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
白氣球
The White Balloon 
Jafar Panahi│Iran│1995│Color
│Farsi│35mm│85min
●1995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
●1995東京影展青年電影櫻花金
●1996紐約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外語片
●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08/20(六)14:50  08/24(三)18:00  08/27(六)18:40  
09/01(四)18:40  09/04(日)19:5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過年前夕,所有伊朗人都為了過個好年而辛苦張羅著,七歲小女孩Razieh一心盼望著媽媽給她錢去買城裡雜貨店門口的金魚缸裡那條又白又大鰭也特別美麗的金魚討個吉利,「盧」了好久媽媽才終於答應,Razieh手上的五百吐曼鈔票卻被風吹進了乾溝中。時間一分一秒過去,Razieh既要擔心大金魚被其他顧客買走,還得忙著張羅救兵,街頭巧遇的善良老婦、忙碌不友善的裁縫店老闆、憂心忡忡趕來幫忙的哥哥、放假卻沒錢買車票回家的年輕阿兵哥、熱心的賣氣球阿富汗少年,誰才是Razieh的貴人?她趕得及將心愛的大金魚買回家過年嗎?

賈法潘納希十歲寫的第一本書就在文學獎中獲得首獎肯定,同時開始對拍照產生興趣,完成了八釐米短片作品,成年之後他參與了兩伊戰爭,並以此為題材拍攝紀錄片。自德黑蘭電影電視學院畢業後,賈法潘納希除了為伊朗電視台製作節目,也曾擔任《橄欖樹下的情人》的副導,《白氣球》是他的首部劇情長片,由恩師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親自編寫劇本。

全片以一個看似隨興的長拍揭開序幕,鏡頭中一名焦慮的婦女顯然在尋找什麼,值得注意的是,當本片女主角——也就是婦人正擔心走失的女兒Razieh正式登場之前,故事後段才會接續出現的男性次要角色,卻率先以或是背影、或是側身的姿態悄然現身熙嚷絡繹的市集一隅,環境音的務求寫實與拍攝場景的不作更動且強調現地性,油然而生一股庶民草根氣息。賈法潘納希以此展現了他質樸平順但無比精妙的場面調度功力,無論成年抑或未成年女性,在穆斯林社會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與種種匪夷所思的限制,經由開場幾分鐘的鏡頭語言作出了相當傳神的觀察與批判。稍後,Razieh如何從媽媽手中要到錢,如何從家中出逃來到女性止步的城中死角,如何失去手中的經濟籌碼,又如何憑藉陌生女性、男性的善意讓紙鈔失而復得,峰迴路轉的曲折戲劇主軸固然扣人心弦,但真正令《白氣球》留名影史的關鍵,卻是故事尾聲那神來一筆的定格,表面是為詮釋意象豐厚的童趣片名,實則將影片格局從兒童小品提升至充滿真誠省思的國族寓言。

For New Year's, seven-year-old Razieh is determined to buy a goldfish (a traditional symbol of life in Iranian culture). The young girl manages to convince her mother into giving her money, then heads to the marketplace alone. Razieh enjoys the excitement of her first experience away from her parents. She is set back when she loses the money, but her independent spirit remains unbeatable… Experienced in real time, Razieh's wide-eyed misadventures effectively convey the impact that the simplest of events can dramatically leave upon a child.

 
誰能帶我回家
The Mirror

Jafar Panahi│Iran│1997│Color
│Farsi│35mm│90min
●1997盧卡諾影展金豹獎
●1998新加坡影展最佳亞洲導演銀色銀幕獎
●1998伊斯坦堡影展金鬱金香獎

08/19(五)19:00  08/20(六) 13:00  08/21(日)18:20
08/22(一)17:30  08/23(二) 12:5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下課時間,每個小朋友都被家人接走了,只有左手上了石膏的一年級小女孩孤零零地等不到媽媽。她打電話回家卻沒人回應,只好在老師許可下搭了中年機車騎士的便車前往每天與媽媽一起搭車的巴士站,不料上車後卻沒看見媽媽蹤影。車上乘客來來去去,坐立難安的小女孩,焦慮之情全寫在臉上。忽然,她不耐煩地對著鏡頭大喊「我不演了!」隨即拿掉道具用的石膏手,快步下車。原來影片先前的四十分鐘是在拍戲,現在還差一個鏡頭就可以結束,女主角Mina卻鬧脾氣罷拍,多虧導演靈機一動,馬上指示攝影人員尾隨Mina,記錄下她一路回家的真實狀況。

延續首部作《白氣球》的優良傳統,賈法潘納希的第二部導演作品再度以一個精妙的三百六十度長拍揭開影片序幕。從戲中戲裡下課等不到媽媽而決定自己回家的一年級女生,到受不了拍戲程序繁瑣而中途罷拍走人的二年級女學生Mina,再到與賈法潘納希接連合作兩部電影的素人演員Mina Mohammad Khani,演員在三重層次中不斷轉換的身份以及和導演、劇組間的交互對應,竟然很巧妙地憑藉著「罷拍的Mina」身上忘了取下的拍片用麥克風所導致的音畫分離,進行了一場針對「真實人生v.s.虛構戲劇」既是解構也可能結構的曖昧辯證。

《誰能帶我回家》不似《白氣球》由恩師阿巴斯跨刀編劇,但自編自導的賈法潘納希如此有意識地模糊紀實與虛構間界線的作法,卻令人想起阿巴斯最著名的「村莊三部曲」—《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及《橄欖樹下的情人》,第二部曲之於首部曲,第三部曲再相對於第二部曲,後作各自成為前作形式上的解構和意義上的延伸,在天衣無縫的後設框架中流露出電影創作者對於影像美學與意義的不斷自我思索。如果說《白氣球》看似簡單童趣卻未流於膚淺宛若《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那麼原名中譯應為「鏡子」的《誰能帶我回家》無疑是向《生生長流》致敬之作,藝術手段與現實人生之間,可以是反射∕鏡像,也可以成為再現,或是重構。米娜最終將麥克風交給介紹她演戲的文具店老闆後轉身回家、關上門,於是成為全片最耐人尋味的動作,身為觀眾的我們與片中劇組成員此刻再也無法看到、聽到她了。米娜看似簡單的回家之路,原來是一場論述創作本質的核心旅程。

A young girl leaves school and discovers that her mother is not outside waiting. She boards what looks like the correct bus, but eventually realizes that she has gone the wrong way. A friendly driver begins to help the now irritable child. Suddenly she stops and announces “I don't want to play this part anymore.” The film surprisingly becomes about making a film. The girl continues to be filmed without her knowledge… Neat twists from the director of the award-winning The White Balloon.


 

1 生命的圓圈
The Circle

Jafar Panahi│Iran│2000│Color
│Farsi│35mm│90min

●2000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最佳劇情片、OCIC國際影片榮譽獎
●2000 美國國家電影評論協會言論自由獎
●2001 聖薩巴斯提安影展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08/21(日)11:00  08/25(四)17:50  08/28(日)12:40
09/03(六)16:30  09/08(四)18: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Solmas(伊朗文「永恆」之意)在醫院產下女嬰,她母親憂心自己女兒、孫女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命運。醫院之外,三個越獄成功的女人試圖打電話尋求援助,Maedeh不小心被警察逮住,Arezou(伊朗文「希望」之意)沒有勇氣回家,最年輕的Nargess(伊朗文「花朵」之意)則是充滿期待準備搭公車返鄉與男友成親,卻遇上警察臨檢倉皇而逃,她想找另一個出獄的牢友Pari幫忙,對方卻因懷了被判處死刑男友的孩子而自身難保。Pari在街頭親眼見證一個走投無路的單親媽媽把女兒拋棄在旅館門外,彷彿預見自己的未來。這名單親媽媽稍後茫然地搭上了別人的便車,這才發現自己是警方「釣魚」的對象,後來她趁亂逃脫,警方又抓了一名阻街女郎充作業績。入夜時分,監獄門開,這幾個女人都在裡面。

《生命的圓圈》藉由幾個女性角色亟欲返家未果的遺憾,呈現伊朗女性的集體困境,核心上延續導演前兩部作品的社會觀察與人道立場,形式上卻更大膽地從純然的寫實主義中轉身,借用馬克斯歐弗斯的《輪舞》形式安排片中女性偶然交會,以她們的無從歸屬借喻當代伊朗女性依舊無解的悲情原罪。賈法潘納希照慣例設計了兩個前後呼應的長拍鏡頭,同時也呼應了本片原名中譯「圓圈」的宿命意象。影片的開場是醫院產房的窗口被打開,時間為白天,收場則是同一天晚上,鏡頭先是以近乎三百六十度旋轉帶出牢房裡女人的黯淡神情,警衛對著小小的窗口呼喚蘇瑪這個自始至終未曾現身的名字,卻無人回應,然後窗口被關上。從出生即註定無法掙脫的囚禁象徵,令本片的寓言色彩益顯濃厚。

賈法潘納希的作品與恩師阿巴斯相較之下更具現代都會氣息,整體大環境如何隱晦地影響個人,一直是他的關注所在。《生命的圓圈》裡不同階層、年齡、身份的女人不僅互為鏡像,映照彼此,更隱隱和賈法潘納希前兩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聯合輪舞。不過,賈法潘納希曾在訪談中強調,《生命的圓圈》並非單單意在批判伊斯蘭文化對於女性的壓迫問題,因為它們並不是伊斯蘭教的專屬,而受壓制的對象也不只是女性,其實更是所有伊朗人(透過不同年齡、階層來暗喻這個國度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共同處境。其中當然也包括遭伊朗政府限制二十年不得拍片,與片中眾女性境況如出一轍的他自己。

Several women are in troubled situations, some on the run. Their crimes are vague, their guilt or innocence unimportant. Their paths cross, and the suspense rises in their intrigue-filled lives. Their world is one of constant surveillance, bureaucracy and age-old inequalities. But this stifling world cannot extinguish the spirit, strength and courage of the circle of women.

