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夜夜
Night and Day

洪常秀Hong Sang-soo︱South Korea︱2008︱Color︱Korean / French︱35mm︱144min

●台北 1/15(五)19:00 ︱1/18(一)11:00 ︱1/20(三)20:20
    1/24(日)15:50 ︱1/27(三)16:50 ︱1/29(五)16:5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8德國柏林影展競賽片
★2008韓國釜山影展首獎 最佳新人獎(朴恩惠)
★2008韓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 最佳劇本

2007年,畫家金宋男因為逃避警方追捕而漏夜逃到巴黎,但他身處異鄉,對韓國的妻子思念也日與俱增,無家可歸的念頭讓他想在巴黎重新開始。不久,他遇到了三個女人--前女友敏善,韓國女留學生賢珠,以及她的室友柔貞。他慢慢的愛上柔貞,並在妻子與情人之間搖擺著…。

南韓中生代導演洪常秀近年來備受國際影壇矚目,他的第八部作品《日日夜夜》仍延續他擅長且著迷的男女關係並從愛情當中,窺探出人性本質的慾望與割捨。導演表示本片靈感源自於兩個親密伴侶的長途電話,而連同前兩部作品《女人是男人的未來》、《海邊的女人》的前衛跟藝術性,證明了洪常秀在亞洲影壇是罕見處理愛情題材的奇才導演。

影片看似講述男女感情,卻隱約指涉到南北韓的權力拔河關係,暗含著幽默跟傷感,原本看似的和平美好,卻可以是遮掩帶著罪惡感的歷史情事,而原本的離去或者歸來,也都沒有完美結局的產生。片中的妻子呼喊,男子哭泣,以及澡堂的隱泣,讓電影突然從幽默的橋段,跳出了另一種不捨的共通情感,超現實又犀利撫慰的收尾,讓全片中的議題,不論愛情與政治,被洪常秀如浮雲一般,藏置在這部愛情影片當中,如果一切重來,並不會更好。

全片取景於巴黎,更製造了許多異國情調感,但洪常秀的場景多半在旅館,海邊,幽會咖啡廳,賓館,以及吃火鍋當中,本片也不例外,但貝多芬的古典配樂以及男主角不時的內心唸白,也讓影片在看似嬉鬧之間,不斷讓影片橫生一股古典氣味,伴隨著男主角個人省思。本片如同日記般的章節電影,許多瑣碎的情節於是成為了解男主角背景的一大輔助,比如愛比腕力,甜言蜜語,以及內心軟弱,口是心非,最後,原本看來弱勢的男主角,卻是強勢的追求者與拋棄者。

而洪常秀電影裡因時空變化造成的「昨是今非」,也堪稱是韓國導演之翹楚,層次感始終極為強烈,主角對於陳年舊情的態度,或者是新感情的悔意,都帶有著作者獨到的風格。本片也是,男主角要一次面對舊愛,妻子,新歡,甚至是夢幻中的年輕老婆,這種隔著距離的情愛關係,碰不到或者無法觸及的內在傷痕或罪惡,都在導演故意製造出來的疏離感,突然以旁觀者的角度,側眼看清一切。連同電影中的超現實鏡頭,包括機場受傷復原的小鳥,澡堂窗邊的狼狗,都被導演輕盈的放進或者對照出男女主角的心理狀態。此外悄悄在影片中安置的,是韓國民族生活中許多的二元對比性格—柔弱/壯碩,辜負/落淚,情婦/妻子,逃跑/回歸,分裂/統一,爭吵/和好,夢境/真實,巴黎/韓國,南韓/北韓,最後終結於夜晚/白天當中,這些看似對立,卻如同人生宿命般,主角繞了一圈,卻增添了影片的戲劇性。

而洪常秀電影風格中,無論在其冷冽或幽默的情愛關係裡,都能咀嚼出一種難得的憐憫跟無奈傷感,而這點在《日日夜夜》也是。於是這猶如孤獨男子日記的電影,每每能散發出一股如同日常遊記般的親和,以及洞悉生命及男女情愛遊戲結局的感傷,男主角一方面逃離他的錯誤卻又另一方面製造並且重複他的錯誤,而這遊戲的背後,充滿著傷痕跟祕密。

從夜晚到白天,從韓國到巴黎,從妻子到情人(們),從現實到夢境,這種難以彌平的內在衝突,只能暗藏在看似平和的婚姻之下,洪常秀神奇的用婚姻眷屬關係來影射出更大的格局,也就是人類生命下揮之不去,卻隱含其中的青春悔恨。

Seung-nam, an award-winning painter and married man in his early forties, shows up with his big traveling bag at the airport in Paris. He’s fleeing from an arrest after smoking marijuana while he was drunk at a coincidental gathering. In the 14th district of Paris, he takes refuge at a run-down lodge owned by a Korean. Apart from wandering the streets and prowling in the park, he seems to have nothing else to do…

 
迷樂上海
Shanghai Trance


大衛.韋畢克 David Verbeek︱Netherlands / China︱2008︱Color︱Mandarin︱35mm︱100min

●台北 1/17(日)18:30 ︱ 1/19(二)11:00 ︱ 1/22(五)13:00
    1/25(一)21:50 ︱ 1/27(三)14:50 ︱ 1/29(五)13:00
●高雄 2/5(五)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第3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參展
在極少數導演處理的異國背景電影中,有那麼一點機會,觀眾可以遇見沒有歪斜於異國情調的作品。在其中,又有更加稀微的機會,得以遇見向度深刻的影片。《迷樂上海》就是這樣的佳作。荷蘭新銳導演David Verbeek凝鍊對上海的長久觀察,以沉穩、距離感的運鏡,真誠注視2006年急速變遷中的上海。

影片一開始,即是空曠的工地場景,幾個工人一邊哼著黃梅調,一邊展開鑽地的建築工程,噠噠聲在觀眾眼前鑿開上海人的故事深處。故事分三線進行,數名20歲至30歲的青年,各自在上海的一隅,與旁人不曾留心、卻至為可觀的生活壓力奮鬥。有的壓力來自於生存,有的壓力來自於渴望活著不僅只是生存。不論是愛情、家庭、事業,甚至更加微妙難以言喻的情感,都貼身盤查著上海這樣的城市,人之遺憾亦反應城市的匱乏與失落。

曾於香港導演麥婉欣電影《蝴蝶》中攫住所有觀眾目光,並以該片入圍金馬獎最佳新人的大陸年輕演員田原,在本片飾演一個倔強的上海女孩,因父親經商獲利,而從流連網咖、貧窮顧家的少女一躍成為豪華社區中的金枝玉葉。再想及《蝴蝶》中她扮演的帥氣吉他手,很難不令人讚嘆這位才女的洋溢天賦。被譽為中國「80後電影人先鋒」的呂玉來,在本片詮釋一霸佔女友幾近發狂的夜店DJ,不負眾望演出令人生畏的精準氣勢,角色局度有限,演來卻十足鏗鏘有力。

導演David Verbeek巧妙令城市的生命自沉靜的鏡頭中躍現,正如他所強調,上海才是這部電影的主角。何謂前景與背景,近景是否代表前景,城市產生故事,抑或故事形塑城市,可否再給自己一次思考空間?喜愛音樂的人尤其要格外留心,《迷樂上海》的迷幻電子音樂建立的聲音敘事,隱形的曲折攻防正是演繹人心疏離寂寞、孤單崩毀的重要途徑。為切合對一個城市未來發展的疑問,美術方面也幾乎盡可能誠懇表現上海的實際風貌。人物腳步越迅速,鏡頭越是遙遠遲滯,不輕易下判斷、亦不輕易為觀眾思考,或許正表現了導演對生命的包容與尊敬。在許多僅懂皮毛就大作文章的異國情調電影中,《迷樂上海》是個不主動打擊卻精確命中目標的異數。

Shanghai 20 is a cinematic portrait of Shanghai in three layers. Each layer of the film explores a different social layer of the city. All stories are about people between the age of 20 and 30, hereby shaping the face of a generation.

