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武俠片與武俠小說

當初在編《臥虎藏龍》時,最心底的一句話就是:「這是心裡的一個武俠夢。」我想很多男生都跟我一樣,在少年時期都有一個武俠夢。今天來談武俠電影和武俠小說,題綱大概是:第一、武俠的定義和武俠的處境,第二、武俠電影和武俠小說一直被視為小道,一直不受重視,第三、武俠電影的分類,第四、武俠電影的流變,第五、武俠電影的特色,最後談一下武俠的功過。

武俠片的定義包括動作片、功夫片、拳腳片、刀劍片等,在電影興盛時,產量是相當大的。不只電影如此,武俠小說何其不然。以電影來說,到近十年大家才略為改觀,一直以來武俠電影都被認為是小道。不只電影和小說是如此,其實武俠的社會地位一直都是很低的。

簡單來說,武是文的一顆棋子,武是卿相士大夫治國平天下的一顆棋子,武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可是它卻受到歡迎,所幸在這些年逐漸改觀。

如果要說到武俠電影的分類,其實是滿難的,最粗淺的從使用的武器來分,第一種是神怪片,就是那種放飛劍的、放法寶的;最常見的一種是刀劍片,指它的武器,使用刀、劍、或十八般武器;再來就是白打片,就是所謂功夫片,這三類各有所長。近代神怪片比較少,可是中國武俠電影第一個興盛期,其實就是靠這類片子。

民國初年上海明星公司拍了十七集的「江湖奇俠傳」(平江不肖生著)改編的《火燒紅蓮寺》,拍了十七集還沒拍完,因為當時有些年輕孩子,看了之後就上峨嵋山求仙拜師去,造成社會問題。這是第一期的武俠片,在民國初年,一方面是政府禁止,到了七七事變之後,電影就開始改觀了。社會風氣的移轉,加上政府施壓,第一期武俠片告一段落。

第二期的武俠片,一般人比較沒有這樣分,如果按照時間空間來算的話,其實在香港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民國二十幾年到五十幾年,香港出品的武俠片非常多,台灣也看得到。那時都是改編武俠小說居多,影響力相當之大的是黃飛鴻的系列。

同時發展的就是功夫片,代表人物就是李小龍,藉拳腳功夫打進國際市場。最有趣的就是當時創立的「喜劇功夫片」,完全反映商業社會功利主義,師徒朋友都互相出賣,反映台、港社會進步到商業社會的情形。

武俠片不斷在改變,好像前十年有點沉寂,未必是真的沉寂。香港有很多警匪片,我認為就是武俠片的一種變種,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成龍。
武俠片的特色有:一、時空不受限制,年代都不太重視,空間也沒有限制。創作幅度非常寬廣,劇本可以寫得很短,比較可悲的是,人物多屬典型,是第二點特色,不外乎少俠、女俠、儒俠,一直都在典型裡打轉。以電影來說,應該是描寫人生,應該從人物出發,武俠電影一個很大致命傷就是太典型了。第三就是情節依循模式,能跳出窠臼的不多。情節大概分三種:尋仇、爭霸、奪寶,尋仇是最多的。以《臥虎藏龍》來說,裡面有一個人物,不是屬於典型的,就是玉嬌龍。她非常的驕縱,性格非常鮮明的人物,非常有時代感,是最吸引我的一個角色。李慕白其實是我非常討厭的人物,這點和李安有很大的差異。

在《臥虎藏龍》後,新的武俠片又隱約成形,蓄勢待發,但發動起來又沒有我們所預期及希望的這麼好,主要是大陸在推動。

就整個武俠片來說,武俠電影到現在總算爭取到一點公道,前面有提到它一直不受重視,雖然它的貢獻很大,對於社會的情感上的平衡、電影人口的平衡。

早期觀影人口都是女性居多,直到1965年左右,新派武俠片出現,陽剛性體裁多了,男性觀影人口也增加了,為國片吸引了更多人來看,對整個華語電影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新聞局
策劃執行:台灣電影文化協會
協辦單位:
光點台北電影主題館、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高雄市電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