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張徹與楚原的武俠電影藝術與美學
馮毓嵩:
今天的題目分成兩個題目,張徹導演與楚原導演,張徹導演影響較大,一般來說,張徹、胡金銓在我們新武俠潮流的時候是並駕其驅。張徹導演很勤快、很能寫,他在退休以後一樣照寫,論台灣的時局、香港的經濟政策等,在2001時,香港電影圖書館有一個黃愛玲小姐,希望他能將作品集結成書,但到2002年六月份張導演過逝時,這本書的稿子已經完全好了,但可惜他沒能看到它出版。在這本書裡,張導演把他的生平寫的非常的詳細,他在世時不跟別人談自己的身平。

張導演一生中拍了一百多部片,他是一個對自己命運的安排及如何在體制下生存及潮流的掌握,基本上跟胡導演是完全相反的,這是一個滿有意思的現象。第二方面,大家都覺得為什麼在那個時代出現一個武俠片潮流,張導演可以拍那麼多的武俠片,張徹導演時代的香港,是投入革命運動的,再講遠一點,張徹導演一生都身處於動蕩的社會,而且他是知識份子,所以他對國家的責任就很強,但他家庭也不安定、國家也不安定,內外都不安定,所以他片子裡就會去反映血腥鬥爭、打打殺殺,這其實是一個知識份子在一生中對國家民族的一種情懷,他的愛和恨是很接近民間的,所以更能營造票房。

剛有人講張徹的電影實在是太暴力了,那張徹導演自己怎麼說呢?他說:「文藝、戲劇和電影可以表述人性溫和的一面,也可以表達出人性殘暴的一面,那我的態度根據劇情,表達的就是感覺,我不是在畫面上以殘暴血腥譁眾取寵,就是劇情戲,我也是盡量避免,我是正面表現的。」還有一點,他電影的英雄很難打死,打死之前非要很痛苦的掙扎一下,還要來個一刀,這是當時的首創,真的很少見。關於這點,張導演自己也有話說,他說:「我很欣賞傳統戲曲,京昆曲裡的舞台形象壯烈不殘酷,以舞蹈來表現痛苦與死亡。」他追求那種很壯烈的感覺,當然可能直接呈現的畫面也有,不過他是在追求那種壯烈的感覺。這些殘酷的畫面情節,對張徹導演來說是一種完全英雄行為的儀式,其實把它昇華了,也就是現在所謂的暴力美學。

第三方面,就是張徹導演喜歡陽剛之美,喜歡拍男人,他在書裡也有澄清。可能他是一個反潮流世俗的舉動,因為那時候都是美女大明星,還沒有人像他這樣開創,一直到現在為止,香港都還是男演員比較厲害,這是他造成的一個現象,他領導的潮流。他說,描寫男性間的友誼,不能跟同性戀混為一談,中國傳統中的男性是講義氣的,超乎兩性愛情之外的感覺,跟同性戀是兩回事。自古以來男人都是在外面打打殺殺,而靠一個人不行,非得組成集團,就是這麼一個社會。這樣的情節反映到文藝作品中來,文藝作品也就有這樣的市場需要。他自己也說:「我是由文藝片趨向武俠片的,是因為跟上潮流。我的影片中並非沒有愛情描寫,只是比較少,不過我是以少勝多,但是性傾向並無問題。」這是很明確的宣告,關於他為什麼描寫男性背後的原因。
最後,在張導演的特點,從6、70年代開始,武俠片的興起,從張導演開始,就開創一個男性為主角的年代,這也是香港電影很特殊的現象。也就因為他一百多部電影,培養了很多徒弟,因為他在體制以內,基本上是培養了三代演員。
整個電影世代就結束了,許多大導演都離開我們了,現在是在回顧,我覺得是一個電影世代的過去。我個人覺得回顧,是研究那個現象,我們繼續去創新,華語影片一定會有新的希望再起來。

石雋:
我對張徹導演了解不深,到後來當了演員,他有很多作品我都看過。我對他的了解就是,這位張導演是從台灣出去的,當年在台灣是做記者,他的文筆相當好,所以他的很多電影,幾乎都是自己編劇。電影界有個情況,很多導演都引用別人的編劇,自己從不編劇,甚至忠於原來的編劇。像這種導演,文筆大概跟我一樣都不怎麼樣,所以不自己編劇,最多修改而已,要是自己編劇的話,文筆都很不錯。因為張導演當初是記者出身,又是影評人。
武俠片的黃金時期大概有十年,能夠造成那個十年的黃金時期,可能是因為當年那個年代媒體不發達,中視有沒有都還不知道,更談不到其他錄影帶,或是像現在電影剛上就有盜版影帶出現。還有一個現象,現在的電影票大概是250元,那個年代的電影票,若按照生活指數比例來算,票價還不到現在的一半,因為那個年代電影院大概都是幾百人甚至上千人,屬於薄利多銷,所以看電影的觀眾多。

馮毓嵩:
楚原算是6.70年代很重要一個香港導演,他跟其他導演不一樣,25歲就開始作導演。他父親是香港一個演員,他第一部導的片《可憐天下父母心》,就是找他父親來當演員。當時香港經濟還沒起飛,窮人多,寫的是小職員老師家庭,賺人熱淚,引起共鳴,當時引起比較強的反應,人家就注意他了。做導演十年後,就拍了七十部電影,37歲進入邵氏公司。

他在電影中比較講究電影手法,楚原在二十幾歲三十幾歲時。還保留了一點,一個知識分子對社會中,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另外就是在美學上、電影上,他希望把它當成一種文藝作品,有所追求,跟當時片場出身的導演在這點上有所不同。這是他早期的,到了6、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了,人們從電影裡得到的滿足,可能就慢慢變少,人們生活水準提高了,所以對育樂的要求就多了。慢慢的其他片子就出來了。楚原處在那個時代,武俠片開始流行,所以他跟著潮流,就轉型開始拍武俠片。當時拍武俠片的導演很多,楚原很聰明,就選古龍的小說來拍,古龍小說非常貼近現在社會。到他45歲他拍的電影已經超過一百部了。
前面他拍的一些社會倫理片,是他比較突出,到後來他選古龍的小說來拍電影,拍到一百部,變成他事業第二個高峰。

楚原導演的電影設計味特別強,所以片子裡朝代恐怕沒辦法考據,和胡金銓導演不一樣,就好像是導演自己創造的朝代、時代背景、人物,包括他的美工設計、服裝。甚至他把性愛全搬上去,因為他要表現人的性跟愛。這是他很強烈的追求,看得出來他是很有意的在追求。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新聞局
策劃執行:台灣電影文化協會
協辦單位:
光點台北電影主題館、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高雄市電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