Lord of the Flies is famed theater director Peter Brook’s daring translation of William Golding’s brilliant Lord of the Flies is famed theater director Peter Brook’s daring translation of William Golding’s brilliant novel. The story of 30 English schoolboys stranded on an uncharted island at the start of the “next” war, Lord of the Flies is a seminal film of the New American Cinema and a fascinating anti-Hollywood experiment in location filmmaking. As the cast relived Golding’s frightening fable, Brook found the cinematic “evidence” of the author’s terrifying thesis: there is a beast in us all.

霓虹心
Miss Kicki

劉漢威 Hakon LIU︱Sweden︱2009︱Color︱Chinese / English / Swedish︱35mm︱85 min

●台北 1/25(一)20: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奇奇,一位孤獨的瑞典母親,與不常往來的兒子維特尷尬地度過生日。她決定跟維特到台北旅行,維特驚喜答應,卻不知母親想的其實是與網路認識的台灣男朋友見面。

在這片陌生的東方領土,維特認識了弟弟,兩人在旅行中建立起一種互相依存的親密感,就當維特發現母親只是來台北找男人時,憤怒的他斷然離開,轉投向弟弟,沒想到弟弟的家庭問題卻讓兩人被黑道挾持。

不通中文的奇奇為了救出兒子,只好四處求救,她該如何將危機化成轉機,從黑道手中救出維特跟弟弟,並且重新贏回兒子的心?

本片於三芝飛碟屋拆除前拍攝,為這個充滿爭議與傳說的地點留下最後的影像,而透過瑞典人的攝影機,觀眾也將發現台北前所未見的美麗!

導演劉漢威,1975年生於挪威奇肯納斯,父親是台灣人,母親挪威人,他長於台灣,在挪威奧斯陸國立藝術學院主修藝術,2005年自瑞典哥德堡大學導演系畢業,多國文化交融的背景,在他身上展露無遺。首部劇情短片《Lucky Blue》備受好評,曾獲2007年哥德堡國際影展最佳短片,《霓虹心》是他第一部劇情長片,也是瑞典Rookie Film電影基金重點培植的電影計畫,除此之外,劉漢威亦任教於音樂戲劇學院表演系與母校哥德堡大學導演系,專司表演指導,是傑出的客座教授。
本片由威像電影有限公司與Migma Film合作,成為台灣首度與北歐瑞典跨國合製作品。

Single mom Kicki (Pernilla August) has meet the love of her life, the Taiwanese businessman Mr. Chang on Internet. But when Kicki’s mother gets ill, she is faced with the fact that she needs to take care of her son Victor (Ludwig Palmell), who grew up with his grandmother. When she decides to bring Viktor to Taiwan she never tell him about the real reason for the trip. Viktor believes that his mother finally cares about him when taking him to Taipei for vacation. While Kicki is determined to find the man she fell in love with in cyberspace, Viktor wander around the streets of Taipei and meet Didi (Huang He River), whose friendship eventually leads Viktor and his mother on a journey that was beyond their imagination. “Miss Kicki” is a story about that we sometimes need to get lost to find home.

你那邊幾點?
What Time Is It There


蔡明亮 Tsai Ming Liang︱Taiwan︱2001︱Color︱Mandarin︱35mm︱116 min

●台北 1/23(六)11: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第54屆法國坎城國際影展競賽單元、獲技術大獎(杜篤之)
★第46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獎(陸弈靜)
★第4屆泰國曼谷影展最佳導演獎
★第20屆加拿大溫哥華國際影展
★第37屆美國芝加哥國際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最佳導演、特別評審團攝影獎
★第38屆金馬獎評審團影片特別獎、評審團個人特別獎
★2001布利斯本國際影展亞洲電影評審推薦獎
父親死後,小康變得很怕黑,他反鎖房門,開燈睡覺,半夜尿急也不敢出來小便,老覺得父親的鬼魂在屋裡走動。

白天他在台北車站外面的天牆上賣手錶,來了一位明天就要出國旅遊的湘琪,看上他手上戴的一支舊款手錶,求他割愛;按風俗,父親喪期未過七週,小康身上用過的東西如果給別人就會令對方倒楣,湘琪卻不信這一套,硬是買下那隻錶。

湘琪走後,小康莫名地想念起她,卻對她一無所知,只知道她去了遙遠的巴黎,他心血來潮,在那封閉幽暗、佈滿死亡氣氛又輾轉難眠的房裡,他撥電話問電信局巴黎的時間;原來巴黎比台北慢了七個鐘頭,於是他逐隻將他賣的手錶的時針往後轉往後轉往後轉……。

然後,迷信的母親發現家裡的時鐘變慢了,竟一口咬定是父親的鬼魂所為,於是這個家庭開始依循著變慢的時間,過一種異於常人的生活。

在巴黎,帶著小康手錶的湘琪,躺在一間古老的小旅社的床上,睜大眼,整晚聽著天花板的腳步聲走來走去,住在樓上的是誰?

《你那邊幾點》遠赴巴黎,與法國製片合作,完成拍攝。

By day, Kang sells watches on the skywalk outside the Taipei Railway Station. Xiangqi is about to go abroad tomorrow; she fancies an old watch Kang is wearing and asks him to let her have it. After Xiangqi leaves, Kang inexplicably thinks about her a lot. He only knows that she leaves for the faraway city of Paris. He enquires the telephone exchange about the time in Paris and learns that Paris is seven hours later than Taipei. Therefore he turns back the time on all his watches one by one…

1 珈琲時光
Café Lumière


侯孝賢 Hou Hsiao-Hsien︱Japan︱2004︱Color︱Japanese︱35mm︱103 min

●台北 1/22(五)20:5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3年的東京,夏日電車經過的住宅區。自由作家陽子前一天才剛從台灣回來。在回高崎老家之前,她帶著從台灣帶回來的紀念品去拜訪在神保町經營古書店的第二代老闆肇。肇是個鐵道迷,因此陽子特地選了一個五十年前台灣鐵路局火車駕駛員使用過的懷錶送給他。

