偷了應屬於教堂的器物。《大路》的偷竊後,影片氛圍神奇地隨之轉變,費里尼天主教精神下的心理罪惡感突然浮現。藏帕諾路途中遇到馬托(之前扮成天使),卻失手殺了他,之後又趁潔索蜜娜沈睡中離去。在費里尼電影當中,完成個體化(ego)前勢必要離去(拋棄)。

  喜愛卓別林的費里尼,讓潔索蜜娜成為影史上最可愛又叫人心碎的女丑,一個兼具卓別林令人心生憐憫,基頓令人發噱又不俗的純潔角色。茱麗葉塔也從這部影片開始,成為了費里尼電影的重要象徵。

  影片構圖散發出一種超現實的氣氛,神秘又朦朧的存在主義感。如果說費里尼的電影是連續性的流浪旅程跟夢境,那《大路》則以最純粹的方式象徵出他內心鄉愁的孤獨。由樂曲開始,接著聽聞死訊的男子,獨自醉倒在海邊,仰望黑夜後的哭泣。這等純粹、強烈、如鄉愁般的情感悔恨,日後在費里尼的電影也不易見。

  費里尼帶著超現實的神秘氣味,讓他原本擁有的新寫實主義背景,從《大路》後開始慢慢內化而不外顯。而1954年也是費里尼罹患憂鬱症並開始接受心理治療的一年,榮格(C.G.Jung)學派的心理治療對他日後創作有了極重要的影響。本片也是費里尼第一次獲得奧斯卡外語片獎(入圍四次全獲獎)。

  La strada tells the story of Gelsomina (played by Fellini's wife, Giulietta Masina), a clownish young girl sold for few coins by her impoverished mother to Gypsy carnival strong man Zampanò who makes a living by drawing a crowd to a square, expanding his chest to break a chain, and then passing the hat. It won Academy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in 1956.

騙子 The Swindle (Il bidone)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55| B&W| Italian| 35mm|113 min
台北● 09/30(日) 20:00 10/04(四) 12:40 
   10/07(日)22:10   10/12 (五)10:00
   10/13(六) 21:20  10/16(二) 17:40
   10/19(五)11: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羅貝多、畢卡索與奧古斯托是三個職業騙子,他們假扮神父或公務人員,專門欺騙無知的鄉下人。花花公子羅貝多一心想成為歌手,但實際上卻沒半點進展;畢卡索的妻子以為丈夫是個藝術家,但在一次新年聚會中,妻子察覺他的謊言,終於離他而去;年近50的奧古斯托在街上巧遇女兒,他答應要幫女兒解決經濟問題,但卻在女兒面前碰到以前的受害者而被警察逮捕。出獄後的奧古斯托無處可去又重拾舊業。在農夫家中看到一個殘障的女孩,告訴同伴自己動了惻隱之心,不忍心騙走女孩家的錢,但同伴卻在他身上找到贓物,在毒打他一頓後,留下他獨自在荒野中慢慢失血而死。

  夾在費里尼兩部極受歡迎的作品《大路》和《卡比莉亞之夜》的中間,《騙子》常常是被影迷所忽略的作品。雖然不像另外兩部作品頂著奧斯卡的光芒,在美國和義大利的票房也並不好,但《騙子》在費里尼探討「孤獨」的三部曲中(另兩部是《大路》和《卡比莉亞之夜》),卻不失為一部佳作。原本想找亨佛萊鮑嘉來飾演奧古斯托,最後由常飾演幫派電影反派角色的美國演員Broderick Crawford擔任。已經中年的奧古斯托其實一直想在「還來得及」之前幹件大事,一方面無法改邪歸正,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繼續這種小奸小惡的勾當。所以當最後被遺棄在荒野中,眼睜睜的看著路人從眼前走過卻無力求救,在這個簡單的開放式結局中,卻隱約透露出深深的悲哀與無奈,讓人感到心酸。而片中騙子扮演神父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對義大利政府與天主教會的諷刺。

  The Swindle begins as a classic comedy of errors, following the lives of three small time con men who poses as Roman priests to swindle people out of their money. One of them has a chance encounter with his daughter that changes his life and sets him on the path to redemption.

卡比莉亞之夜 Nights of Cabiria (Le notti di Cabiria)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57| B&W| Italian| 35mm|117 min
台北● 09/29(六) 10:00 10/02 (二) 12:00
   10/04 (四) 14:50  10/6 (六) 23:10
   10/09(二) 17:15  10/12 (五) 16:30
   10/14 (日) 21:15
台中● 10/26(五) 19:00
高雄● 10/17(三) 14: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57坎城影展女主角獎,天主教人道主義精神獎
◎1958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安德列.巴贊視本片為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旅途的終點,事實上,費里尼也未曾被歸類為此派作者。《卡比莉亞之夜》的編劇除了費里尼及皮內利(Tullio Pinelli)佛萊亞諾(Ennio Flaiano)這兩位固定班底外,還加入了一位好友帕索里尼。故事描述一個妓女卡比莉亞,男友為了錢把她推入河中,害她差點溺斃,名演員拋棄她,只因為女友回籠,沮喪之餘她跑去朝聖,參與催眠表演時,又被眾人當成笑柄看,這時一名叫奧斯卡的男子出現了,彷彿神蹟般呵護疼愛她。

  女主角茱莉葉塔的固執、單純、童真、小丑般引人同情跟疼愛的性格,在費里尼早期電影成為不可或缺的動人元素。費里尼延續他漫畫家的身份,把茱莉葉塔的銀幕形象漫畫化,觀眾尾隨著這個不幸但樂天,堅強又有點脆弱的女子,看著她一次次構築愛情美夢。影片調性幽默且散發滑稽喜感,影像構圖相當美妙,黑夜跟白晝的對應下,費里尼以一貫的謎樣氛圍隱喻了人物的命運。

  費里尼巧妙的用首尾呼應法,同樣是海邊,同樣的關係,觀眾不斷聯想到開頭的情節,並同時為迷濛的海邊氣氛所吸引。最後卡比莉亞哀傷茫然的走在林中時,身旁突然跑出一堆年輕人歌唱跳舞,原本落寞的悲傷心情,竟慢慢的被這股歡樂氣氛感染,她抬起頭,臉上開始出現笑容,接著,轉身正對著費里尼的攝影鏡頭,點頭笑了一笑,這個清楚又模糊的神秘鏡頭跟表演,不僅打破了全片劇情跟觀眾認知的界線,更堪稱影史上最迷人的謝幕之一,從卡比莉亞踽踽獨行於林間開始,誠懇的費里尼早已佈置好他的超現實森林,等著我們去體驗那個微笑的起點。

  The film follows Cabiria as she searches for love but encounters frequent heartbreak. Mistreated and taken advantage of by almost everybody she encounters, Cabiria eventually meets a man who promises her a respectable future and falls head over heels in love with him. What follows is a series of humiliating episodes, in which the defiantly positive Cabiria is hurt, but never broken.