血染的黃金
Crimson Gold


Jafar Panahi│Iran│2003│Color│
Farsi│35mm│97min
●2003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評審團獎
●2003芝加哥影展最佳影片金雨果獎

08/24(三)19:40  08/27(六)13:00  08/30(二)18:40
09/02(五)16:10  09/07(三)15:2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名導賈法潘納希曾經擔任過大師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拍攝《橄欖樹下的情人》時的副導演,也曾和阿巴斯合寫了他導演處男作《白氣球》的劇本,2003年阿巴斯編寫了《血染的黃金》的劇本,再度交由潘納希負責掌鏡。這部作品鮮明且有力地批判了伊朗社會中的貧富落差與封閉威權,也因此,雖然這部片在坎城影展贏得了「一種注目」的評審團獎,卻被當局認為太過於「陰暗」,而無法在伊朗本地上映。而即便它在美國映演後廣受好評,卻也無法代表伊朗角逐奧斯卡外語片獎。

故事從一場失敗的銀樓搶案開始,再回過頭去描述這名失控的搶匪,在犯案前幾日的生活,他是一名因病退役又長期服藥導致浮腫的男子,現在在當披薩的外送員,業餘也常兼任機車搶匪,掠奪路邊婦女的皮包。這天,他和同夥在皮包裡翻出了一張鉅額的珠寶收據,於是心生歹意決定策劃洗劫銀樓。
倒敘的手法讓影片籠罩著一股抹不去的悲劇色彩,但編導並不只是單純地陳述一個搶匪的心路歷程,而是透過這個有些遲頓少話卻又帶著點怒氣的主角,進入到市井裡,揭露這其中種種難堪陰暗的一面。我們透過鏡頭,看到了在同一個社會中的兩個世界,有上層紙醉金迷的奢華,也有底層艱辛無奈的怨懟,同時也洩漏出一股在威權體制下的沉重氣氛,男主角從側身漠然的觀察,到宛如爆發般的親身涉入,導演不強加解釋,帶點跳躍的筆觸,讓其間的心路歷程轉折更耐人尋味。

影片同時保有阿巴斯作品中,取材自日常生活與對話的瑣細趣味,讓小人物的面貌因而極為生動,而賈法潘納希對於社會的觀察以及對於體制的批判,也同樣清晰地表現在影片裡。演出男主角的素人演員,本身就是一名罹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影片中並沒有特別提及他所患的疾病),賈法潘納希藉由他表現出的某種脫離社會、恍惚的特質,產生出獨特的疏離感,看似冷眼旁觀、沉著壓抑,卻反而能讓微小的情緒振動得以放大,激發出創作者企圖傳達的緊繃壓力與深沉慨嘆。

A murder and a suicide occur early one morning in a jewelry store. Behind this headline lies the story of a desperate man's feelings of humiliation in a world of social injustice.

 
 
1 花樣足球少女
Offside


Jafar Panahi│Iran│2005│Color│
Farsi│35mm│93min
●2006西班牙希洪(Gijón)影展最佳女演員、青年評審團特別獎
●2006柏林影展 ● 多倫多影展

08/19(五)20:50  08/20(六)18:30  08/21(日)12:50
08/22(一)15:40  08/23(二)16:4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6年在德黑蘭舉辦的世界盃預賽,足球場外的對抗可不比足球場上的競賽來得遜色呢!六個狂熱足球的伊朗女孩,為了親身感受球賽現場的激昂快感,不惜違反政府禁令,打扮成男孩混入球場,不料卻還是被負責維安的年輕軍人們抓到,遭拘留在球場外等候上級的裁示。聽著場內令人熱血沸騰的歡呼叫喊,女孩們蠢動不安的情緒,與阿兵哥苦悶無奈的心境,在場外開始一波又一波的震盪。

靈感來自於導演賈法潘納希那個有足球狂熱的女兒,她正如同片中那些女孩般,執意要到球場去看比賽,但在伊斯蘭革命之後,保守的伊朗政府為了避免運動場上常不得不縱容的言語暴力,會汙染女性的身心,於是嚴格禁止女性參與現場球賽,使得足球場的大門成為另一個性別無法跨越的難關。

賈法潘納希原本就擅長以小小的平凡生活題材,做足對於當下社會或世界以小喻大的觀察與批判,在這部原名「越位」(足球術語)的小品喜劇電影中,潘納希同樣全部以非職業演員演出,並徵詢她們真實的想法意見,加入到劇本裡,拍攝時也大量捕捉了這些年輕男女們的真實情緒反應(影片也在比賽實地拍攝),讓故事也跨越了界限,有了更逼真的質地。

而向來很有政治敏感度的潘納希,自然會以這樣的題材,呈現出伊斯蘭社會中對女性的不合理與不公平待遇,但他又並非嚴肅又憤怒地吶喊,反而透過男孩(阿兵哥)與女孩間微妙可愛的互動,帶出人性化可親的一面,更凸顯出差異對待制度的荒謬,其中一場阿兵哥護送女孩去廁所(球場沒有女廁)以及女孩脫逃而後又折返的戲,還有那彷彿有著些許璀璨希望的結尾,就可看到這種靈巧生動又不著斧痕的針砭。

雖然如此,這部作品卻仍然在伊朗本地因觸及當局敏感神經而遭禁演,但在海外它則得到了一致的極高好評,除了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銀熊外,更名列多位影評人2007年度十大佳片之列,是潘納希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Who is that strange boy sitting quietly in the corner of a bus full of screaming fans going to the football match? In fact, this shy boy is a girl in disguise. She is not alone, women also love football in Iran. Before the game begins, she is arrested at the check point and put into a holding pen just by the stadium with a band of other women all dressed up as men. They will be handed over to the vice squad after the match. But before this, they will be tortured! They must endure every cheer, every shout of a game they cannot see. Worse yet, they must listen to the play-by-play account of a soldier who knows nothing about football. Yet these young girls just won't give up. They use every trick in the book to see the match. A smart comedy illustrating the violation of women's rights in Iran.

穆罕默德拉素羅夫Mohammad Rasoulof
1

奔向黎明
The Twilight

Mohammad Rasoulof│Iran│2002│Color│
Farsi│Video│83min
●2003 盧卡諾國際影展
●2003 鐵薩隆尼克國際影展
●2003 聖保羅國際影展
●2003 芝加哥國際影展

08/19(五)22:40  08/27(六)15:00  08/31(三)17:30 09/04(日)11:00  09/09(五)14:2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影片一開始便強調這是完全真實的故事。

Reza監獄裡過了很多年,整個青年時期都給了囚禁歲月。他只上過兩年學校,因為多次偷竊被捕,在監獄裡待了十六年。他的狀況很不好,常常和牢友起紛爭,也不在意自己的生活狀況,也不想未來,在監獄裡的生活毀了他的生活想像。典獄長看不下去他這個樣子,就找Reza懇談,希望他可以穩定下來,別再惹是生非,因此提議Reza找個人結婚。Reza不可置信地看著典獄長,怎麼會有人想要和他結婚呢,何況他還待在獄中。典獄長找了Reza的媽媽來談(Reza的媽媽也在獄中),典獄長請她幫忙在女監中物色看看,是不是有適合的女孩子和Reza結婚,一開始媽媽也是不可置信,後來被典獄長說服了,回到女監便開始尋找合適的人選。後來她找到了Fatemeh,Fatemeh因為被人設陷而判終身監禁,因此Reza的母親便以法律規定若女犯懷孕生子便可獲得釋放為由說服Fatemeh和Reza結婚,之後兩人在獄中舉行了婚禮,親友都來參加。
典獄長還特別為這對新婚夫妻訂出每週一次的會面時間,讓夫妻可以相聚。當了丈夫之後Reza果然開始有責任感,主動參與工作,Fatemeh也依照期待地懷孕了,孩子出生後不久她便被釋放,再過一陣子Reza也服刑期滿回家與妻兒團聚。出獄後的Reza想要努力養家,但不知道是不是有前科的原因,或者是大家的生活都很困苦,Reza一直找不到工作,所以他決定鋌而走險……

《奔向黎明》以非常質樸的方式呈現全然不同於台灣的囚犯生活,透過影片看起來是非常難以想像的自由生活方式。電影一開始便強調故事全然真實,中間婚禮那段看起來甚至就是真實事件的實際記錄影片,因為Reza在婚禮當中明顯和前後段的影片面目不同,把紀錄片和劇情片兩種作法交結在一起,甚至是當事人來演出劇中角色,將發生過的事件以演出的方式再現。拍攝方式也以類記錄片的方式呈現,但說故事的方法卻是劇情片,讓觀眾迷惑在其為真實或是演出的拉扯當中。

A strange event occurred in one of the Northeast prisons of Iran in 1998. The head of prison chose a man-prisoner of 34, who had been sentenced many times during his youth, to marry a woman-prisoner sentenced to life imprisonment. They begin their life together for one day a week in one of the rooms of the prison.
After a while, they have a child and sometimes later, the woman is forgiven. Seven months later, the man's conviction is over too, and they have the chance of living together out of the prison, but the rude society is waiting for them … This film is played by the real characters.