陽子為了工作,常常必須到古書店街找資料,於是不知不覺就和肇變得熟識起來。這次她想要調查的是一個台灣出生活躍於日本的音樂家江文也。肇每到了閒暇時刻,就會到各個地方去錄下電車的聲音。因此兩人總是約好在月台上見面。肇還有個在天婦羅屋工作的好朋友誠治,三人之間維持著不錯的友誼。

為了中元節掃墓,陽子回到高崎的老家。在車站等候的是陽子的父親。陽子小的時候雙親就離婚了,她由親戚們扶養長大。現在陽子和父親再娶的繼母也維持著良好的關係。許久沒回到老家,陽子突然告知父母自己懷孕的事。父母兩人在驚愕之餘,也難掩擔憂之情。

回到東京的陽子,經由肇的一旁協助開始著手調查,希望重新找尋江文也在東京的足跡。在途中突然身體不適的陽子,告訴肇自己已經懷孕。肇雖然對陽子有好感,卻猶豫著要不要告白,但終究還是無法開口。

身體虛弱在家休息的陽子,某天肇突然來訪,關心著陽子的身體狀況,並且為她煮了點食物。開始慢慢恢復元氣的陽子,看著肇在電腦上畫的圖。和沉默寡言的肇共處一室時,心情也不可思議地變得平靜。兩人談著無關緊要的話題同時,時間也緩緩地流逝。

某日,陽子的父母為了參加某個同事的葬禮而來到東京。在陽子的房間裡,吃著母親做的牛肉馬鈴薯,父母兩人開始問起陽子懷孕的事。孩子的爸爸是陽子在台灣教日文時認識的學生,現在在廈門的雨傘工廠裡當管理人員。陽子沒有結婚的打算,選擇當單親媽媽獨自扶養小孩,父親雖然十分憂慮,卻也無法開口說些什麼。

電車中睡著的的陽子,醒來發現肇就在自己的身旁靜靜守候著,她感受到一股幸福的安全感…。

本片是應日本松竹公司邀請,為紀念日本映畫大師小津安二郎100歲冥誕而拍。全片在日本取景拍攝,並啟用一青窈、淺野忠信等日裔演員擔綱,雖然融合了小津招牌的東京、家庭等元素,但侯導為其注入了全新的觀點與背景,深刻詮釋現代年輕女性的心境與定位,片中由一青窈飾演的未婚媽媽,夾在上一代傳統包袱與新世代環境變遷之間,試著走出忠於自我的道路,完全反映了現代「六年級女生」的處境,相信觀眾看了也會深感共鳴。

Yoko, a freelance writer falls in love with the proprietor of a secondhand bookstore, Hajime and the two spend a great deal of time together in coffee shops. One day Yoko tells her parents that she is pregnant. The father of the child is Taiwanese. Her parents worry for Yoko's future and her choice to become an unmarried mother…

紅氣球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侯孝賢 Hou Hsiao-Hsien︱Taiwan︱2007︱Color︱French︱35mm︱114min

●台北 1/23(六)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7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開幕片
蘇珊,丈夫在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客座寫小說,滯留不歸。與前夫生的女兒露薏絲和外公住在布魯塞爾,只有小兒子西蒙和她一起住在巴黎。蘇珊是一位出色的戲劇教授同時也是木偶劇編劇,正籌備一齣改編自中國元曲的劇碼《張生煮海》,並且擔任劇中角色的聲音演出。台上戲偶的舉手翻飛、喜怒哀嘆,其實投射的是現實困境中的自己。

蘇珊的母親去世時留給她兩層公寓。樓上她和西蒙住,樓下則租給久未繳租的丈夫的友人。

七歲的西蒙很孤單,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一個紅氣球,跟它說話。氣球像跟了他,雖然有點若即若離。蘇珊找了保姆宋芳陪西蒙。沈靜、獨立、體貼的宋從北京來巴黎唸電影。她的出現,為蘇珊時常不在的家,帶來溫暖。西蒙拉著她穿過巴黎市區的大街小巷,紅氣球也隨著他們的腳步漂浮遊蕩,彷彿有了生命。宋芳拿出攝影機,以西蒙與紅氣球為主角,信手拍了一部電影中的電影。

露薏絲將高中畢業,蘇珊希望她回巴黎申請大學。蘇珊想把老公寓重新整修讓露薏絲搬進來住,卻怎樣都無法叫樓下的房客搬走。就在這些尋常瑣事和喜怒哀樂間,紅氣球偶而駐足,拉長的影子投映在市街各個角落。有時來到蘇珊家的窗前,有時飄過塞納河、聖母院、奧塞美術館、蒙馬特。

最終,緩緩飛向天際。

《紅氣球》是侯孝賢導演第一次拍攝法語電影。原是奧塞美術館出題的短片邀約,後來決定改拍長片,奧塞不出錢了、只提供場地,並在法方製片的協助下,邀請到茱麗葉畢諾許參與演出,順利完成本片。

A precious young boy, Simon must deal with the increasing fragility of his mother, the loving yet preoccupied Suzanne.
Completely immersed in her own tribulations, Suzanne hires Song, a Taiwanese film student, to help care for Simon. Together with Song, a unique extended family is formed, utterly interdependent yet lost in separate thoughts and dreams mirrored by a delicate, shiny red balloon.

蝴蝶夫人
Madame Butterfly


蔡明亮 Tsai Ming Liang︱France / Taiwan︱2008︱Color︱Malay / English / Mandarin︱Digibeta︱35 min

●台北 1/17(日)12:50 ︱1/21(四)21:3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風韻猶存的寶珠從遙遠鄉鎮跑來吉隆坡,跟她的男人幽會。

第二天醒來,男人不見了,卻留下一長串的帳單,讓她去結。害她連回家的車資都不夠了。只好在喧鬧、繁忙的富都(PUDU)車站裡不停打電話找她的男人,然後在電話裡跟他大吵。整個車站的人好像都知道她的事,包括跟她同桌吃麵的一對賣唱的盲人夫妻,很同情卻幫不上忙。

只好用歌聲來安撫陷入失望 、迷惘不知何去何從的女人……

本片是他為陸卡(Lucca)影展拍攝紀念著名義大利歌劇家普契尼(Puccini)逝世150年紀念的短片。

Baozhu, a mature but beautiful woman from a small town faraway, arrives in Kuala Lumpur for a secret rendezvous with a man. The next morning, the man is gone, leaving Baozhu with a huge unpaid bill. After settling the bill, Baozhu has no money to go home. She tries to call the man on her cellphone in the middle of the bustling Pudu Bus Station and when she gets him on the line, she has a heated argument with him. Everyone in the bus station seems to know of her predicament, including the blind couple sharing her table and eating noodles. They are street music performers who earn money by singing in public. They symphatize with Baozhu’s situation but are unable to help. They can only sing to console the disappointed and confused woman who doesn’t know where to go next…