生活的甜蜜 The Sweet Life
(La dolce vita)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60| B&W| Italian| 35mm|174 min
台北 ● 09/29(六)20:30  10/01(一) 18:20
    10/04(四) 17:00  10/09(二)21:15 
    10/11(四) 10:00 10/14(日) 12:00
    10/18(四)14:1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60年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
◎1962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
◎1961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片中的主要場景是整條威尼托路(Via Veneto)和那座噴水池,全是在攝影棚內搭建而成的。「第五號影城」成為往後費里尼的電影搖籃,也成了他的代名詞。影片一開始,一架直昇機出現在天空,工地裡建築的工人對它招手,而比基尼的女郎也在屋頂泳池向它招手,直昇機送來一尊將耶穌雕像,也送來馬斯楚安尼,此後成為費里尼的化身。

  記者馬切洛本來立志要成為小說家的,然而卻因為新聞工作混跡於政商名流之間,與一名歡場女子相愛,整日在追逐奢華的人群中浮沈。已經日漸薄弱的寫作志向,除了亦兄亦友的斯泰納,沒有人支持他。擁有高尚品味、談吐、以及美妻,一雙兒女以及一座豪宅,生活美滿的斯泰納語重心長地鼓勵馬切洛,受苦的生活比在一個有嚴密組織中受保護的安全無虞的生活要好。馬切洛受到激勵之後重新提筆寫作。然而現實的漩渦是如此龐大。沒想到生活人人羨慕的斯泰納,竟在家中槍殺了兒女,然後飲彈自殺。狗仔瘋狂追獵的對象變成了自己的好友,馬切洛對著不知情的友人妻子也陷入了深深的無助之中,又再捲入了層層渦流之中徹底迷失。

  影片中對宗教的諷刺,激怒了天主教教皇,在羅馬教堂掛起反對費里尼的布條。而情節中對上層社會之間流行脫衣舞等種種奢靡生活的影射,也激怒了他們,出錢買通記者撰文,企圖影響電檢單位。知識份子與左翼政黨卻對新興中產階級生活的頹敗寫照大聲叫好。《生活的甜蜜》空前賣座,短短幾年間淨收入達二十億里拉。並獲得了第13屆坎城影展的金棕櫚大獎。此片效應擴及了整個歐洲社會。片中的角色名字PAPARAZZO此後成為「狗仔隊」一詞的濫觴。「生活的甜蜜」也成為描寫「重建後,歐洲追逐逸樂的無根狀態」的同義詞。

  Set in Rome, Italy in the 1950s where Marcello covers the more sensational side of the news; movie stars, religious visions, and the decadent aristocracy. The film shows seven days and nights in the life of the reporter.

八又二分之一 Federico Fellini's 8½ (Otto e mezzo)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63| B&W| Italian| 35mm|138 min
台北● 09/30(日) 12:20  10/02(二) 21:35
   10/05(五) 10:00  10/08(一) 19:15
  10/12(五) 21:00  10/14(日) 23:25
   10/18(四) 11:3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64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服裝設計
◎英國"視與聽"雜誌影史十大電影

本片堪稱費里尼最為人熟知的電影,由銀幕金童馬斯楚安尼化身為「他」的代言人。影片場景幾乎全為搭景製作,僅有一小部分的實景,卻幾乎塑造出影史中許多最美麗的圖像。但費里尼卻幾度因為無法構思如何拍攝下去而停拍。

  電影開始時於名導演基多充滿超現實的焦慮夢境,他因為創作及中年危機,到溫泉療養院去養病,他的製片來探訪他,而情人、妻子、夢中情人及回憶與幻想,也混亂交雜的不斷出現…。

  影片同樣維持古怪與漫畫式的靈活基調,肥胖妓女(母性象徵)的海邊舞蹈,女性的教士,聖母像其實是影片中女演員的臉孔,基多偷情搭電梯,電梯卻被設計的宛如告解室。天主教的品德罪惡感,命題再次浮現。

  這是一部電影中的電影,更是一部在拍《八又二分之一》的電影,所以費里尼帶觀眾進入真實與謊言的夢境迷宮,觀眾會不斷解讀究竟身處何處。同時看到一個導演在鏡頭前揭露他的感情危機,他夢幻的理想,以及他的電影如何被對待,費里尼把這幾種狀態拍得天馬行空、淋漓盡致,這多重人格鏡面的解讀方式,是本片最令人稱道的部分。
   影片提出許多的人生問題,但從沒有正視過這些問題,直到結尾。《小牛》的莫洛多到了羅馬後成為了《生活的甜蜜》的記者,而記者不久後變成《八又二分之一》的導演,這些主角的原型,這種坦率的誠實,猶如心路歷程般讓人看到費里尼的轉變。影片從危機,到接受到愉快與智慧的結局。美麗的燈光跟白色的衣服,在黑夜的對比下更顯獨特。

  本片也彷彿是費里尼創作的自我治療過程,當魔術師提出一個謎語asa nisi masa時(可縮寫為榮格的阿尼瑪anima),男主角心中有一個完美的夢中情人(克勞黛),而這是其他女子無法給他的慰藉,這個理想(女子)最後在電影結尾前突然出現,而馬斯楚安尼卻並未感到欣慰,反而開始理解。理想與想像的落差,證實了理想有缺陷的一面,正如人生一般,新的信仰開始於困頓消失的時刻,電影中的電影又開拍了,《八又二分之一》卻結束了。這部充滿活力又異常瑰麗的不朽傑作,被許多人稱為20世紀義大利電影史上的高潮。

  The plot revolves around an Italian film director, Guido Anselmi who is suffering from "director's block". He is supposed to be directing an ill-defined science fiction film but has lost interest amid artistic and marital difficulties. As Guido struggles half-heartedly to work on the film, a series of flashbacks and dreams delve into his memories and fantasies; they are frequently interwoven and confused with reality.