 
1 浮城記
Iron Island

Mohammad Rasoulof│Iran│2005│Color│
Farsi│35mm│85min
●2005 坎城影展導演雙週
●2005 漢堡影展影評人獎
●2005 西班牙希洪影展費比西影評人獎
●2005 多倫多影展

08/21(日)14:40  08/25(四)12:50  08/28(日)19:50
09/01(四)11:00  09/03(六)11:00  09/05(一)12:50
09/07(三)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偌大的海上飄流著一艘巨大的鐵船,上頭住著一群自成社會的人民。雖然腐蝕不堪的船上物資缺乏,必須與外界以物易物來勉強供給營生,但船長Nemat依然不斷地給人民們願景。他說船上有完善的制度以及友善的人群來照顧所有人。所有居民們互信互助,不會有任何外力的干擾,可以長治久安地在船上生存。這艘漂流在波斯灣上的廢船,儼然像是座落在海上的烏托邦。

只是這海上的烏托邦並不像船長所描繪的一般美好。黑暗的政治角力總在陰暗的角落進行。為了因應船上的資源短缺,船長命令青年們拆卸船上值錢的鐵門,以及吸取尚未用罄的機油,桶裝走私到陸地上變賣。三不五時有其他組織的人要船長撤離這艘船艦,卻被船長以鐵腕之姿強行趕走。更甚者是有船員警告該船年老失修,逐年下沉,卻被船長斥為無稽之談。直到最後離開了船,來到了空無一人的不毛之地,無根的人民也只能繼續追隨船長的腳步,聽他手舞足蹈地承諾著下一個應許之地……。

《浮城記》是一個簡單卻殘酷的國族寓言,鐵船就是一個具體而微的社會隱喻。在船上每個人各司其職,相信領導者的政治神話會帶領著他們走向繁榮,卻分辨不出那只是催眠人民的意識型態。整艘船隻(政體)已然殘破不堪,船長Nemat(政治人物)卻繼續招收著新的移民以壯大自己的聲勢。在承諾著更美好明天的同時,卻不斷地向資本主義變賣船上有價值的物資來爭取苟延殘喘的時日。直到某天,政治的謊言被拆穿,人民不得不移往狀況更糟的土地繼續生存。此時我們會發覺,真正不死的,其實就是政治家的謊言。

《浮城記》的國族寓言適用於任何以信仰取代現實生活的國家政體。政治人物靠著三寸不爛之舌,面對著一片荒涼,仍然可以對民眾許諾著虛假願景。而被意識型態國家機器洗腦已久的人民,也只能繼續相信政治人物的謊言,在荒蕪之地中尋找流著牛奶與蜜的應許之地。雖知,已不可為。

Some poor people in the Southern coasts of Iran do not have any place to live, and thus, they reside on an old, abandoned ship in the sea. Captain Nemat, their chief, tries to persuade the ship-owner and the official authorities not to get the ship back. On the other hand, he is selling the iron parts of the ship piece by piece. “Iron Island” is the story of those whose ignorance makes them simply trust those who are always ready to abuse their trust.

 
 
1 禁止收看
Head Wind

Mohammad Rasoulof│Iran│2007│Color│
Farsi│Video│65min
●2008 紐約翠貝卡影展
●2008 多倫多Hot Docs紀錄片影展
●2008 美國Silver Docs紀錄片影展

08/22(一)12:40  08/23(二)22:40  08/25(四)16:30
08/28(日)14:30  08/31(三)12:50  09/02(五)14:50
09/06(二)11:00  09/09(五)13: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10年三月,同在賈法潘納希家中遭伊朗當局逮捕的導演穆罕默德拉素羅夫,從家鄉設拉子(Shiraz)的大學修習社會學畢業後,便到德黑蘭學剪輯並進入影視圈,2002年開始拍攝劇情長片,作品中一貫地展現出十分深刻犀利的社會觀察與省思,這對於保守封閉的伊朗政權來說,自然便成為一大挑釁。《禁止收看》是他的紀錄片作品,探討的是伊朗的資訊與言論自由問題,讓他成為了當局的背上芒刺,而這部片也理所當然地在伊朗國內遭到禁演。

從一個偏遠小村落裡的居民訪談紀錄開始,描述電視進入到他們生活中的過程,以及對他們生活的影響,然後,導演將主題轉向了在伊朗境內仍屬違法,但卻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的衛星電視,從德黑蘭的中心到沙漠的邊陲,在保守嚴厲的宗教律法壓制下,人們依舊無法抗拒對於更寬廣知識、娛樂與資訊的渴望,接著,我們又繼續看到了其他不受當局認可的地下資訊傳播行為,包括網路、DVD、音樂…許多資源取得與意見表達,對我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對於伊朗人而言,卻是必須在體制外躲躲藏藏的秘密活動。

英文片名「頂風∕逆風」指的是一群努力突破專制政權封鎖,以獲取資訊與娛樂的人們,他們並不是只為了挑戰權威,更是為了想讓自己和同胞,成為真實參與這世界的一份子,而非孤立無知的一小撮人。這樣的慾望是接近於本能性的需要,也因此根本無法抵擋,拉素羅夫在片中雖然不直接以言語批判當局,卻透過剪輯,一面讓我們看到保守勢力反對資訊普及的振振有詞與粗暴行為,一面又讓我們看到民間為吸收新知而四處蔓延的觸角,那斬不斷的旺盛生命力。讓我們不得不納悶,究竟,誰才是真正的逆風呢?

2010年十月拉素羅夫因集會煽動反政府言論而遭判刑六年,當我們回過頭來看這部片,似乎更可以看到他在這群逆風而行的人們身上,所投射的理念與堅持,或許,片末那渺茫黯淡中帶有一絲希望的氣息,也正是他當前的心境吧!

The government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does its best to restrict its citizens'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media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Here, we observe how Iranians demonstrate their resourcefulness to stymie their censors.

 

1 收集眼淚的男人
The White Meadows

Mohammad Rasoulof│Iran│2009│Color│
Farsi│35mm│93min
●2010 杜拜國際影展亞非評審團特別獎、最佳演員
●2010 聖薩巴斯提安國際影展
●2010 舊金山國際影展
●2010 溫哥華國際影展

08/20(六)16:40  08/23(二)11:00  08/26(五)17:00
08/28(日)21:30  08/30(二)13:20  09/03(六)12:40
09/07(三)22:30  09/08(四)14:3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名為拉瑪特的男人前往各個村落島嶼四處收集眼淚,這是他的工作,而他負責此項工作也做了非常多年。這些居民們給予拉瑪特他們的眼淚,居民們並不了解拉瑪特需要這些眼淚的用途,直到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引發,大家才意外發現事實的真相,隨即引發拉瑪特的傷心回憶。原來有時候有些事情的表達,比眼淚還更令人心痛。

伊朗國寶級導演穆罕默德拉素羅夫的經典作品《收集眼淚的男人》以如詩如畫一般的場景沉痛地控訴了當代政府的專制。美麗的場景是電影裡面的賣點,光是片中那片幽靜恬美的湖泊,襯著導演緩慢卻優雅的鏡頭,呈現出如夢似幻的感動。一切堅持電影是美學的導演拉素羅夫透過鏡頭的轉移推進,帶領觀眾進入了這個封閉卻又恬靜的群島環境。

對照著男主角Hassan Pourshirazi沉穩悲傷的演技,整部電影幾乎可說是他的一人表演。從電影片頭緩緩登場,攜帶著許多小瓶子的他四處向人收集眼淚,不用太多的語言便能從眼神裡面察覺出許多祕密心事,他的職業確實令人摸不著頭緒,但導演又刻意藉由劇情突顯出男主角有著希臘悲劇一般宿命英雄亦或是冒險家的感覺,使他的角色深度特別迷人。

今年甫以《再見》獲得坎城影展獎項肯定的本片導演穆罕默德拉素羅夫,曾因他是民主政治運動的支持者,再加上電影語言多次挑戰禁忌的伊朗政權,因而被判定入獄六年。擅長超現實手法來改編現實故事的他,可從他的作品《奔向黎明》窺知一二。雖然是激情地支持伊朗人民的自由推手,他在2009年的經典舊作《收集眼淚的男人》手法卻毫不溢美虛張,平實敘述著在封閉環境下,伊朗人民所遭受的困苦,其藝術手法令全球影評一致高度讚揚,被認為是伊朗導演繼阿巴斯之後,備受全球矚目的導演之一。

In this dreamlike yet earthbound film, Rahmat the boatman navigates the increasingly brackish waters of a coastal land, collecting the heartaches and tears of its inhabitants. But he remains powerless against their misguided attempts to appease the gods and make the land green again, whether by offering a bride to the sea or forcibly “treating” the eyes of a painter who sees in different colors. Drawing firsthand on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Iranian artists of today, writer-director Mohammad Rasoulof's deeply atmospheric and poetical film is a gorgeous allegory of intolerance, brutality and mystified routine that resonates far beyond any one state's borders.