 
鏡花水月 Flowers in the Mirror, Moon in the Water

蘭柯.呂奈爾 François Lunel︱Taiwan / France︱2009︱Color︱Mandarin︱Digibeta︱50 min

●台北 1/17(日)12:50 ︱ 1/21(四)21:3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這部紀錄片記錄的是知名導演蔡明亮於2008年至法國羅浮宮美術館拍攝第十部作品《臉》的過程。在這部作品中,特別邀請多位楚浮生前合作的演員如尚皮耶.李奧、芬妮.亞當、珍妮摩露等,以及法國名模蕾蒂莎.卡斯塔和蔡導的班底演員李康生、陸弈靜及陳湘琪。
This documentary film is a portrait of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Taiwanese filmmaker Tsai Ming-Liang, made on the occasion of the filming of Face, his tenth feature film, shot in the fall of 2008 at the Musée du Louvre. Tsai Ming-Liang's original screenplay was inspired by the museum; his film features Laetitia Casta, Fanny Ardant, Jean-Pierre Léaud, Lee Lang-sheng, Jeanne Moreau, Nathalie Baye, and Mathieu Amalric. François Lunel's documentary portrait gives viewers insight into Tsai Ming-Liang's approach to artistic creation and way of working with actors.

→回影片介紹目錄


紅氣球訪談錄
The Making of 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劉信利︱Taiwan / France︱2009︱Color︱Mandarin / French︱Video︱27 min

●台北 1/23(六)21:10
●高雄 2/6(六)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本訪談錄為侯孝賢導演拍攝電影《紅氣球》的心得花絮。《紅氣球》是大師侯孝賢拍攝的第一部法語片,侯孝賢拍片前曾仔細觀察巴黎的一切,包括公園、彈子房、麵包店、男人,女人、小孩、平日、假日、慶典………等等,這些元素在攝影師李屏賓的拍攝下,幫助侯孝賢精準地抓住了巴黎以及生活在巴黎的人們纖細而孤獨的一面;並且透過一個時不時在畫面中看似自由漂浮的道具-紅氣球,說明「人的孤獨這一點上,兩部影片(1956年艾伯特.拉莫里斯紅氣球)是相通的。」

不僅片中流露巴黎風情,侯孝賢亦參雜了東方色彩。例如中國留學生宋芳成了小孩西蒙的保姆,茱麗葉‧畢諾許飾演的蘇姍娜則是研究來自臺灣的布袋戲。侯導透露,在《紅氣球》拍攝期間,主演單親媽媽的茱麗葉.畢諾許,雖然已是知名國際巨星,亦對此劇本非常有感覺,但一開始卻很不習慣侯導的拍攝方式。因為侯導劇本沒有詳細的對白,他完全不採用一般戲劇性的結構與對白,完全取自生活的日常對話。每一場拍攝前,他會先為茱麗葉詳細解釋每一場的情境、背景,至她完全吸收領會後,再自己反射出一個為生活而奮鬥的女人的樣貌、活力與其他細微處。侯導認為,這對於茱麗葉.畢諾許而言,是很全新的演戲經驗,對他自己而言,亦多了跨國合作的另一種心得。

“The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is the first movie that Hou Hsiao Hsien made in France. Comparing with Japan, France is much more far away for him, he cannot understand a French word, traveled very few times in Paris. But he made a film even French people who thinks it is so French. With this complete interview with Hou Hsiao Hsien, we can find out how he made this film from preparation, and how did he work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uper star Juliette Binoche.

珈琲時光訪談錄
Mètro Lumière


Harold MANNING︱ France︱2004︱Color︱Mandarin / French︱Video︱60 min

●台北 1/23(六)21:10
●高雄 2/6(六)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本訪談錄為法國導演Harold MANNING訪談侯孝賢導演拍攝電影《珈琲時光》的心得花絮。侯孝賢暢談當初接受日本松竹電影影公司的邀請,為紀念映畫大師小津安二郎百歲冥誕而拍攝《珈琲時光》之緣由。並且說明《珈琲時光》題材與小津電影習慣描寫的都市家庭日常生活之關聯。拍攝期間,侯導赴日生活了一段時間,切身感受日本生活的細微風味,雖然侯孝賢身處的時代與小津不同,社會生活形態業已改變,但日本家庭與社會特有的「人味」還是一樣,表達情感的方法也都如出一轍;因此,侯導透過《珈琲時光》表達出小津電影中對人的關注與體諒,並且經由家庭生活反映日本社會的變化。

《珈琲時光》描寫一個獨立對擁有自主權力的日本女性,面對自身懷孕一事之後,在父親、繼母、曖昧的舊書店老闆,以及男友之間所有微妙的感情問題與種種生活。在不同的語言背景下,如何構思一個發生在陌生國家的故事?如何完成展現當下的劇本?侯導分別描述導戲過程與演員接觸的情形,包括一青窈、淺野忠信、小林稔侍飾、以及餘貴美子,試圖藉由角色魅力,表現出人與人之間共同的糾葛情感以及人際關係的強韌引力。而身兼製片與剪接師的廖慶松先生,亦在訪談錄中闡述了跨國合作拍片的困難。說明了這部片子不僅具備台、日合作的規模,亦融合了台、日文化與兩國人民生活的連結。

This documentary is made by French director Harold Manning. In this documentary, Hou Hsiao Hsien shares his way and his secrets how he decided to go out of Taiwan to make his first foreign country film, Café Lumiere in Japan. The producer and also the editor of the film tells us all the difficulty of making a film in foreign country.


意外的一天
Hooked(Pescuit sportiv)

安德烈昂.希塔如 Andrian Sitaru︱Romania / France︱2007︱Color︱Romanian︱35mm︱84 min

●台北 1/16(六)21:40︱ 1/21(四)13:00 ︱ 1/23(六)13:20
    1/24(日)22:30 ︱ 1/28(四)16:50
●高雄 2/6(六)14: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8年希臘鐵薩隆尼卡影展最佳女主角獎、銀亞歷山大大獎
★2009 棕櫚泉國際電影節―New Voices/New Visions Grand Jury Prize
★2009 Ourense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Grand Prize
★2009 Mon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Love Films―Best Screenplay
先吃暈車藥,再進來看這部電影,因為它是你就算冒著嘔吐風險也非得來挑戰不可的罕見佳作!由羅馬尼亞新浪潮導演Andrian Sitaru所執導的個人首部劇情長片,《意外的一天》杳杳數人出場,3個主要角色的對手戲,就營造了絕無冷場的80分鐘觀影體驗,所使用場景不過只有一個後院、一段道路,一片湖光山水,故事簡單卻十足具有爆發力,拿下國際影展6個獎座及3項提名,兩位主要女演員雙雙獲得影后頭銜。

故事敘述短短一個白天到傍晚的經歷,一個盛氣凌人的有夫之婦露比(在片中自稱為米海)與她的情夫米哈約好外出野餐放鬆心情,因為身為數學老師的米哈剛與學校上司起了爭執,憤而辭去了任職多年的工作。可是露比身負與丈夫攤牌的壓力、失業的憤怒與情緒,這場野餐之旅似乎從一開始就絕不輕鬆。兩人毫無退讓的激辯,直到車禍意外發生,他們撞上了一個秀色可餐的妓女,駕車的露比陷入精神崩潰,米哈的道德感卻怎麼也不願意將妓女棄屍路邊。好不容易有了處置的共識,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卻峰迴路轉,扭轉了他們原本計劃好的未來人生…。