鬼迷茱麗葉Juliet of the Spirits (Giulietta degli spiriti)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65|Color| Italian| 35mm|137 min
台北● 09/29(六) 23:40  10/03(三) 15:10
   10/07(日)12:15 10/09(二) 10:00
   10/11(四) 18:00 10/16(二) 12:15
    10/17(三) 20: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65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1966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這是費里尼首部彩色電影。故事敘述一個主婦茱麗葉想慶祝結婚紀念日,丈夫不但忘記,還帶了大批友人回來,在眾人的起鬨下,她參加了召靈會,結果召來的鬼魂不斷出沒,茱麗葉也開始懷疑丈夫有外遇,她向私家偵探求助,最終卻陷入精神錯亂的迷沼…。

  費里尼在《八又二分之一》後,決定為妻子茱麗葉塔量身訂做的一部關於魔幻世界的電影。影片以一種幽默又漫畫的呈現方式,來凸顯女主角心中的荒謬感,並暗示緊張、孤獨以及不安的情緒,飽滿的鮮明色調、高反差的凸顯神經質及痛苦。

  費里尼雖然極崇黑白電影的價值,但他的表現主義在色彩繽紛中,更有獨特的樣貌,《鬼迷茱麗葉》色彩鮮豔而且充滿心理暗示,尤其以紅綠色最為搶眼,尼諾羅塔的輕快喇叭音樂,讓氣氛同時充滿活潑跟懸疑。觀眾經常看不清楚男主人的臉孔,這種以光影暗示心理狀態,是費里尼經常用來表達情愛關係的手法。

  影片始終維持的魔幻基調,從海邊異象、馬戲團場景、女性象徵的水道、狂歡宴會的氣氛,都是費里尼電影典型的元素表現,原本費里尼還想從他熟識的靈媒好友中取材,但最後不了了之,影片中對外遇的解釋更是讓人噴飯好笑。在他電影中婚姻關係總會日趨無味而平淡。

  最後茱麗葉看似離家,朝向森林前進,這個看似解放女性的開放式鏡頭,堪稱是費里尼少見的女性主義表現,是費里尼對女性世界的寬容?或是對銀幕下對妻子的情書跟告解?但私下茱麗葉塔卻認為結局讓女主角顯得更為孤獨而寂寞。費里尼視此角為茱莉葉塔詮釋過最具體的代表性角色,二十年之後兩人在《舞國》才又再度合作。

  Giulietta (played by Fellini's wife, Giulietta Masina) explores both her subconscious and the odd lifestyle of her sexy neighbor, Suzy, to help her deal with her mundane life as well as her philandering husband (Mario Pisu). As she spends more time in touch with her desires, she slowly gains more independence.

 

→回影片介紹目錄


 
愛情神話 Fellini Satyricon (Fellini-Satyricon)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69|Color| Italian| 35mm|129 min
台北● 09/28(五) 22:30 10/01(一) 10:00
   10/03(三) 20:00  10/06(六) 12:10
   10/08(一) 16:50  10/11(四) 20:30
   10/14(日) 15:10
台中● 10/27(六) 19:30
高雄● 10/17(三) 19:00
※觀賞9/28(五)22:30《愛情神話》的觀眾,可於散場時獲得由Aesop提供的神秘小禮物一份。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71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1970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費里尼改編自拉丁詩人佩脫尼奧(Petronio Arbitro)之史詩同名作品,作為心理學大師榮格(C.G..Jung)的信徒,費里尼持續接受此學派的心理治療。而除了他的電影中除了假面(Persona)、原型(Archetype)、夢這幾個心理分析元素之外,阿尼瑪(Anima)也成為繼《八又二分之一》後,在《愛情神話》中解讀起來最富意趣的元素。

  本片的故事情節非常片段瑣碎,情節幾乎無法串連,觀眾仍震攝於費里尼電影影像的巨大美麗。不連續性讓整部影片始終散發出一種神秘、象徵、超現實感,影片中的兩位同志男主角同時愛戀一位女性化的男孩(理想情人),心理雙性同體在這部影片作了極多的闡釋。但這兩個男主角卻似嬉皮般,從終日無所事事,被海盜俘虜到海上,場景設計近似古羅馬,卻又像極了在隱喻人類血液中從古至今的悲劇因子及劣根性,所以去掉外殼之後,本片也可視為引申當時新羅馬,七○年代的青年命運。

   《愛情神話》猶如巨大又神秘怪異的嘉年華會,具有史詩感,沒有成見跟侷限,超越性別跟道德的界線。像謎般的解開了意識之下的處境,男主角的命運兼具了流浪跟漂泊,刻意製造出的廢墟、海盜船、獵鯨、巫術、儀式,則有著較以往更多的黑色童話輪廓。豐腴的女子,暴力、性的多元,同時釋放了這部費里尼的夢境電影,某個程度上,男主角阿錫多最後的死去,似乎完備了另一主角恩科比的存活,雙重自我消失,而達到一個主體的完整。經常嚴重失眠到缺乏創作慾望的費里尼,也在完成這部巨大又如夢似幻的影片之後,重新燃起了對電影的熱情。

  The film is loosely based on the Petronio's novel Satyricon, a series of bawdy and satirical episodes written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emperor Nero and set in imperial Rome. Though the two protagonists, Encolpius and Ascyltus, reappear throughout, the characters and locations surrounding them change unexpectedly.