 
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
1 死期預告
Beautiful City


Asghar Farhadi│Iran│2005│Color│
Farsi│35mm│85min
●2004 華沙影展最佳劇情片獎
●2004 印度影展最佳劇情片、最佳男演員獎
●2004 聖保羅影展
●2005 鹿特丹影展
●2005 香港亞洲電影節

08/21(日)16:30  08/24(三)21:40  08/26(五)18:50
08/29(一)16:30  08/31(三)14:10  09/01(四)22:00
09/04(日)12:40  09/06(二)16: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少年Akbar在十六歲時因失手殺死了女朋友而入獄。在少年看守所待了二年後,某天他聽到大廳有群眾在鼓躁,好奇心趨使他上前一探究竟。原來是他的好友Ala幫他辦生日驚喜派對。一群看守所的青年們大聲地唱著Akbar的生日快樂歌。Akbar的表情從驚喜高興,慢慢變成了沮喪絕望。因為十八歲的到來代表著他將正式符合執行死刑的法定年齡……。

為了替好友爭取免除死刑的機會,Akbar的好友Ala出獄之後,決定去找Akbar的姊姊,問出當初死者父親的住所,想索求他的同意,免除Akbar的死刑。悲慟欲絕的父親當然不肯。但是在Ala持之以恆的求情,以及家人的勸服之下,原本想要復仇的父親開始考慮原諒Akbar。他們有另外一名罹患小兒麻痺的女兒,家中需要一筆錢來幫小女兒開刀。於是受害人的母親居中協調,要Ala籌措一筆醫療資金,來當做爭取父親同意免除死刑的交換條件。而在東奔西走的求情過程中,Ala竟然愛上了Akbar的姊姊。這錯綜複雜的關係擺在死期將近的案件裡頭呈現某種錯置的荒謬感,讓每個人都在生命的重要關頭中做出利己/不利己的決定……。

《死期預告》是一個關於「原諒」與「復仇」的故事。當機會來的時候,我們都擁有恨一個人,甚至是「報復」的權利。但在現實生活裡頭,報復只會滿足一時仇快的快感,對自己的人生卻未必是最好的決定。受害人的父親理當可以選擇讓政府殺了謀殺女兒的犯人,但是這樣並沒有辦法解決他的另外一位女兒籌不到醫藥費的現實問題。當「復仇」與否成為交換另外一個人生活的籌碼時,你選擇尊嚴,還是生命?

《死期預告》以寫實的鏡頭說出一則發生在伊朗鄉間人性掙扎的故事。片中不斷地出現《可蘭經》經文,闡述《可蘭經》所傳遞的並非復仇,而是「慈悲與憐憫」。似乎企圖在東方主義電影充斥全球、將回教徒描寫成冷血殘酷的自殺炸彈客的抹黑氛圍下,替回教世界的和平義理扳回一城。導演阿斯哈法哈蒂深闇人性,用故事慢慢地將每個角色引導到肩負著情勢比人強的二難處境。到底是要選擇美好人生,還是隱忍自尊與他人和平共處,「選擇」是本片最大的命題。

Akbar has been held in a rehabilitation centre for committing murder at the age of sixteen when he was sentenced to death. Legally speaking, he had to reach the age of eighteen so that the sentence could be carried out. Now, the day after his 18th birthday Akbar is transferred to prison to await the day of his execution. Akbar's sister and his friend,Ala are his only hope to convince his plaintiff to stop the execution…

 
1

煙花星期三
Fireworks Wednesday 

Asghar Farhadi│Iran│2006│Color│
Farsi│35mm│104min  
●2006 盧卡諾影展青年評審團獎
●2006 芝加哥影展最佳劇情片金雨果獎
●2006 南特三洲影展最佳劇本評審團特別獎
●2006 伊朗 Fajr 影展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剪輯獎

08/20(六)11:00  08/25(四)14:30  08/27(六)16:40  
08/30(二)15:10  09/02(五)18:10  09/04(日)14:20
09/07(三)11: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阿斯哈法哈蒂無疑是近年來最擅於說故事、也最專注於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伊朗創作者,在這部獲得芝加哥影展金雨果獎的作品中,描述祆教在新年將至,傳統要放煙火慶祝的那個星期三,一個即將結婚的女孩,到新派任的雇主家去幫傭,那個家庭的女主人深受憂鬱之苦,並確信自己的老公與離婚的美髮師鄰居有染,女孩竟意外地捲入這複雜的糾葛當中,被迫提早看到了平凡生活中,女性哀傷無奈的處境。

阿斯哈法哈蒂用樸直無華的鏡頭,跟著一個一個接力出場的人物,開展出一個又一個新的轉折來,角色和角色間的對應關係,還有他們的情緒反應,都牽動著電影中每個時刻的戲劇張力,讓故事充滿了緊繃且引人入勝的懸疑感,許多時候甚至還散發出些許劇場的氣味。

法哈蒂聰明地透過了三個女性角色:即將結婚但煩惱沒錢的天真少女、疑心著丈夫出軌的憂鬱少婦,還有離婚後獨立生活遭人側目的美髮師,以大量細節的層層疊疊,來刻劃出不一樣階段、不一樣身份,在伊朗社會中,每個女性所可能得面對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還有家庭在這個變動社會中的不同面貌。

這是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的第三部劇情長片,也是他獲得國際注目的第一部代表作,在這部作品裡,他開始將焦點專注在女性與家庭的主題,並特別著重於心理層面的描繪,他選擇使用出色的職業演員,細緻而且立體地刻畫角色,那種進退兩難的內在掙扎,而法哈蒂也精準地以鏡頭微妙地帶出了每場戲的氣氛,一場又妒又疑的妻子溜到了丈夫公司附近窺伺結果被揍的段落,或是離婚的美髮師隻身走在街頭被人用爆竹惡作劇驚嚇的戲,還有最後少女在深夜裡終於回到了未婚夫身旁的過程,那危疑不安又緊繃壓抑的氛圍,更是逼現出女性在(不見得是伊斯蘭)社會中生存,一股無奈的慨歎。

飾演幫傭少女的女演員,之後又在阿斯哈法哈蒂的作品《海灘的那一天》中演出謎樣的失蹤女教師,而本片故事中的部份元素,也出現在法哈蒂在柏林影展大獲全勝的新作《A Separation》中,可視為其創作的前身。

Three days prior to the Iranian New Year Rouhi, a maid, is hired to clean the home of Morteza, Mojdeh and their child. Mojdeh suspects her husband is cheating on her. The young maid observes the relationships and realities of this family during Fireworks Wednesday. This is the story of one day in the life of an Iranian family.

 

泰米妮米蘭妮Tahmineh Milani
1

兩個女人的故事
Two Women  

Tahmineh Milani│Iran│2000│Color│
Farsi│35mm│96min
●德黑蘭黎明影展最佳劇本
●陶米納影展影展最佳女主角
●溫哥華、漢堡影展

08/20(六)20:20  08/23(二)14:40  08/26(五)13:20
08/29(一)18:10  09/03(六)14:30  09/05(一)18:30
09/08(四)11: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已婚、事業有成的建築師Roya在工地監工時,忽然接到失聯許久的大學時期手帕交Fereshteh(角色原型來自本片編導泰米妮米蘭妮的高中同學)致電求助,在前往相會的過程中,酸甜苦辣的前塵往事漸次浮上心頭。出身保守鄉下的Fereshteh與都市女孩Roya在性格興趣、家庭背景上南轅北轍,卻因為Roya「付費」請求成績優異的Fereshteh當她家教而變成無話不談的好友,彼此分享無法對外人訴說的委屈與夢想。柔順美麗的Fereshteh有一個過份偏執的追求者,他的瘋狂行徑導致了一連串的意外,不僅自己身陷囹圄,Fereshteh也被迫從德黑蘭大學建築系休學,嫁給幫助自己遠離牢獄之災的恩人。正當伊朗經歷了伊斯蘭革命,建立共和政府,Fereshteh的人生也同樣劇烈起伏著。衣食無憂的婚後生活並無法確保Fereshteh在精神上的滿足,她想完成未竟的學業,她想在妻子、母親的本分之餘發展個人的事業,但是丈夫歇斯底里的佔有慾,以及伊斯蘭文化對於女性的種種箝制,卻令她日益困惑、甚至感到窒息,直到再一次的意外發生……。