飾演男主角米哈的Adrian Titieni曾演出羅馬尼亞新浪潮的重要作品《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The Death of Mister Lazarescu),飾演妓女的Maria Dinulescu則與才華洋溢的導演克里斯汀南梅斯古(Cristian Nemescu)合作過《加州夢,未完成》(California Dreamin')。再加上飾演露比的Ioana Flora,三位硬底子演員詮釋活潑外放、內斂壓抑的角色性格,演來層次分明,在故事不斷推展之時,精確地展現了角色心境上的變易,幾乎令人毛骨悚然。

導演Andrian Sitaru在36歲才拍攝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即短片《Waves》。這部短片一鳴驚人,以人性刻畫和卓越的影片節奏,在國際影展大放異彩,奪下高達11個獎項。在《意外的一天》中,他有意識地向逗馬宣言(Dogma95)致敬,不僅全程以手持鏡頭捕捉自然真實的畫面,對人性之犀利剖析亦毫不遜色。Andrian Sitaru說:「不像其他物種,人類的行為常常是很荒謬的,被一種天生自我毀滅的意識所引導著。從我開始寫《意外的一天》時,我常常是從每個角色的觀點去『看』整個故事,所以我選擇使用主觀鏡頭。」觀看的人可能是神,可能是導演或是在場的任何一個人,大膽的主觀鏡頭讓Andrian Sitaru表明他的想法:每一件發生的事都只是某個局外人觀看的結果。


A day in the country becomes a crisis of conscience for two lovers after they hit a prostitute with their car. Presumed dead, she suddenly wakes up, and the couple lies to her about the accident. Hooked's naturalistic, handheld visual style complements the psychological complexity of the screenplay.

沒有呼吸的青春
Everybody Dies but Me(Vse umrut, a ya ostanus)


薇樂莉雅蓋傑曼尼卡 Valeriya Gai Germanika︱Russia︱2008︱Color︱Russian︱35mm︱85 min

●台北 1/17(日)11:00︱1/18(一)22:20 ︱ 1/20(三)15:00
    1/21(四)19:50 ︱ 1/25(一)16:40 ︱ 1/28(四)13:1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8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特殊榮譽獎
★2009卡羅維瓦利影展 ★2009斯德哥爾摩影展
★2009倫敦East End影展國際最佳處女作
★2009高雄電影節

悽愴暴烈的青春記事,環繞著一場中學的迪斯可舞會。14歲的珍娜、薇卡與卡蒂雅是三名誓言永結同心的好朋友,為學校即將來臨的第一場舞會欣喜若狂,無盡浪漫的想像攫住她們的所有生活。然而舞會來臨之前,卡蒂雅因無法忍耐家暴而逃到珍娜家,而原本應允讓她永久避難的珍娜,卻因學校勒令卡蒂雅不出現就取消舞會,而拐著彎暗示卡蒂雅回家,甚至拒絕與卡蒂雅共赴舞會。卡蒂雅用盡心力,終於還是孤身來到舞會,結果卻遇見了薇卡暗戀已久的男孩,過去情感的線絡至此全然錯亂。對長大成人的瘋狂幻夢、掙脫現實桎梏的慾望、感情的信賴與背叛,因舞會一夕撕裂,衝擊出哀艷短暫的青春圖景。

影片開始於嚴肅的女教師走進教室宣布舞會即將舉行的消息,隨著此消息而來是種種建立在責任互信上的舞會守則。在學生的腦海中,對守則幾乎是充耳不聞,違背彷彿是種趨力,他們興奮地談論性、酒、藥物。然而影片結束之時,經過中間的強烈震盪,長時間被家暴的少女卡蒂雅與父母共進晚餐,氣勢一反前半部的脆弱,充滿截然不同的強悍,她指責所有人及她的父母,蛻變成另一個從破碎中自我建立的卡蒂雅。使人心寒的是,在片中使三位少女承受如此劇烈震盪的壓力來源,一個隱藏的主要觀點是在於她們的天真,那份天真不但經不起外在環境的壓迫,甚至比肉體更容易剝削摧殘,看似顛撲不破的慾望卻如此愚昧,在在把災禍的矛頭指向她們自己。

初試啼聲即於坎城獲獎的Valeriya Gai Germanika,今年才25歲,以拍紀錄片起家。片中起用的演員多半很少演戲經歷,但在Valeriya Gai Germanika的指導下卻展現了具有相當水平的演出。尖銳的台詞、晃動的鏡頭與嘶吼的音樂一一如青春本體之難堪、無所適從的表現,在千篇一律的成長電影中,《沒有呼吸的青春》還是以集中故事主軸、正面迎戰教育與家庭迫害的魄力,達到了令人緊繃窒息的稀薄高度,而在這個高度更上一層樓的是犀利不留情的嘲諷,檢視自我的不可仰賴。再也不能輕易切割開壓迫者∕被壓迫者,變成觀眾看完本片後的道德為難。

One Monday morning Katya, Vika and Zhanna, three teenage school girls from Moscow's suburbs, learn that the coming Saturday there will be a disco at their school. The girls start feverishly preparing for the event. But Katya is rude to a teacher and the disco might be cancelled. In the end, the girls rebel against their parents, against their teachers, and against each other. Once the dust of the disco has settled, they are no longer friends, but they are also no longer who they were before.

牛皮
I Oxhide I


劉伽茵 Liu Jia-Yin︱China︱2004︱Color︱Mandarin︱35mm︱110min

●台北 1/19(二)15:00 ︱ 1/21(四)14:50 ︱ 1/28(四)11: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5柏林影展-卡里加里電影獎、費比西影評人獎
★2005 香港國際電影節-數碼錄像金獎
★2005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虎獎
影片由二十三個日常生活片段構成,所有的場景都在一個五十坪米的房子裡。故事描述生活在北京的一家三口,父親、母親,和女兒,靠著父母做手工皮具來維持生計。原本店裡的生意就不甚理想,加上父親不同意打折,使得本來貧困的家庭,更瀕臨崩潰。但是,對於父親來說,「打折」,就意味著沒有尊嚴;可是不打折,家裡的日子就過不下去。眼看父親的生日快到了,離還清債的日子卻還遙遙無期,雖然他已逐漸衰老,對未來卻仍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本片是中國近年來很重要的一部作品。導演劉伽茵並非是所謂的「第六代導演」,也不屬於近年中國出品的商業片類型導演。《牛皮I》是她的第一部長片,由她自己出資拍攝。影片的主題是關於她的家人:父親、母親、她自己以及偶爾出現的貓。她的父母以製皮件為主,但是眼看著生意進入了困境,全家不得不一同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影片看似是部紀錄片,實則不然,所有看起來真實的東西、自然的動作與對白,其實都是導演事先計畫好,有詳細的劇本及嚴格的彩排,才能如此完美呈現。

雖然,《牛皮I》在中國屬於「地下電影」,看過的人不多,但在國際間卻獲獎無數。《牛皮II》拍攝完成後,亦受到法國坎城影展以及台灣金馬影展的放映邀請。導演的心願是繼續拍攝這個主題,希望《牛皮III》、《牛皮IV》甚至《牛皮X》……能一路延續下去。

Daily life in an impossibly cramped Beijing apartment takes on epic proportions in this, intimate portrait, with unprecedented access, of a working-class Chinese family. Boldly transforming documentary into fiction, Liu Jiayin cast her parents and herself as fictionalized versions of themselves. Her father Liu Zaiping sells leather bags but is slowly going bankrupt. He argues with his wife Jia Huifen and his daughter over methods to boost business in the shop. A cloud of anxiety follows them into sleepless nights shared in the same bed. But through the thousand daily travails of city life, a genuine and deeply moving picture of Chinese familial solidarity emerges from the screen.