小丑
The Clowns (I clowns)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70|Color| Italian| 35mm|92 minn
台北● 09/30(日) 00:30  10/05(五) 17:40
   10/07(日) 20:20   10/09(二) 19:25
   10/13(六) 14:40   10/17(三) 11:00
台中● 10/27(六) 17:30
高雄● 10/18(四) 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71義大利金像獎-特別獎

「我們來拍小丑吧!那是我志趣的啟蒙者。」在完成了《愛情神話》之後,某個星期天的下午,費里尼和長期合作的編劇扎朋尼(Bernardino Zapponi)認真地說起小丑對自己的影響,就這麼開始了這部獻給馬戲團作品。透過年輕男孩的眼光,觀眾彷彿隨著孩童時的費里尼入鏡,呼吸戲班裡魔幻奇魅的神妙氣息,展開一次馬戲團的生命之旅。小丑的表演訪談,吞劍、魔術、馴獸…,喧嘩熱鬧震耳欲聾的音樂聲響,繽紛華麗目不暇給的表演特技,費里尼以更自由的形式,將帳棚底下不可思議的奇幻氛圍,如實捕捉濃縮於影像之中。

  就電影的層面而言,《小丑》也可視為費里尼向經典喜劇丑角卓別林致敬的作品,費里尼並以此延伸繼續,將馬戲團表演與電影創作的過程合而為一,片場中凌亂複雜失序緊張的瘋狂景況,與撩亂雜耍禽獸走跳的馬戲演出,無分軒輊。

  影片自由地穿梭在令人瞠目結舌的馬戲表演與現實社會的紀錄訪談之間,除了訪問義大利著名的小丑家族,也前往巴黎探訪小丑專家,追尋曾經輝煌一時的小丑足跡。對費里尼而言,小丑其實代表了人類非理性、本能的一面,是一種拋去了道德、教條等種種綑綁的束縛,讓人性還原到最本質的存在樣態,捉弄與被捉弄、滑稽與孩子氣、玩笑與惡作劇、優雅與突梯…,具體存在的形體卻同時展現了生命根本的雙重對立面,小丑的存在於是成為人性二元對話的真實載體。什麼都可以入戲,什麼都可以取笑,人生歲月的滄桑到了極點,也不過是小丑們幽幽的一句笑話。

  The Clowns is the film about the human fascination with clowns and circuses. It was made for TV, the Italian station RAI-TV, and is a part-documentary, part fantasy.

羅馬
Fellini's Roma (Roma)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72|Color| Italian| 35mm|119 min
台北● 09/29(六) 16:25 10/02(二) 16:30
   10/05(五) 15:25 10/07(日) 10:00
   10/11(四) 23:00  10/15(一) 19:50
   10/17(三) 13:00
台中● 10/27(六) 13:00
高雄● 10/23(二) 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72坎城影展技術大獎
◎1973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羅馬是什麼?」為了回答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思索,費里尼完成了這部以城市主題的影像內省。從凱薩大帝的古典劇碼,走進露天餐廳的鼎沸人聲,再來到現代化高速公路上的擁擠車流,對羅馬懷抱理想與憧憬的男孩,迫不及待想要一睹城市的風華,妓女、孩童、返鄉的軍士、廣場上慵懶的嬉皮,費里尼的《羅馬》自由地來回於現在與過去、劇情與紀錄、真實與想像、歷史與幻想之間,標示出縱的城市時間軸線、橫的地理空間版圖,在傳統的、亙古的、頹圮的、變動的、遺忘的影像中,密密交織出一幅無限綿延流轉的羅馬印象。

  除了流動在城市之上的風景,費里尼也將思索的觸角鑽向內裡,以多線敘事的的場景跳躍,同時呈現羅馬所可能蘊含的豐富樣貌。地底下,為了現代化而建造的捷運工程,無意間挖到了保存於地底的古蹟,封凍的時間剎那間從決堤的洞口流逝,只剩風化的壁畫與記憶;心靈上,羅馬最為世人所知的宗教層面,來到費里尼的手上,則轉化為一場極盡奢華炫麗之能事的宗教服裝秀,華麗閃耀的金黃光暈將教宗推向神的頂點,卻也刺眼地暗藏譏諷;而城市的思考最後還是回到了電影創作,吵雜紛亂的拍片現場,費里尼在觀眾的批判和質問聲中,自顧自地堅持繼續。
   羅馬究竟是什麼?透過費里尼的觀看,我們也似乎觸摸到這個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際的城市,在永恆的歷史洪流中微笑。

  A virtually plotless, gaudy, impressionistic portrait of Rome through the eyes of one of its most famous citizens. The plot is minimal, and the only character to develop significantly is Rome herself. Peter Gonzales plays the young Fellini, and the film features mainly unknowns in the cast, but includes uncredited guest appearances by Anna Magnani, Marcello Mastroianni, Feodor Chaliapin, Alberto Sordi, Gore Vidal and Fellini himself.

阿瑪珂德
Amarcord (Amarcord)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73|Color| Italian| 35mm|123 min
台北● 09/28(五) 18:00 0/02(二) 14:10
   10/04(四) 22:10  10/08(一) 14:30
   10/10(三) 12:00  10/13(六) 16:30
   10/16(二) 19:50
台中● 10/28(日) 13:00
高雄● 10/24(三) 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75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74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及最佳影片

三月,空氣中紛飛飄揚著輕軟絮草,教堂的鐘響迴盪在石板路上,小鎮的春天就此揭開序幕。時序回到三零年代亞德里亞海邊的小城,墨索里尼的極右理想仍是信奉的教條,建築工人老爸、家庭主婦老媽、遊手好閒的舅舅、頑皮的小弟,男孩在天主教、法西斯和義大利傳統家庭價值中,迎接他的青春與成長。教室裡捉弄老師的惡作劇、教堂裡擔心手淫的懺悔、鄉村海邊的熱鬧婚宴,費里尼從容隨意地摘選擷取小鎮生活的切片與軼事,密密織就一片記憶之網,在時代洪流與個人思憶之間相互輝映。