相較於賈法潘納希的《生命的圓圈》以風格化形式美學勾勒伊斯蘭文化的困境,泰米妮米蘭妮不畏通俗劇稍一不慎即可能流於煽情、狗血批評的風險,在世紀轉換之交,以最淺顯易懂的電影語言,讓兩個女人截然不同的際遇對應她們周遭各式各樣的男性形象,這部帶著濃厚自傳色彩的鄉愁回顧影片也因此在感人之餘還帶有高度寓言性,頗有為上個世代的伊朗女性寫史總結的企圖心。Fereshteh雖未遭受實質上的監禁,卻在婚後進入另一種形式的囚籠,瘋狂追求者與控制狂丈夫最終的彼此相互毀滅,在泰米妮米蘭妮巧妙寄寓下,超越了性別和階級,成為對於伊斯蘭文化最傳神、一針見血的象徵性控訴。本片最後以Fereshteh轉身的臉部特寫定格作結,她將何去何從?在她臉上,我們只看到游移、畏懼、茫然、與不知所措。和片中兩個女人同樣在大學主修建築的泰米妮米蘭妮,顯然藉由這個看似開放卻傾向悲觀的收場,悄悄暗示了她個人眼中二十世紀伊朗女性的感傷宿命,不僅在伊朗上映時引發當地觀眾熱烈迴響,更深獲芝加哥太陽報資深影評人Roger Ebert肯定,2002年曾入選他每年四月所策劃的「遺珠影展」(Ebertfest)。

Best friends from college lead very different lives after one is abruptly forced to leave school. While Roya (Marila Zaraii), the less talented student, is able to become a successful engineer, Fereshteh (Niki Karimi), the more talented of the two, is unable to leave behind her conservative family and avoid the traditional life they expect her to live. Fereshteh's aspirations are further hampered by a deranged stalker who will not cease in harassing her.

 
1

超級巨星的秘密
Super Star

Tahmineh Milani│Iran│2009│Color│
Farsi│35mm│103min
● 德黑蘭黎明影展最佳男主角

08/21(日)20:10  08/26(五)20:30  08/29(一)12:50
09/01(四)12:40  09/04(日)16:20  09/06(二)17:40
09/09(五)11: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三十多歲、壞脾氣、傲慢、聲名狼藉的超級巨星Kourosh(以《分居風暴》榮獲柏林影帝的俊帥男星Shahab Hosseini層次分明的深刻詮釋)莫名其妙收留了一個活潑外向的十六歲少女,本以為對方只是熱情過頭的粉絲,隨後卻發現她可能是失聯多年的初戀情人的骨肉。Raha的開朗、單純漸漸化解Kourosh的憤世嫉俗與暴戾性格,同住屋簷下的兩人也產生父女般的情感,只不過Kourosh過去積欠的風流債和賭債就像不定時炸彈,在最無法預知的時刻引爆……。

伊朗電影圈的女性導演比例算高,膽敢以創作挑釁伊斯蘭律法的也不是沒有,但是少有像泰米妮米蘭妮的作品部部話題性十足,還充滿商業號召力。泰米妮米蘭妮認為伊朗此刻最需迫切解決的其中一個社會問題,就是無論男性抑或女性都無法真誠地表達自我,以致私領域與公領域的生活形成一種分裂狀態。更可悲的是,女性即使在身處私領域空間,往往仍需帶著面具應付他人,無法坦然呈現她內在最真實一面。所以,泰米妮米蘭妮其實是透過拍片進行小小的「革命」,宣揚一種正向、積極的自我修正理念。她的電影多半取材社會真實事件,由於走大眾通俗路線,乍看似乎流於「伊斯蘭版本的玫瑰瞳鈴眼」,但可貴的是,她處理毒品、性交易、家庭暴力、性侵害等嚴肅社會議題時,那種直接、尖銳、不留情面,卻又不刻意渲染誇大的誠懇態度,再配上極度煽惑情緒的背景音樂,也難怪總能獲得市場的廣大支持與觀眾的強烈共鳴。

值得注意的是,這回《超級巨星的秘密》不再以女性為敘事主體,轉而挖掘中年男性面對苦痛的調適與掙扎,雖在觸及伊朗娛樂產業黑暗面時依舊毫不妥協,但影片的關注重心已不在此,也未針對成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間介乎愛情、親情和友情的模稜發展逕作文章,反倒以前所未見的童話般口吻(但不失角色的複雜度),講述了一個關於被愛與愛人的自我救贖故事。事實上,本片故事概念取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的短篇小說《第二個願望》(Augustus),超級巨星與謎樣少女之間情誼則是從聖修伯里的小王子與沙漠中的玫瑰得到靈感。不過泰米妮米蘭妮反璞歸真的電影語言,令人忍不住將之與費里尼的《大路》(順帶包括朱塞貝托納多雷向費里尼致敬的《新天堂星探》)聯想在一塊。看看那個揪心到了極點卻非全然絕望的動人尾聲,以及收場時再次回歸開場狀態情境卻已物事人非的圓圈性結構,你說泰米妮米蘭妮受到了費里尼多少啟發呢?

Kourosh is a famous actor, who has drowned in the materialistic world and is getting more obsessed day by day. Kourosh reaches a point in which changing girlfriends, partying, using alcohol and drugs….. no longer make him happy. He has turned into a selfish and arrogant creature and is looking for a way to save him from this whirlpool. One day a 15 years old girl, named Raha, attracts Kourosh's attention at the filming location. Raha has something new to offer him. Raha opens Kourosh's eyes about his life and reveals new realities to him, which change Kourosh's viewpoint towards life.

 
1 報應
Payback

Tahmineh Milani │Iran│2006│
Color│Farsi│35mm│103min
● 2010 亞太影展
● 2010 愛沙尼亞塔林黑夜影展
● 2010上海電影節正式競賽入圍

08/22(一)19:20  08/27(六)11:00  08/30(二)20:40
08/31(三)19:10  09/02(五)11:00  09/06(二)12:20
09/08(四)21:4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四個因為不同理由入獄的伊斯蘭女子,在出獄後組成專向男人報復的團隊。作風彪悍的Ziba是四人幫首領,她曾背著在獄中等待死刑的丈夫與情夫生了個女兒,一度走投無路計畫攜女自焚,出獄後不願意再與情夫有任何瓜葛,遺憾的是她永遠無法和送養的女兒重逢。Ziba的好姐妹Leila懷了阿富汗人的骨肉,在獄中產下女兒卻被家人急忙送走,悲痛欲絕的她從此寄情毒品;Sara曾遭受繼父侵犯,卻為了母親的幸福而長期忍氣吞聲;Maryam自小與妹妹相依為命,無奈奉子成婚的妹妹遇人不淑,急需她經濟上的援助。復仇四人幫擅長喬裝打扮後使出美人計勾搭開名車的富裕老者,再伺機持槍擄人勒索,她們的劫財對象包括道貌岸然的上流士紳、虛有其表的中產階級、舌燦蓮花的詩人、誨人不倦的知識份子、三心兩意的準新郎等(泰米妮米蘭妮的製片、美術指導兼知名建築師老公Mohammad Nikbin客串全片唯一未遭報復的正派駕駛一角),雖然計劃進行得還算順利,但警察已經悄悄盯上她們……。

一部電影的力量究竟可以有多強大?在伊朗拍片,劇本必須送審通過,上映前的電檢也絕不馬虎,然而泰米妮米蘭妮的2001年作品《面紗之後》(The Hidden Half)卻在戲院正式公映一個月後,遭伊朗宗教法庭以最高可能判處死刑的教唆叛亂等四項罪行起訴,泰米妮米蘭妮因而入獄,由於國際名導科波拉、馬丁史柯西斯等集體連署聲援,而在七日後獲得保釋。也因為這段經歷,令她得以「深入」第一線觀察女囚心境,完成以真實為本、激烈控訴伊朗兩性不平等境況的《報應》劇本。

綜觀泰米妮米蘭妮的創作,肉身與精神╱禁錮與自由的交相辯證,乃是她一貫的關注。她聲稱一個輕視女性、認定她們只是性慾發洩客體的病態社會,注定要為如此錯亂扭曲的價值觀付出代價。《報應》的故事架構以及片中層出不窮的監禁意象,讓人不由想起賈法潘納希的《生命的圓圈》,不過相較賈法潘納希對於事件、人物一貫的冰冷、保持距離,採取重口味通俗劇敘事手法的泰米妮米蘭妮除了為本片設計多場伊朗電影中難得一見的飛車追逐動作戲藉以營造娛樂效果,更透過絕處逢生的堅定姊妹情誼向女性復仇經典《末路狂花》、《辣姊妹》致敬。至於極具巧思的首尾呼應安排,在巧妙透露劇中人物戲劇性歸向之餘,原來還洋溢著泰米妮米蘭妮作品中少見的希望光芒。

4 female criminals meet one another in prison and they form a team. These women, who come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towards life,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all of them have had bad experiences with men. The movie is about these 4 women and a society, which has disregarded them.