幸福小鎮
Wonderful Town

雅狄也.阿薩拉 Aditya Assarat︱Thailand︱2007︱Color︱Thai︱35mm︱92 min

●台北 1/17(日)20:30︱ 1/19(二)19:10︱ 1/23(六)15:00
    1/25(一)12:50 ︱ 1/27(三)21:30
●高雄 2/3(三)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8荷蘭鹿特丹影展金虎獎
★2008香港電影節影評人費比西獎

出公差到泰國南方的建築師Ton,遇到了獨立經營小旅館的年輕寡婦Na。在濱海小鎮的安靜旅店裡,兩人不斷交會錯身,透過肢體動作與互通眼神,隱微而曖昧的愛情氣味,緩慢在孤單男女身上發酵、慢慢濃郁。然而過往喪失親人的傷痛,就如同電影開始時那一波波來襲的海浪般無法預測,也無可阻擋。

Ton來自大城市曼谷,海濱小鎮的旅店之於他,只是生命旅途中的一個暫時轉運站;Na是南亞海嘯下的倖存者,經營小旅店代表著她生命中唯一能夠全然守護的一項具體肯定。當暫時的建設遇到了永久的守護,這種改變,勢必造成小鎮居民的不滿,在這片曾經美麗而現今滿目瘡痍的海灘上,新的渡假飯店計畫在Ton的監工之下,逐漸成形。然而居民心靈上的重建工作,卻遠比想像中還要巨大、艱難……。

男主角洗澡時哼唱的那首小調,在女主角的芳心深處掀起波瀾,某個部份是來自過往的回憶,某個地方又是新的慾望;事實上,《幸福小鎮》宛如一首聽似簡單,實則洶湧的小曲,溫柔的音符掩飾了黯黑深邃的潛在危險性,也覆蓋住一觸即發的暴烈可能性。入侵的外來者,終究被迫消失,這個甫從海嘯存活的小鎮註定回復過往平靜。感情的延展性一下被殘暴的摧毀,又積壓進入另一個看似平靜的假面中。因為,人們的傷痕還沒有癒合。

作為泰國新銳導演雅狄也.阿薩拉(Aditya Assarat)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他成熟的導演調度技法,以及不向傳統通俗敘事妥協的作者姿態,讓靜謐詩意中突如其來的衝突性更顯震撼與反差,於是景致優美的攝影以及不動聲色般的內斂情感,也成為他與其他優秀泰國新導演相抗衡之處。

本片被英國權威雜誌〈Sight & Sound〉主編Nick James認為是該屆鹿特丹影展的最佳作品。導演雅狄也.阿薩拉,1972年出生於曼谷,十五歲時前往美國紐約大學修習歷史,後來轉往南加大取得碩士學位,短片作品《摩托車》就是他的畢業製作。這部描述父子情感與過往傷痛的短片處女作,不但在許多知名國際影展例如芝加哥國際影展獲得首獎殊榮,其核心主題也與首部劇情長片《幸福小鎮》互通聲氣。本片不但在專門獎勵新銳導演的荷蘭鹿特丹影展中獲得首獎金虎獎肯定,更不讓另兩位近年在國際影展備受矚目的泰國導演彭力雲旦拿域安(《森靈》)、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熱帶幻夢》)專美於前。本片片名舊譯為《傷心蔚藍海》。

Takua Pa is a small town in the South of Thailand. It is a town of sadness. Ever since the tsunami, people have lost their jobs. There is nothing to do every day. Young people ride motorcycles around in circles. Old people remember better times in the past. One day a stranger comes to town. His name is Ton. He is an architect.

He rents a room in a small hotel owned by Na, the town daughter. They begin to have a secret love affair but soon people start to whisper. The town has found their enemy now. This film is about a love that grows where there is no more love, like a flower that grows in the dirt. And about a town that tries to destroy the beauty that it cannot have for itself. Can a town be wonderful again?


殺手夜狂熱
Tony Manero

帕布羅.拉瑞恩 Pablo LARRAIN︱Chile / Brazil︱2008︱Color︱Spanish / English︱35mm︱98min

●台北 1/15(五)21:40︱1/17(日)16:30︱1/19(二)13:00
    1/21(四)11:00︱1/25(一)14:40︱1/28(四)18:3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8法國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
★2008美國哈瓦那影展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
1978年,智利政治動盪期。勞爾為了模仿約翰屈伏塔在《週末夜狂熱》中的舞王角色,看電影學英語並努力模仿舞步,而為了達成模仿這個目的,勞爾不但冷血的殺了人,還努力的參加電視選秀比賽Tony MANERO想要贏得勝利。

來自巴西導演年青導演帕布羅.拉瑞恩感慨地拍出這部智利電影,帶著淡淡的荒謬喜感,而來自於安靜的殺戮,終究露出一股主人物的憂鬱跟無所適從。這股憂鬱來自於資本主義的影響,也來自於智利皮諾契將軍(Augusto Pinochet)帶給智利政府的噩夢。帕布羅‧拉瑞恩出生的年代正逢智利政局劇變,謀殺跟政府權謀讓人心動盪不安,那種無未來感跟失落感,多少都在這影片中悄悄宣洩。

編導刻意用攝影機手持跟拍製造一種不穩定感,讓主角偏執的性格跟行兇時的意外冷靜,反映內心的狂顛跟不平衡。於是當畫面越協調平靜,很可能就有意外會發生。很有趣的是,殺害的意義在這部片也被賦予另一種動機,一開始為電視機殺了老婆婆,接著為了舞台地板殺人,連電影院放錯片,也可以是殺人的動機。因為不知何來的溝通障礙,導致於強權的殘害,這種政治隱喻不時在電影中出現。影片同時帶著黑色幽默,甚至毫無獵奇之感,在地的智利低層生活被捕捉的相當淋漓盡致。導演表示,本片探索一個認為經由模仿外來文化可以使人快樂、成功的錯誤信念。第三世界國家受到美國文化許多的影響,而電影則是一個強大的媒介,在這部影片中則是《週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一片,而電影可以影響休閒,包括了舞蹈,歌曲,以及價值觀。電影裡男主角追隨著美國電影的虛幻腳步,不斷的造孽,這種資本主義殘害影響的隱喻,被導演以一種冷眼的荒謬,告訴了觀眾,為了貼近虛幻目標,也就是變成其他人(美國人)的夢想生活,卻一步一步的邁入毀滅之途,猶如進入了無間地獄一般。