  費里尼曾說:「一個人所能做的紀錄,永遠是,也只能是對他自己的紀錄」。《阿瑪珂德》不但被推崇為其個人寫實語法的代表作,也被視為他最重要的自傳作品之一。影片一方面帶領觀眾走進費里尼的童年生活,看見他純真誠摯、幽默風趣的情感源頭。在時代景況的描繪上,也跳脫了純粹客觀、歷史觀察式的審視與檢驗,從最根本的生活細節著手,真實地重現了二次大戰前後義大利境內法西斯的樣貌。
   有趣的是,在《阿瑪珂德》中,我們也可清楚地看到費里尼對女性形象的思索與著迷,聖母、烈女、蕩婦的三位一體,母親與妓女形成了互為表裡的對比,而費里尼作品中一再出現的、體態豐腴、巨大的女體,不但是哺育孩童的母性泉源,也是青年性啟蒙的開端。

  Amarcord is a semi-autobiographical coming-of-age tale that combines poignancy with bawdy comedy. It tells the story of a wild cast of characters in Fellini's home town of Rimini in 1930s Fascist pre-World War II Italy. Amarcord is Romagnolo dialect for Italian mi ricordo, "I remember".

卡薩諾瓦Fellini's Casanova (Il Casanova di Federico Fellini)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76|Color| Italian| 35mm|153 min
台北● 09/30(日) 17:10 10/02(二) 18:45 
   10/05(五) 12:35  10/08(一) 21:45
   10/11(四) 15:10 10/13(六) 10:00
   10/16(二) 14:50
台中● 10/28(日) 20:00
高雄● 10/24(三) 14: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77 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
◎1977 義大利奧斯卡最佳音樂

據說,當初費里尼並不是心甘情願拍《卡薩諾瓦》的,在製片與電影公司的熱切催促下,費里尼硬是被推進了卡薩諾瓦的回憶錄與歷史素材裡,陷入創作的囚籠中。該如何以新的觀點、視野、語法、取鏡,重新為這個傳奇人物建立塑像,甚至進一步賦予十八世紀新的視覺圖像?而糾結風流情聖卡薩諾瓦一生的,又是何種靈肉折磨?《卡薩諾瓦》展現了費里尼穿透身體表象的影像功力,一套套宮廷華美衣衫的翩然流轉,衣香鬢影卻掩蓋不了底層的無力與頹然,極盡誇張之能事的荒誕、淫亂、肉慾橫流,十八世紀的濃郁矯飾,就像張愛玲口中最華美的衣袍,底層早已腐朽盡是蛀蟲啃咬的碎屑。

  故事從卡薩諾瓦流亡放逐前夕的偷情揭開序幕。人造的暗夜海景中,卡薩諾瓦在絲緞般閃耀的海面上,尋找前進的方向。雖然他努力表現自己的政經學識,然而卻始終無法獲得青睞,在眾人眼中,他的性能力與所向披靡的獵豔手法,才是他真正的存在價值。經歷過一個又一個軟玉溫香的女人懷抱,拜倒鑽進過一重又一重的厚重裙底,卡薩諾瓦成為性與享樂的代名詞,在滿足了世人的想像之餘,也成就了個人的神話。

  費里尼刻意用大量人工化的場景、道具、服裝,結合羅馬戲劇傳統中的鬧劇形式,打造出一座看似自由縱慾、實則為僵硬加工的隱喻符號系統,再怎麼驚人的性愛技法,骨子裡只是行屍走肉般的流浪漂泊。卡薩諾瓦真的存在嗎?那些肉體之間的廝磨與衝撞,究竟是想像的煙花還是失落的神話,或者,一切就像片尾那場雪地冰湖上的翩然之舞,熱情只剩冰封中的餘燼。

  A carnival in Venice is the prelude to a series of erotic encounters that follow Giacomo Casanova through the cities of 18th century Europe. It is the age of Voltaire – sexual and intellectual awakenings abound….

樂隊排演
Orchestra Rehearsal
(Prova d'orchestra)

喬治卡修 Georges Gachot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79|Color| Italian| 35mm|72 min 
台北● 10/01(一) 12:25 10/6(六) 14:40
   10/10(三) 21:15  10/14(日) 19:50
   10/18(四) 10: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78年3月基督教民主黨主席艾多‧莫侯遭到恐怖份子挾持55天之後殺害,整個義大利政局陷入一片混亂,為了對這種局面有所回應,費里尼接拍了義大利國家電視台委託製作的《樂隊排演》。

這部片只用了16天拍攝,全片只在一個場景中攝製完成。與費里尼長期合作的作曲家尼諾羅塔,一反前例,首次在開拍之前完成四段落主題音樂。電影以記者對樂團成員的一一介紹開始,來自各地集聚一堂的音樂家們各自帶著他們的擅長的樂器一起來進行演奏排練。音樂家們和他們演奏的樂器一樣有著迥異的性格:鋼琴是一種神話中的動物;橫笛最像人聲,甜美而膚淺;大提琴謹慎、忠實,是樂團台柱;伸縮喇叭同時是天使與小丑…。不同的個性與特色共同構成了樂團。一開始排練過程就混亂而不和諧。失去耐心的德國指揮甚至當眾咆哮,拋下了滿天飛舞的樂譜,衝進更衣室裡面與記者抱怨連連。而演奏家們對指揮的不滿緊接著一股腦全部爆發出來,音樂家們開始反抗權威,反對超時工作、整個局面陷入一場混亂之中。
   然而,天外一顆大鐵球,突然破牆而入,鎮住了原來的火爆場面。原來劇場要被拆除了,在灰塵瀰漫、遍地瓦礫的場地中,整個受到驚嚇的樂團開始團結起來,指揮權在緊急狀況中又回到指揮家手中:「…每個人必須專心演奏,這是現在我們所能作的…樂譜救了我們…音樂救了我們…跟著他…」,同心協力終於讓演奏顯得和諧而完美。然而一切終究只是曇花一現,雜音又開始出現了,火爆又開始重演了,彷彿這些也都寫在樂譜中。

  Orchestra Rehearsal chronicles story of an orchestra during rehearsal in an ancient chapel followed by a documentary film crew. The rehearsal quickly erupts into a chaos that Fellini uses to deconstruct social revolt.