 
洛珊班妮蒂瑪Rakhshan Bani-Etemad
1

我們的時代
Our Times

Rakhshan Bani-Etemad│Iran│2002│Color│
Farsi│35mm│75min
● 2002 盧卡諾影展 NETPAC 獎
● 2002 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

08/23(二)18:30  08/26(五)11:00  08/28(日)15:50
08/30(二)11:00  09/01(四)14:40  09/05(一)16:10
09/07(三)13: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1年,伊朗進行全民大選,伊朗人口有70%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導演洛珊班妮蒂瑪也把鏡頭朝向婦女跟青少年(包括她自己的女兒)。在超過700位登記參選人中,有48位女性參選人因被政府拒絕而無法取得總統候選人資格,影片拍攝了數位女性參選人,詢問她們對於為何要參選,以及如何改善這國家的看法與政見。影片揭露了這個國家對於總統選舉的興奮及期待改革,由民眾對選戰的熱情與狂喜開始,然後再慢慢的由訪談女性候選人為主題。

導演將鏡頭擺向了其中一位參選者Arezoo Bayat ─ 一位離過兩次婚,扶養九歲女兒跟盲眼母親的25歲女子。她前夫是吸毒者,她向鏡頭解釋為什麼她覺得自己可以參選:“我覺得我明白伊朗人們,因為我面臨同樣的貧困、吸毒和失業。我們需要提出一個聲音來打抱不平。
但當她的室友決定結婚,她被迫尋找新的地方居住,她微薄的工資無法負擔生活開銷,導演便記錄著Arezoo她疲憊的德黑蘭奔波旅程,包括抗爭,失業以及克服文化偏見,還有搬家。但她心懷理想主義的決心跟堅強毅力,在整個伊朗男性為主文化背景當中仍令人相當動容。

《我們的時代》其實是一部關於個人主義與人權理念的紀錄片,但這部誠實的影片也揭示了目前伊朗國內政局的緊張局勢,由於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的缺乏平衡,人民思變卻無力的結局,以弱勢女性角度出發點,讓影片提供了希望的同時又帶進了些許的絕望。這樣的伊朗面貌,也讓這部講述選舉跟時代的紀錄片,充滿無奈的指控又不失溫情。

Rakhshan Bani-Etemad decides to capture images of people involved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of 2001 in Iran. She follows some young cinema actors and artists, including her young daughter, who with lots of hopes and desires for future have started a campaign for Khatami. Meeting some of 48 female presidency nominees whose candidacies have been refused by the government, director is deeply attracted by the character of a 25-year-old widow named Arezoo Bayat, who, despite carrying the heavy burden on her shoulders, wishes to fight not only for a better life for herself, her 9-year-old daughter and blind mother but also for all of Iranian. Afterwards, Rakhshan forgets the main atmosphere of that time and joins Arezoo who has to leave her small home finding another shelter in Tehran, and it’s where we find ourselves beside Arezoo and her problems.

 
1 女人半邊天
We Are Half of Iran’s Population

Rakhshan Bani-Etemad│Iran│2009│Color│
Farsi│Video│47min
● 2010 香港獨立電影節
● 2010 孟買影展
● 2010 德國 Women Terre Des Femmes女性影展
● 2011 瑞典 Malmo女性影展

08/23(二)18:30  08/26(五)11:00  08/28(日)15:50
08/30(二)11:00  09/01(四)14:40  09/05(一)16:10
09/07(三)13: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本片可視為 《我們的時代》的延伸,女導演在2009年伊朗總統大選前,以女權運動者的身份,站出替女性發聲,爭取人權。他們用影片向總統候選人提出關於婦女在伊朗的人權問題,其中的三位候選人看完後討論他們的意見,影片不時交叉候選人觀看大屏幕的畫面,而這部沒有通過審查的電影,也同樣成為創作者必須偷偷複製並夾帶出國的電影。

在這段給候選人看影片中,我們看見了伊朗的許多歧視跟不平現象:關於伊朗的女性處境-只因為性別而無法就讀醫學院,法學院等,禁止從事體育運動,婚後的家暴,甚至是連法庭審判都毫無公平待遇......從來沒有女性能在伊朗政壇立足,而這些受壓迫的伊朗婦女,紛紛為了維護她們基本民權而發表不平之聲,這些隱於面紗之後的控訴、以及女性面對鏡頭的自我處境闡釋與避諱,也這樣羅列在攝影機面前。

在伊朗的社群網路上,關於女性的一切都會被伊朗當局和諧,當一切只能被和諧跟封鎖的情況下,弱勢要如何去表達跟傳遞自身公民權的狀況呢?這部紀錄片並無訴諸過多的激情與訴求,僅僅是冷靜地陳述出,當代伊朗女性受到社會的不公平待遇,而隱含的那種傷痛跟悲哀,對映女性在銀幕上懇求著銀幕下的候選人們,但卻更一步深化了這種對談,以及某種無能為力的控訴。

『誰看到這些影片,誰聽到這些話語?』導演希望藉由這部影片能更了解伊朗的真正處境,影片留了最後十分鐘,讓總統候選人們評論跟講述如何改變這樣的處境,然而大選後的結局,卻讓人看到現實伊朗的當代面貌。

The Women Rights Activists of Iran, consisting of a vast spectrum with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from religious to secular and ordinary women, pose their questions to the 10th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of Iran and three of them discuss their opinions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However Ahmadinejad is not willing to take part in the film or to respond. By the time the film is ready three of the individuals who have taken part in the film land in prison during the post election massive detentions. This film assists underst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ran.



瑪妮亞艾卡芭莉 Mania Akbari

1 執子之手
20 Fingers

UK│2004│Color│Farsi│35mm│73min
● 2004 威尼斯影展數位電影單元最佳劇情片
● 2004 巴哈馬影展精神自由評審團大獎
● 2005 巴塞隆納數位影展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
● 2005 鹿特丹影展

08/22(一)14:10  08/25(四)19:40  08/27(六)20:20
08/30(二)17:10  09/02(五)20:10  09/04(日)18:20
09/08(四)13: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執子之手》是部非常有趣的電影,相當於伊朗版的《同床異夢》。以七段夫妻之間的對話而組成的電影。導演瑪妮亞艾卡芭莉以紀錄片式手法,與Bijan Daneshmand共同演出七對夫妻的七段對話。對話發生的地點各異奇趣,全都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背景流動而又大量日常生活的對白讓人猶如觀看真實人生。

在重重政經文化的限制下,寫實成為最足以代表伊朗電影反映現實的手法。《執子之手》的第一段對話發生在車上,我們只看到瑪妮亞艾卡芭莉和Bijan Daneshmand兩人的背影,聊著彼此過往的情事與齟齬的童年。觀眾便像坐在後座的乘客般,聆聽與偷窺著這對夫妻。第二段的場景則出現在纜車上,腳踏不實地的夫妻在半空中的密閉空間裡頭,暢所欲言地指責另一半對自己的心靈外遇與不忠。觀眾的心也彷彿懸在半空中般,隨著一觸即發的爭吵而起伏。對白沒有戲劇化的處理,也不像一般電影呈現三幕劇的起承轉合。但那寫實的風景深刻地進入觀眾的腦海。讓人不斷地從對話裡頭反芻挖掘自己類似的生命經驗,進而對眼前的夫妻產生共鳴。

《執子之手》絕大部份都一鏡到底。觀影的過程中我們幾乎不曾觀察到攝影機的存在,反而以一種很自然的方式進入每對夫妻的生活。直到影片逐漸淡出飛黑,我們才意識到這場衝突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影片中第三個片段尤其令人拍案叫絕。妻子坐著的位置從丈夫的摩托車到下車自己走路,到坐上計程車,再下計程車坐丈夫的車回家。所有爭吵過程一鏡到底,完美沒有素人攝影的搖晃與粗糙。神乎奇技的攝影技巧讓《執子之手》的藝術境界更上一層樓。

《執子之手》看似寫實,其實計算甚多。那自然卻又非無病呻吟的對話,全部仰賴二位演員的臨場應變與人生經驗。導演瑪妮亞艾卡芭莉師法阿巴斯的紀錄片影像美學,用數位攝影機拍攝夫妻在不同情境下的人生百態。以極為自然的攝影機運動完美捕捉寫實生活的況味與氛圍。讓觀眾猶如身歷其境,並將自己的情緒與個性投射在每個角色當中。雖然講述的是在伊斯蘭社會的大氛圍的故事,但對於宗教、語言、情感與生命的討論,卻擁有普世價值的共鳴,讓觀眾與銀幕中的角色,做最真實與自然的互動。

A film in several episodes with Bijan Daneshmand and Mania Akbari, exposing some of the issues of men and women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 tradition and family life in Iran. Each episode is devoted to various life situations and displays a different form of male/female interaction. The placing of the actors in a moving vehicle or against a moving backdrop signifies the movement of life despite all the obstacles in its way.

The film deals with the roots of dependencies, limitations, power struggles and conflicts that are the familiar stuff of the life of couples in the Middle East.