但男主角並沒有從殺人中獲得快感,卻可以在看電影時流淚,猶如朝拜一般獲得救贖,對比於他對夢想的狂熱,這其實是一部逐夢電影。而影片也很突梯的讓每個看似要合理化的情節,突然變奏,比如坐著看電視也能謀殺,大便在西裝上破壞參賽者,許多看得到碰不到肉體欲望,這種種不尋常的行為,在在呈現出主角的心理幽微病態。

美國文化藉由電影或者其他的媒介,其實隱約的文化殖民其他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讓他們變得暴力而不自知,生命的核心整個改變,嚴重者會複製模仿到失去靈魂。《週末夜狂熱》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憂鬱殺手的落寞模仿故事,實則是以這種失魂的個體,追逐資本主義,強勢文化的虛幻結尾,來控訴智利人被全球化(或是美國化)所深遠影響而無法改變的宿命。

最後當比賽結束,男主角望著情侶檔走向車站的同時,導演藉由男主角的表演隱喻出,其實這一切一切的荒唐作為,或許只是為了填補勞爾感情上的缺口,但最後仍枉然,如同智利人想尋求認同一般,忘卻了傳統,一股腦兒追隨外來文化,讓自己終究成為了次文化的窘境。本片原譯名為《週末魘狂熱》。


Tony Manero is a story about loss of identity and obsession in the recent Chilean history. Santiago de Chile, 1978. In the midst of the tough social context of Pinochet’s dictatorship, Raúl Peralta, a man in his fifties, is obsessed with the idea of impersonating “Tony Manero”, John Travolta’s character in Saturday Night Fever.

金色八月天
Our Beloved Month of August(Aquele Querido Mês de Agosto)


米蓋爾吉蒙斯 Miguel Gomes︱Portugal / France︱2008︱Color︱Portuguese / French / English︱35mm︱150min

●台北 1/16(六)11:00︱1/18(一)17:40︱1/19(二)21:00
    1/21(四)17:00︱ 1/24(日)13:00︱1/28(四)20:3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8 法國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入圍
★2009 葡萄牙金球獎最佳影片
★2009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影展 最佳影片
影片描述電影劇組想要拍攝關於一個年輕女歌手愛上吉他手的愛情故事,在優美風光的葡萄牙八月天,我們可以從這部青春洋溢的影片中觀賞到許多道地的情感、音樂以及小故事。

這部電影中的電影,開頭的狐狸與雞隔著鐵欄對峙,似乎說明了導演不按牌理出牌的敘事風格。編導Gomes 本人不斷出現在電影中與製片盤旋討論經費跟拍攝演員,勘景跟走位,表演與真實的界線在這部影片中被模糊化,這種超越形式跟內涵,嘗試打破許多傳統敘事規則的手法,也讓電影充滿許多罕見的新意。

導演獨白說到:「世界上沒有所謂的舞曲,所有的歌曲都可以是舞曲。」影片也落實了這種跳躍慣性的觀影方式,看似跳躍瑣碎,卻半記錄及半敘事講出電影人捕捉當地人民的風情,從戴帽泛舟的白衣救生員觀看並聊著瑣事,接著跳接到遊行跟青年騎士環視葡萄牙風土民情,緊接著訪談兩對恩愛夫妻的陳年舊事,這種真實般的訪談錄,讓電影開頭呈現一種罕見的音樂跟葡萄牙風土民情的另一面向。影片伴隨大量的葡萄牙音樂與歌曲,更氣氛十足的為電影增添色香味。

從歌手女主角以望遠鏡觀看山景開始,影片不時從兩個望遠鏡的弧形(似拱橋半弧)中看著故事的發展。本片也是父女情誼的電影,母親的失蹤讓父親放不下青少女,同時也是歌手的女兒,擔心失去彼此卻遭旁人諷刺,女兒最後的哭泣,更順勢讓電影的情愛糾葛,青春幻滅,作了一次透徹的成長。男孩的離開,母親的離開,初夜的消失,跟父親放手的保護,這類高明又精采收尾,讓影片上升到更高層級,不只是國界,不只是分離,不只是第一次體驗,更不只是歲月或彼此取暖的感情救援,而是一種葡萄牙道地的鄉愁情感,男孩回到了法國,女孩還在葡萄牙。

這種傷感在大量美妙動聽,又時而傷感醉人的旋律中,豐富整部影片的影像跟意向,這部聰明又充滿創意的音樂愛情電影,堪稱今年罕見又豐沛著葡萄牙在地氣味,生猛有力的優秀傑作。

影片裡歌曲的歌詞經常成為補充主角情緒的對白,紅色的消防車配合著輕快的葡萄牙歌曲,彷彿讓電影進入一個神祕旅程一般,電影彷彿在講述流浪歌手般的故事,但又彷彿是劇組原野調查般的記錄葡萄牙影片。青年男女的玩水恣意,以及價值觀的交換,對比糾結的感情與電影創作理念的形式討論,隨性的交換意見,也讓電影調性變得輕盈有趣。

演員們站在瀑布前走位,下一秒卻跳到劇情片的故事,這種虛實之間的交換,讓影片敘事角度多元,使得整個影片讓葡萄牙的好風光一覽無遺,更以音樂傳達出葡萄牙人的特殊情感表達方式,讓觀眾宛如深入其境一般。電影收尾的人員表也頗有創意,每個人都出來處理電影的音效問題,然而這部音樂電影也因為許多的涉入,才變得如此生動美麗。

導演米蓋爾出生於1972年的里斯本,畢業於里斯本電影學院後,從事影評人為葡萄牙報撰寫影評長達四年,這部《金色八月天》讓他被法國影評譽為是葡萄牙最優異的新導演之一,不但入圍了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同時更被葡萄牙選為該國代表競賽奧斯卡外語片的電影。


Deep in the Portuguese mountains, the population and its activities swell during the month of August. The people come home, set off fireworks, perform karaoke, hunt wild boar, drink beer, and make children. In particular, we follow the romantic relations of a father, daughter and her cousin who are musicians in a dance hall music group.