女人城 City of Women
(La città delle donne)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80|Color| Italian| 35mm|145min
台北● 10/01(一)21:30  10/04(四) 10:00
   10/06(六) 18:10  10/10(三) 14:20
   10/12(五)23:40  10/15(一) 15:00
   10/19(五) 13:1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鬼迷茱麗葉》影片的結尾,經歷所有一切的茱麗葉獨自走向森林之中,這個看來解放女性的開放式結局,是費里尼嘗試還給女性真正自主權的企圖,影片完成之後,他也認為女性自主是未來幾年的課題,這部完成於1980年的《女人城》,可說是費里尼試圖理解女性主義運動的作品。

  故事描述由馬斯楚安尼所飾演的中年已婚男子史納波哈茲在火車上,意圖誘惑戴著皮草帽子謎樣的女乘客,沒想到卻變成他跟著這個神秘女人走入叢林(意圖誘惑的懲罰?),來到個盡是女人的建築裡。當他意外的闖入之際,一個女性主義大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影片的放映與短劇的演出,全是充斥解放女性的意識。在挪揄、嘲諷與恐嚇之下,史納波哈茲企圖逃離現場,卻在此時遇上了差點強暴他的大乳鄉下婦人,接著又碰上一群在車上狂歡的年輕妹妹,之後還參加了沙文主義者為慶祝他的女性征服而舉辦的宴會…

  荒誕怪異的筆觸,勾勒出一段接著一段的幻境旅程。夢境依舊延續,亦愈加真實,《八又二分之一》裡的導演遊走於現實與幻想之間,事隔近二十年之後,導演變成了中年已婚男子史納波哈茲,拋棄現實,放任地在潛意識夢境中沈溺,巨乳與豐臀的女人影像一再出現,不同體態、年紀與風姿的女人圍繞其中,儘管多是嘲諷。影片後段,史納波哈茲進入了個大型室內遊樂園,從形似女性陰道的跑道上滑行而下,女僕、魚販、護士,一個個女人的樣貌,孩童時對女人的記憶與迷戀,在此似乎獲得完全解放。
   夢境中令人迷惑的旅程結束,現實中的火車之旅則繼續前進。費里尼曾說,男人習慣地將自己的幻想加諸在女人身上,她可以是母親、妻子、妓女、但丁的貝德麗采或是謬思。長久以來,男人不斷地以自身潛意識在女人臉上戴面具,而這也許正是呈現男人內心不為人知的一面。片中一幕幕令人迷炫的畫面,令人不禁佩服,大師製造幻覺的功力畢竟不同凡響。

  Marcello is in the compartment of an Italian train, facing forward when the mineral water of the woman seated across from him starts to fall toward him. He catches the bottle and makes eye contact and follows her when she leaves the compartment. For a few moments she finds him attractive too. Then suddenly she gets off the train and starts walking through a field. Marcello follows her, loses her, finds himself in a large hotel surrounded by women. A feminist conference is taking place and he tries to escape.



揚帆
And the Ship Sails On
(E la nave va)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83|B&W Color| Italian| 35mm|126 min
台北● 09/30(日) 22:10 10/03(三) 17:40 
   10/08(一) 10:00  10/12(五) 12:10
   10/15(一) 22:00  10/18(四) 17:2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84年 義大利金像獎最佳影片、攝影、製作及編劇

無聲的開場,猶如默片時期紀錄片的碼頭,帶領觀眾回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夕。紛亂的碼頭上,搭乘豪華郵輪的貴客陸續登船,寂靜的影片音樂輕聲奏起,泛黃的影像也逐漸有了色彩。這群貴客之中,有歌劇演唱家、演員、指揮家及作家,加上奧匈帝國的公爵及妹妹,他們全是歌劇女伶Edmea Tetua生前藝術界的友人,為了完成女伶生前的遺願,將其骨灰灑在家鄉小島Erimo附近的大海。郵輪上還有個重要人物,面對攝影機,為觀眾作最第一手喪禮報導的記者奧蘭多先生。

  旅程途中,片段式事件的發生,點出這群貴客們的荒誕嘴臉,矯揉做作外,對於當時大戰前歐洲局勢也毫不在意,輕淡的筆觸,諷刺寓言力道卻不小。即將抵達小島之際,船長收留了一群塞爾維亞難民,奧匈帝國的軍艦也因此前來,其中一個塞爾維亞難民突然無預警地將手持炸藥向軍艦扔去,軍艦大砲順勢而發,目標正中郵輪…。

  片中令人窒息的夕陽美色及大海,全是在「第五號影城」以人工繪製搭景拍攝完成。然而,費里尼為我們編織夢境的同時,也點醒我們現實與夢境的邊界所在。影片的最後,鏡頭從即將下沈的郵輪,帶到整個現場拍攝情形,一個巨大的機器正模擬攻擊下劇烈搖晃的郵輪,甲板上的貴客隨著搖擺。鏡頭切換之間,費里尼也像個愛玩小孩,驕傲地展現其驚人的虛幻製造遊戲,而他的觀眾則一再受困於魔法迷宮當中。

  本片與費里尼早期作品在音樂選用上相當不同,本片大量地使用歌劇,如威爾第的知名歌劇《命運之力》( La forza del destino)、《弄臣》(Rigoletto) 以及《阿伊達》(Aida)等,費里尼承認他對歌劇的興趣發生得很晚,因為一直以來,他對於每個義大利人都需要喜歡歌劇的這種想法十分排斥,也使得他之前的作品中,幾乎找不到歌劇的蹤影。法國知名女導演Catherine Breillat參與編寫劇本工作,德國知名舞蹈家碧娜鮑許則在片中飾演公爵妹妹一角,眼盲心不盲的剛毅個性令人印象深刻,很巧合地,影展開幕的同時,她也正好率團在台北演出。

  In July 1914 a luxury liner leaves for a small island with the ashes of the famous opera singer Edmea Tetua. The liner is filled with her friends, opera singers, actors and all kinds of exotic people. Life is sweet the first days, but on the third day the captain has to save a large number of Serbian refugees from the sea…