1 因為阿巴斯,所以10 + 4
10 + 4

Mania Akbari│Iran│2007│Color│
Farsi│Video│77min   
●2007 南特三洲影展青年觀眾獎
●2007 印度喀拉拉影展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獎
●2008 巴塞隆納獨立影展最佳劇情片獎
●2007 釜山影展

08/22(一)11:00  08/26(五)15:20  08/31(三)15:50
09/01(四)17:00  09/03(六)18:20  09/06(二)14:20
09/09(五)16: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2年,伊朗導演阿巴斯拍攝了電影《十》(”Ten”),以一名德黑蘭的女計程車司機(瑪妮亞艾卡芭莉飾演)為主軸,在車上裝攝影機,聚焦拍攝十段她與乘客的對話。這十名乘客裡頭有她的小兒子、被拋棄的新娘、特種營業女子……等其他人。藉由紀錄片的鏡頭,揭露伊朗女性備受歧視而鮮為人知的社會地位。

六年後,當年飾演女司機的伊朗女導演瑪妮亞艾卡芭莉罹患了癌症。為了紀錄對抗病魔的過程,瑪妮亞艾卡芭莉採用了電影《十》的形式,再度坐上車子,與已經長大的兒子、姊妹,以及親友們對話。經由攝影機的紀錄,讓瑪妮亞艾卡芭莉經歷了一場像是「戲劇治療」的療程。透過語言的交流和與親人間的互動,讓身體裡頭壞死的部份徹底死去,而不是以「生」的一部份苟延殘喘的活在自己體內,然後讓新生的部份活絡過來。

瑪妮亞艾卡芭莉自陳,「要揭露心中真實的情感是件非常困難的事。這部影片反映了我自身的內在經驗。」即便再困難,瑪妮亞艾卡芭莉還是決定把心裡話說出來。透過鏡頭的架設,讓「自我」的角色從現實生活中跳出來。攝影機成為另外一種視野與觀點。原本現實世界的她成為另外一個客觀世界的紀錄片「角色」,記錄著瑪妮亞艾卡芭莉扮演瑪妮亞艾卡芭莉這位女導演∕藝術家,審視她的生活與內心世界。化療與戲劇治療同時進行,然而在鏡頭的流動下,我們則見到回教世界對於女性自主最血淋淋的壓抑與歧視。

瑪妮亞艾卡芭莉因化療而掉光頭髮。為了掩飾自己的容貌,她用頭巾包住頭。卻在途中被交通警察臨檢,批評她的妝扮像男人,直到瑪妮亞艾卡芭莉說明了自己的病情,交警才倖倖然的離開。而在與家人的對話裡頭,一名喜歡歌唱的女子被另外一名保守的長輩痛斥「愛做白日夢」,斥責她如果成為歌手,將無法接受鎂光燈後的孤單。安身立命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普通的女人。整個民族都在教導女性不要追求自我實現。除了國家機器的約束,連女人都在為難女人。

艾卡芭莉將她與內在疾病和外界歧視的抗爭並陳比較,形成強烈對比。備受詰難的女性地位在流動的攝影鏡頭下殘酷又寫實地呈現,令人不忍直視。

In this sequel to Abbas Kiarostami`s “Ten”, Mania Akbari, the leading actress of the film, again drives a car and talks to her son, her sister and other people. Her situation in this sequel differs because Mania is suffering from cancer. As the disease progresses she’s unable to drive. So she sits in the back of the car and the conversation continues. She becomes weaker through her illness and unlike “Ten”, the camera for “10 + 4” has to follow her wherever she goes. This is a totally new experience in which the director is being directed by her cancer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the film.

 
伊朗新銳
 
1 追夢三男組
Gesher

Vahid Vakilifar │Iran│2010│Color│
Farsi, Azeri & Kurdish│Video│84min
● 2010 中東影展新導演最佳劇情片黑珍珠獎
● 2010 聖薩巴斯提安影展新導演單元競賽片

08/20(六)22:20  08/24(三)12:40  08/28(日)18:10
08/29(一)14:50  09/01(四)20:20  09/05(一)20:30
09/07(三)17:2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Ghobad、Jahan和Nezam三個年紀、背景截然不同的男子,離鄉背井來到伊朗南方的Oslouyeh討生活。這個有著世界上最大油田的區域,因為外地移民的持續湧入,以致生活條件與工作機會更形艱困。由於無法負擔住宿,他們三人共同承租了一個海邊的閒置空油管,作為睡覺、聊天、分享生活一切的所在。在這片充滿石油和瓦斯的應許之地,無論做的是最底層的清潔工作,還是專載高階白領主管的計程車司機,每個人都只能咬牙苦撐下去。彷彿唯有在閒暇時偷空到海邊游個泳,或是到專賣名牌的服裝店試穿拍照自娛,又或者把辛苦賺來的錢塞進廉價布娃娃中縫好寄回家鄉,才能感覺到踏實的存在感。在這些異鄉遊子的腦海中,其實還存放著太多太多的夢想,然而就跟遠方高空過度超現實的火焰一樣,虛幻飄渺而不可得……。

本片編導Vahid Vakilifar出生於1981年,曾經擔任多部長片助理導演,他的首部劇情長片之所以決定以半紀錄片的形式拍攝煉油廠的底層生活,乃是因為某次走訪當地進行影像記錄,驚訝於在生存環境如此不理想的狀態下,這群人依舊能保有一股來自「人」的溫暖熱流,於是起意以影像創作去探討發展中國家在邁向工業化的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種種失落與自我混淆。除了飾演計程車司機Jahan的是專業演員之外,其他主次要演員全都是當地工人。由於題材深具人道精神,也因此獲得專門贊助發展中國家新銳導演的長片計畫,以鹿特丹影展創辦人為名所設立的Hubert Bals Fund(HBF基金)支持。

Vahid Vakilifar與攝影師Mohammad-Reza Jahanpanah毫不畏懼地運用長時間鏡頭、空景畫面與特寫,堆積出隱藏在這群移工木然神情背後的情緒流轉。人性情感的內在波動與外在冰冷地景地物的微妙對應,不由令人想起賈樟柯2005年的劇情片《世界》,一部對於北京全球化現象深刻觀察的傑作。或者應該說,有別於阿巴斯、馬克馬巴夫、賈法潘納希等前輩對於當代伊朗政教社會歷史的詮釋觀點,Vahid Vakilifar的崛起與獲得肯定,象徵著21世紀數位世代新伊朗電影(偏向歐洲電影美學)的已臻成熟,即將展開下一個全新的十年。

Ghobad, Jahan and Nezam, three men in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leave home and head for Oslouyeh, one of the richest gas producing regions in the south of Iran.
However, the difficult living conditions together with the low salaries oblige them and others to find shelter along the disused sections of the pipeline.
The group of workers manage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camaraderie despite the difficult conditions with which they are faced.


 
1 冷靜下來,數到7
Be Calm and Count to 7

Ramtin Lavafipour │Iran│2009│Color│
Farsi│ Video│89min
● 2009 鹿特丹影展金虎獎
● 2009 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評委會特別獎
● 2009 西班牙Valladolid影展最佳影片獎
● 2009 杜拜影展最佳攝影獎

08/23(二)20:50  08/25(四)11:00  08/27(六)21:50
08/29(一)11:00  09/02(五)13:00  09/04(日)21:30
09/06(二)19:4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伊朗南部波斯灣沿岸的一個美麗村落,居民不再捕魚,而是集體從事海上走私。男人們駕了船去將走私品載過來,全島不分男女老少必須在警察趕來前敏捷地將各種走私品搬回家裡藏好,再經由中介商轉賣給更偏遠的離島居民以賺取差額。當地男孩Motoo的父親在協助偷渡的過程中失去聯絡,留下大腹便便的妻子與滿懷心事的女兒,鎮日等待一家之主的歸來。常來村子載運走私品的中介商與夢想成為足球選手的Motoo成為了朋友,中介商的妻兒住在德黑蘭,成天想著移民,平日只靠著電話聯絡的夫妻倆日漸失去交集。為了賺取更多的錢照顧家人,為了確定父親的下落,某一日,Motoo決定違背他與母親的約定……。

《冷靜下來,數到7》在2009年與戴立忍的《不能沒有你》、中國獨立電影導演彭韜的《流離》、日本導演藤隆嗣的《不燈港》、印尼導演Edwin的《瞎豬想要飛》等十四部片共同角逐鹿特丹影展專為青年導演設立的最高榮譽金虎獎(VPRO Tiger Awards)三個名額,最終與韓國導演梁益俊的《窒息暴戾》、土耳其導演Mahmut Fazil Coskun的《錯誤的玫瑰經》共同獲獎。該片獲得2009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金老虎獎以及1萬5千歐元的獎金。

同時身兼《冷靜下來,數到7》導演、編劇、製片和剪輯多職的Ramtin Lavafipour,在電影的開場先是以不凡的場面調度呈現島上住民集體走私的視覺奇觀(令人想起馬克馬巴夫的《尋腳冒險記》空降義肢的超現實片刻),藉以「掌控」觀眾內在的波動起伏;隨後,透過Motoo╱中介商這兩個分屬在地人╱外來者的身份背景的對應,以及他們之間日漸培養出來的父子情感,將這個故事導向典型成長電影的敘事核心,再深刻描繪Motoo對於離開島嶼(也就是成長電影中慣見的封閉小鎮變形)的熱切渴望,可謂完整兼顧了奇觀與細節。值得注意的是,本片的紀實風格除了令故事尾聲的悲劇氣息更顯沈重,同時還帶有對於「傳統」生活逐漸被時代(西方科技文明,走私貨物全是西方進口的電器用品)淘汰、瓦解的尖銳批判。

On an island to the south of Iran, the lives of several people are unintentionally linked to one another: the father of a thirteen-year old boy named Moto, who having smuggled a few people out of Iran has yet to return home; Moto himself, involved in smuggling, on the lookout for his father; another man, a smuggling go-between, with a wife and child living in Tehran. This latter is exasperated with his wife's intention of emigrating and feels helpless as he loses his last hope for a better life. Finally, there is a newly-wed bride whose husband has left her on the first night of their marriage!

1 就讓我愛吧!
Heiran

Shalizeh Arefpour│Iran│2009│Color│
Farsi│35mm│88min
● 2009 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
● 2009 多倫多影展觀摩影片
● 2009 漢堡影展首部劇情片獎競賽片
● 2009 聖保羅影展新導演競賽片

08/21(日)22:10  08/24(三)14:20  08/26(五)22:30
08/29(一)20:10  08/31(三)11:00  09/03(六)20:00
09/05(一)22:10  09/07(三)20:4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自由戀愛或許美好,好萊塢電影也常拍攝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類型片。但如果因為國家機器的外力因素而導致的愛情悲劇,才是電影中最動人的元素。《就讓我愛吧!》是一部浪漫純愛又椎心刺骨的伊朗愛情電影。

Mahi是名住在伊朗北部的平凡少女,她與家人住在一塊,過著保守又平靜的生活。只是那生活的平靜,在Mahi愛上了到北伊朗非法工作的阿富汗少年Heiran而開始產生變化。他的舉手投足,以及主動邀約都讓Mahi那懷春的少女心蠢蠢欲動。幾次偷偷摸摸的約會下來,二人的情事被父親發現了。從小將Mahi視為掌上明珠的父親自然反對這段感情。不但視Heiran的善意為無物,還在某次Heiran上門提親時把他趕出家門。只是任性的Mahi執意要和Heiran在一塊,甚至發狂似的為愛遠行,長途跋涉到遠方的大城市,只為了見Heiran一面。Mahi的祖父被她的情意所感動,瞞著Mahi的父親偷偷搓合這對命運多舛的小情侶。

Mahi和Heiran如願地結婚了。只是從結婚的第一天起,厄運就盯上了他們。Heiran非法居留的身份,以及Mahi涉世未深的天真與無知,在面臨到國家機器的監督,以及柴米油鹽的壓力。他們是否能夠攜手克服難關,平順地維持他們的婚姻呢?

《就讓我愛吧!》是部淒美動人的伊朗愛情片。它以純潔如白紙的青少年戀愛做為開端慢慢鋪陳,從小倆口如何對抗家庭與政經體系,奮不顧身地執意在一塊。到結合之後又被迫被國家機器給拆散。純愛的片段甜蜜地令人心頭一暖,殘酷的現實卻又粗暴地撕裂觀眾的心。待在一個國家利益大於個人意志的環境裡頭,所謂的「自由戀愛」根本就是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

我們或許無法理解每個國家對於宗教、政治與身份證同的問題,但是透過愛情這個普世價值的呈現,我們感受到了同樣的壓力與悲傷。導演Shalizeh Arefpour以細膩的手法,描寫Mahi與Heiran兩人追求愛情的過程。雖然結局可能不像一般的好萊塢電影的Happy ending。但悲傷淒美的韻味足以讓人回味再三。

During the rule of the Taliban in Afghanistan about 3 million Afghans, who were mostly illegal immigrants, entered Iran; causing numerous problems for the Iranian society to accept them. This film is the story of a 17 year old rural girl by the name of Mahi, who comes from a war-stricken family in the southern Iran. Mahi falls in love with an Afghan student named Hairan, who has come to their village to work. But Mahi's family being strictly against her marriage to an Afghan, forces Mahi to choose one between her family and an Afghan lad.



1 追錄音機的孩子
Narrow Alleys

Zamani Esmati│Iran│2005│Color│
Farsi│Video│80min
● 2006 洛杉磯影展

08/22(一)21:20  08/24(三)16:10  08/31(三)21:10
09/02(五)21:40  09/05(一)11:00  09/06(二)21:30
09/08(四)19:5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兩個小男孩偷了一台錄音機,裡面有著小女孩Parisa最珍視的東西-已過世父親的錄音卡帶,她決定要把收音機拿回來,她夥同鄰居男孩Meisam去追查這兩個男孩,然而這台錄音機卻帶領著兩個男孩,開始了一段奇特旅程,他們沿途想賣掉這台錄音機,全然不知錄音機的意義為何…

影片輕盈而且樸實,鏡頭生動的描繪了城市、街道、市場的面貌,看似是一部單純的頑童偷竊故事。男孩們拾荒而生,僅只想用賣掉收音機的錢,去買新的一台手推車,至此隱含對伊朗貧窮的社會批判還是顯露無遺。錄音機在本片的意涵也相當有趣,不但內含著令人懷念的過往傳統(父親的錄音帶),也象徵著某種壞掉、無法放送,僅存剩餘價值的機器(國家)。

而對照Meisam想說服生病祖母拿出她個人的收音機,偷錄音機的小男孩Mohammad卻是別有用心,甚至帶點純情。男孩對於女孩的某種曖昧情感,也豐厚了影片的感情層面,由童真青春,再轉換至家族回憶,跨到了對立與互相包容的暗喻。片尾流露出來的某種童真與成長氣味,堪稱延續自許多只存在伊朗電影才有的魅力,而那份迷人的深度,貧窮生活的樂趣,以及孩童遊戲的無傷大雅,也軟化了影片的社會議題,小女孩優異的眼神表演,讓整部片更蛻發出不同的深度。

導演撒瑪尼伊斯馬蒂1974年出生於伊朗的沙漠城市Yazd(也是本片拍攝地點),本片為他的處女作,雖然扎曼尼已經用兒童故事來逃避嚴厲的電影檢查制度,僅是寫實描繪穆斯林傳統社會的處境,而題材也並無特別觸及到禁忌或法令,但最終仍因審查不過而無法上映,於是本片在伊朗便成為著名的地下電影。

When two boys steal the family cassette player Parisa has snuck out of her house, they also get her most prized possession - a tape with her dead father's voice on it. Determined to get it back, the young girl enlists a friend to help track the boys down. Meanwhile, the cassette player itself goes on a rather incredible journey. In this meditation on the way in which little things can take on huge importance, writer/director Ali Zamani Esmati coaxes quietly touching performances from an extremely young cast.

 
1 貞操風暴
The Orion

Zamani Esmati │Iran│2010│Color│
Farsi│Video│78min
●2011 捷克卡羅維瓦利影展NETPAC獎
● 2011 俄羅斯影評人協會最佳首部電影獎
● 2011 香港電影節
● 2011 倫敦影展

08/24(三)11:00 08/25(四)21:10 08/28(日)11:00
08/29(一)22:00 09/03(六)21:50 09/05(一)14:30
09/08(四)16:2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貞操風暴》是第一部上映後被伊朗警察扣查的電影,故事描述女學生Elham失去貞操之後,男友又不想娶她時,她陷入了ㄧ個絕望的狀態,但兩人仍有情誼,基於在伊朗社會下,失去貞節是罪大惡極,於是兩人想鋌而走險,重建處女膜,但整部影片場景也因而幾乎完全發生在看守所內…,而父親在傳統的束縛下,也決定做出激烈的手段。

本片為撒瑪尼伊斯馬蒂第二部劇情長片,他的手法跟論點都較上一部作品顯得更加成熟而具批判性,女主角設定為一位聰明、受良好教育的年輕女子,這種知青的背景,讓影片更飄散出一種伊朗天空下,社會道德觀對於新一代的加害感,也讓電影對那種社會傳統對女性不公的命題拓展得更為寬廣。影片質疑了伊朗穆斯林社會體制下的女性悲劇,不時出現攝影機尾隨女主角跟拍,不但流露出女主角的無助、惶恐、無處可逃,更顯露出男性角色(父親及男友)對於女性角色基本人權的黯然漠視跟加害。人性處在這種父系威權體制社會下,行為也會猶如某種生命共同體般,突顯無路可退的無奈。

相形於歐美民主國家的電影創作,影片中道德批判已屬溫和,但放在伊朗境內,卻仍是極大的意識形態挑戰,伊朗藝術家多年以來一直嘗試開拓封閉的人權處境,期許讓國外的思想及信念能夠傳入國內,或者外國能體會伊朗的處境,然而電影工作者或藝術家卻持續因創作而被關起來,撒瑪尼因本片被警方逮補,並扣留電影相關所有資料長達四個月,電影最後的長鏡頭,更是如同冷眼旁觀一般,聚滿了動人的張力與不忍。本片同時也由大導演賈法潘納希擔任共同剪輯師。

Elham, whose boyfriend is going to leave her, is facing a problem. She is not a virgin anymore. To have a bright future in the Iranian society, he must handle the situation.

Now her boyfriend decides to do something for her by the help of two of his friends.

Director's note:
It's been years, Iranian artists trying to open the door, let the light out; but locked up for making art. THE ORION couldn't make its way out because of its attitude toward lack of freedom in Iran. I was arrested by the police and for four months the whole materials relating to the film was in their custody. THE ORION is first film that was arrested by security police in Iran.


→回影片介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