舞國Ginger and Fred (Ginger e Fred)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85|Color| Italian| 35mm|127 min
台北● 09/30(日) 10:00  10/05 (五) 21:30
   10/09(二) 12:30   10/13(六) 18:50
   10/17(三) 15:20
台中● 10/28(日) 17:30
高雄● 10/25(四) 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86年 義大利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樂

  亞美莉雅和賓波是當年藝名為佛雷和金姐的有名藝人,30年過去了,當電視台邀請她和賓波再度在特別節目中登台共舞,已經有兩個小孫子的亞美莉雅欣然答應,而且滿懷期待再度跟賓波見面。

  80年代,羅馬成了電視充斥的現代都市,亞美莉雅說自己只是為了讓孫子開心而來,但她卻也謹慎且焦急的等待和賓波重遇。亞美莉雅一整天都沒等到賓波,半夜被隔壁的客人吵得不能入眠,起身抗議,沒想到正是賓波,風流倜儻不再,眼前只是個落魄的老頭。

  亞美莉雅和賓波兩人在恍如馬戲團的電視台後台尋找練舞的之處,但發生的一切都讓生活平靜優渥的亞美莉雅感到不舒服,本想沮喪的回家,但她終於還是完成了和賓波再度共舞的表演,只是下了舞台,落魄的賓波借了錢離去,亞美莉雅也只能坐上火車回家。

  費里尼拍攝《舞國》時,茱莉葉塔瑪西娜也已經20年沒有出現在他的電影中了,同時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出現在費里尼的電影中。《舞國》不僅是片中的佛雷跟金姐再度重逢,也是費里尼、瑪西娜和馬斯楚安尼的再聚。電影中沒有太多篇幅緬懷佛雷與金姐這對拍檔的光榮歲月,藉由兩個退休藝人受邀的故事,費里尼其實也透露了他對電視這個媒介的想法。

兩個主角一開始是因為電視台的邀約而重逢,亞美莉雅房間內電視台一閃一閃的燈光,似乎也提醒觀眾這已進入一個電視勢力抬頭的時代。但就在亞美莉雅試圖重新裝扮自己、在節目中展現風華來娛樂觀眾之時,卻發現她已無法感受到賓波當年的佛雷魅力,也找不到過去的熱情,重逢與上台演出的意義頓時消失。又如同男主角賓波所說:我們不過是不存在的精靈而已,對觀眾而言,螢幕中的人物,比現實生活的我們更加真實。於是雖然在最後的演出中觀眾似乎看到佛雷跟琴姐再度在舞台發光,但和螢幕之外的真實生活的對比,或許是本片更加值得玩味之處。

  Amelia and Pippo are reunited after several decades to perform their old music-hall act (imitating Fred Astaire and Ginger Rogers) on a TV variety show. It's both a touchingly nostalgic journey into the past, and a viciously satirical attack on television in general and Italian TV in particular, portraying it as a mindless freakshow aimed at morons

費里尼的剪貼簿Fellini's Intervista (Intervista)Silence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87|Color| Italian| 35mm|113 min
台北● 10/01 (一) 16:10   10/6 (六) 10:00
   10/8 (一) 12:20   10/15 (一) 17:40
   10/18 (四) 19:4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87 坎城影展40週年大獎
◎1987 莫斯科影展大獎

  1963的《八又二分之一》,與1969的《導演筆記簿》(A Director's Notebook)以及1987《剪貼簿》可以視為費里尼的「導演三部曲」。不同於《八又二分之一》以馬斯楚安尼飾演的基多,隱喻性地進行了導演創作的反身自省,在《筆記簿》中,費里尼則自己現身來揭露電影創作狀態,比較多的是創作者的記錄與自剖,多年後再觸及後設主題,《剪貼簿》當中的費里尼運用了大量偽紀錄片,讓觀眾感受電影創作的魔力,一而在再而三地顛覆之前建立的幻覺,強調虛構在創作中的力量。

  接受日本電視台的訪問的費里尼,正在籌拍一部由卡夫卡小說《美國》改編的電影,隨著電影進行序幕時俯拍的電影城,我們明白影片開始時,原來只是一架攝影機對著一座模型所拍攝的。而逐步進展的拍片過程中又出現那種不斷地費里尼式的回憶反溯段落,我們隨著一個又一個捲出的奇妙渦流中前進。然後,當導演為了紙糊的的大象不堪使用而向吝嗇的製片大發雷霆時,突然又聽見另一個導演的聲音,費里尼從鏡頭外走進來。又一個鏡頭,當少年導演費里尼,跟現實的費里尼在同一個畫面中交會,我們發現費里尼正以奇幻解開奇幻,以電影破解電影。
   「給我們一線陽光吧!」費里尼的製片總這麼哀求,「一線陽光,唔,我沒把把握,試試看吧!」。這是費里尼對自己從《八又二分之一》以來所建立的「電影中的電影」,再作一次拗折。

  Once again making a movie about making a movie, this film, too, enables Fellini to blur the line between documentary and fiction. Fellini, Anita Ekberg and Marcello Mastroianni appear as themselves as a (fictional) Japanese journalist arrives on the set to interview the cast. The camera takes the viewer behind the scenes as the set is prepared for a scene depicting a character based on the young Fellini, a journalist in Fascist Italy about to interview a local starlet…


月亮的聲音 The Voice of the Moon (La voce della luna)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90|Color| Italian| 35mm|120 min 
台北● 10/01(一) 13:55  10/05(五) 23:50
   10/10(三) 19:00   10/14(日) 17:35
   10/16(二) 10: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90義大利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連費里尼自己也沒預期到,這部人類綁架月球的喜劇《月亮的聲音》竟成為他最後一部電影。而即便到了90年代,年屆七十的費里尼仍維持讓後製配音成為豐潤影像及想像的要件。

  本片改編自Ermanno Cavazzoni的小說"Poems of a Lunatic",由《美麗人生》男主角羅貝多貝里尼主演,影片開頭即為一個超現實構圖鏡頭,男主角在月夜下彷彿聽見井邊傳來話語,遠方出現一群人嚷嚷著要去偷窺,他尾隨在後,看到了大胸脯的胖女郎,接著他不斷想去聽清楚月亮的聲音,開始了一連串的尋找。

  本片的旅程也是片段、漫遊化的。影片中提到,人類登陸月球,但月球卻沒有登陸過地球。於是故事進行到人類俘虜了月球,許多政治家、名流、宗教科學家都對被擄的月亮有許多疑問,好奇它神秘巨大的能力,彷彿是年邁的費里尼的自我詰問與解嘲。觀眾過份的執迷,狂亂的破壞自然宇宙的運作,過於追求真理,卻適得其反,費里尼此等睿智的環保及哲思,非常的90年代。群眾當中有人信仰,有人質疑、膜拜,他們聚集在廣場,希望能獲得月亮的回音,最後一個瘋狂的群眾開槍掃射白色的投影幕,氣氛由狂亂回到寂靜。

  作為費里尼的最後一部作品,本片洋溢出的超現實構圖,誇張幽默、漫遊式幻想跟批評,至今看來仍然迷人至極,像是一場遊戲旅程。兩個老人在年輕人的舞池中伴著約翰史特勞斯的圓舞曲悠遊共舞,場景卻像發生在太空梭底下一般。月亮在本片象徵豐富,它不但象徵古老的神秘,象徵費里尼珍視的美好舊日回憶,更象徵許多恆久不變的靜默事物,因人而異的解讀與需求,正如同結尾他愛戀的女子臉孔浮現在月球表面一般,我們意識到這位始終縈繞在個人回憶、夢境、青春、還有鄉愁的大師,最後猶如自我獨白一般,讓月亮與個人回憶開啟私密而寧靜的對話,這個靜謐的神妙收尾,讓影片的精神層面更饒富意趣。

  A poet, visionary and saintly innocent takes delight in the life of his small Emilian village and his secret love for the moon-faced Aldina.

 
婚姻介紹所A Marriage Agency (Agenzia matrimoniale)
都會愛情Love in the City
(L'amore in città)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53| B&W| Italian|35mm| 16 min
               簡介
   
安東尼博士的誘惑The Temptations of Doctor Antonio
(Le Tentazioni del dott. Antonio)

三艷嬉春Boccaccio '70 (Boccaccio '70)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62| Color| Italian| 35mm| 54 min

               簡介
   
該死的托比 Toby Dammit
勾魂攝魄 Spirits of the Dead
(Tre passi nel delirio)

Federico Fellini| Italy|1962| Color| Italian| 35mm| 54 min
台北● 09/30(日) 14:50  10/03(三) 12:50
   10/06(六) 20:50  10/9(二) 14:50
   10/12(五) 18:40  10/15(一) 11:00
   10/18(四) 21:50         簡介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都會愛情》是扎瓦蒂尼(Cesare Zavattini)策劃的電影新聞體電影,他以六部分別由不同的導演來拍的短片,企圖探討城市的各種面貌。影片一開始即傳達了不以明星為訴求,而用生活中的真實人物來演出的宣言。

  一名記者為了作一篇婚姻介紹所的報導,來到一個都是嘈雜混亂,老幼、婦女幾在一起生活的地帶,他通過狹窄的通道,層層的階梯,終於找到忙碌的婚姻介紹所。記者編了一個幫朋友尋找對象的藉口,引出介紹所為他帶來的女人,並開始刺探性地,誘取各種女人身世背景的訊息。記者得知女孩家庭貧窮,曾因飢餓陷入昏迷,婚姻介紹所的訊息給了他希望,他又謊稱朋友是狼人,患有可怕的癮疾。然而女孩並沒有退縮,仍然熱切地想獲得這個跟有錢人結婚的機會。看得出來費里尼已經開始對新寫實的客觀原則有了質疑。

  Love in the City is the collaborative work of 7 Italian filmmakers, divided into 6 different "episodes". Fellini's contribution is A Marriage Agency (Un'agenzia matrimoniale,) about an investigative reporter
posing as a groom-to-be.                   ba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東尼博士的誘惑》是《三豔嬉春》當中的一段。費里尼的第一部彩色片,也是為《生活的甜蜜》遭到衛道人士與教會排斥所作的反擊。工人正忙著安裝海報看板,路過的學生問:「是電影嗎?」工人回答:「不,是牛奶」。散發著性感的巨大美女刺激著、誘惑著滿口仁義道德的安東尼,挺著傲人雙峰的波霸,像女金剛一樣從看板上走下來,將安東尼捧在掌上。大肆張狂地展開夢境,本片被不少人視為費里尼的轉捩點。

  Boccacia '70 is comprised of four different segments by different director. Fellini's contribution, The Temptations of Doctor Antonio (Le tentazioni del dottor Antonio,) is a humorous contribution considered to be his finest short work.            ba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魂攝魄 Spirits of the Dead (Tre passi nel delirio)

勾魂攝魄》第三段《該死的托比》這是一部改編自愛倫‧坡的小說的三段式電影,由費里尼出任第三段《該死的托比》的導演。突發奇想的義大利片商為拍攝第一部「天主教西部片」,開出大手筆利誘英國當紅的明星托比‧達米特,只要來羅馬城,便給他一部紅色法拉利跑車代步。而這位目空一切肆言:「磕盡所有藥物,是為了回到正常」的大明星。一到機場就和搶拍的媒體記者爆發衝突,托比也在這裡碰上了玩著白球的詭魅女童,往後的義大利之行中一直如影隨形地跟著他。

  相對於重度藥癮的美國明星,義大利影視圈的荒謬也不遑多讓。義國奧斯卡典禮令托比充滿厭倦、不屑。喝得醉醺醺的大明星再度演出走樣,在致詞中突然衝離現場,飛快的紅色跑車在羅馬城裡迷失了方向,轉了又轉、轉了又轉,轉入霧裡的一座斷橋,此時,女孩、白球、妖魅微笑又在對面誘惑著他。

  Toby Dammit is one of the three stories told in Spirits Of The Dead and is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only reason to watch the movie. Toby Dammit is the story of an English actor in Italy who doesn't speak the language and is completely alone and eventually descends into madness.

                                back




→回影片介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