私家課程
Private Lessons
(Élève libre)

喬坎拉佛斯 Joachim Lafosse︱Belgium / France︱2008︱Color︱French︱35mm︱105 min

●台北 1/16(六)15:50︱1/18(一)13:40︱1/20(三)11:00
      1/22(五)15:00︱1/24(日)18:30︱1/28(四)14:5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8坎城影展導演雙週
★2008墨爾本影展
★2008臺北金馬國際影展
★2009都靈同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除去達頓兄弟,近年的比利時電影仍不容小覷。年方35的喬坎拉佛斯,就是比利時備受矚目的新銳導演,2001年甫於比利時電影學院畢業,即以短片《Tribu》拿下納穆爾國際影展最佳短片,首部及次部劇情長片《Private Madness》(Folie privée)、《Ça rend heureux》均曾入圍瑞士盧卡諾影展。第三部電影《Private Property》(Nue propriété)即獲法國影壇天后伊莎貝雨蓓青睞,飾演帶著一對任性雙胞胎兒子的強硬單親媽媽,深沉劇烈的角色,驚人的議題,讓該片入圍當年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並抱回天主教文化榮譽獎(SIGNIS Award - Honorable Mention),為比利時電影再添焦點。

《私家課程》(2008金馬影展譯為《A趴補修學分》)是喬坎拉佛斯執導的第四部長片,由比、法聯合出品,延續以往佛斯銳利的人性觀察,自家庭、朋友、愛與性的陰暗處著墨,割裂人際關係中偽善的一面,大膽注視平靜檯面下各種人性不堪的慾望。喬坎拉佛斯在本片呈現的敘事及個人風格更顯成熟,於青春的徬徨、自大,中年的虛假、脆弱,均予以冷靜寫實的描摹剖析,互為幫襯,畢現文明底下人心的複雜與野蠻。

本片故事講述一個16歲的中學生Jonas,身為卓越的網球選手,學校課業卻難以兼顧,眼看著就要面臨留級的命運,硬著頭皮向離異的雙親求救,卻無人願意支付高昂的補習費用。情急之下,他接受三位年長許多的朋友的好意,住在朋友家接受他們就近指導。出人意表的是,「指導」的範圍漸漸從文史數科蔓延到他的個人生活,不知不覺朋友開始關照他甫開啟的性愛經驗,在談笑與飲食間,彬彬有禮地越界,並以身作則,開發這位慘綠少年的無限可能。網球、性與學業的彼此牽連隱喻,理論與實踐的相去距離,在在昭示著Jonas未成熟心智的徬徨無依,令人忍不住會心。

演出同名男主角Jonas Bloquet首次演戲成果突出,詮釋劇中少年面對性與人生的未知,展現出的羞怯、興奮、青澀之感,靈活生動。飾演朋友皮耶的Jonathan Zaccaï為比利時重要男演員,曾於《我心遺忘的節奏》與羅曼杜里斯有精彩對手戲。飾演另一位朋友迪迪的男演員Yannick Renier已是第二度與喬坎拉佛斯合作,上次就是在《Private Property》中飾演伊莎貝雨蓓的雙胞胎兒子之一,雖於本片戲份不多,但演來駕輕就熟,令人期待他與喬坎拉佛斯再度共同出擊。



Sixteen-year-old Jonas fails his exams again but thinks he can devote himself professionally to tennis. He fails the national competition. He meets 30-year-old Pierre, who is moved by his situation, and decides to help him. Depending entirely on his support, Jonas neglects public school. Incapable of setting the boundary lines of their relationship, his tutoring takes a turn that is more than merely academic.


口袋裡的花
Flowers in the Pocket


劉城達 Liew Seng Tat︱Malaysia︱2007︱Color︱Malay / Mandarin / English / Cantonese︱Video︱97 min

●台北 1/16(六)13:50︱1/19(二)17:10︱1/22(五)18:50
    1/24(日)11:00 ︱1/27(三)19:30︱1/29(五)11:00
●高雄 2/2(二)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7釜山影展新浪潮獎、KNN觀眾獎
★2008鹿特丹影展金虎獎
★2008台北電影節-新新導演群像
馬來西亞版《囧男孩》!小學生馬里歐與馬里亞是單親家庭的兩兄弟,頑皮憊懶,以大街為遊樂場,不論學校師長怎麼痛罵,下課後總有新鮮事。他們跟陌生的孩子締結玩伴,對山坡上撿到狼狽的小狗呵護備至。管他貧困與成績,馬里歐與馬里亞的生命似乎總有源源不絕的希望。他們的爸爸阿水是製作人形模特兒的師傅,終日與裸身的塑膠模特兒共處一室,但過去的情傷卻讓他對真實的女人抱著巨大心理障礙。這對父子生活作息錯開,三人一條棉被輪流蓋,雖然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卻鮮少有交集,直到生命指點他們啟發彼此,邁向未來的各種冒險……。

導演劉城達為本片命名的靈感來自某些國家母親節的習俗:若母親仍健在則戴紅花,若相反則佩白花。片中馬里歐與馬里亞身在一條尋找母親的路上,那朵花就像在口袋中一樣,是什麼顏色仍是未知。雖然這個問題在片中並未被直接說出,卻以形態豐富的各種隱喻出現在影片四處:馬里歐大片空白的父子畫作,對比同學色彩鮮艷的家庭畫作;阿水副駕駛座上的假人模特兒,對比每天中午都要回家與老婆卿卿我我的員工;兩兄弟笨拙照顧自己的食衣住行,對比朋友家的豐盛晚餐、母親的呵護……等等。看來輕鬆幽默的故事背後,卻蘊藏對單親家庭中空缺位置的探討。小演員活潑生動的演技惹人疼愛,加上平易溫暖的鏡頭、色彩,尤其令人感到格外溫柔。

對馬來西亞電影界略有所聞的影迷,應該都對「大荒電影」不陌生。以促進馬來西亞獨立電影為使命,由陳翠梅、雅思敏阿莫、李添興及劉城達四位導演共同創立。劉城達拍攝本片,陳翠梅挹注了她以《莫失莫忘》在釜山電影節奪得新浪潮大獎的全數獎金,李添興則乾脆出演本片的單親爸爸一角,《口袋裡的花》果真也不負眾望,接力奪下次年釜山電影節的同一個獎。其實本片是剛屆30歲的劉城達的首部劇情長片,一如他過去的短片處女作一般,甫推出即大受影評人及觀眾歡迎。他表示以片養片,這部片得到的獎金,也都會拿來挹注在將來的影片上,絕不會去想一部沒錢、拍不到的故事。而且「如果一家公司徵聘員工,美女和醜女的資歷、能力都一樣,老闆一定選美女,她們自有機會。我覺得我的小電影,要留給小人物!」劉城達說。

Li Ahh and Li Ohm grow up motherless. They are neglected by their father Sui, a workaholic who spends the bulk of his time mending broken mannequins in his workshop. While he shuts himself out from the world, the two brothers roam the streets, get into fights and other troubles in school but for all they want is just love and to be loved.


愛征服一切
Love Conquers All


陳翠梅 Tan Chui Mui︱Malaysia /︱2006︱Color︱Malay / Cantonese / Mandarin︱Video︱90 min

●台北 1/16(六)19:50︱1/18(一)20:30︱1/20(三)16:40
     1/22(五)17:00 ︱1/25(一)11:00︱1/27(三)13:00
     1/29(五)15: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7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數碼錄像競賽金獎
★2007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
★2006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獎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所有的愛情都很老土,但是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就是刻骨銘心的了。」導演陳翠梅這麼說。短短的兩三句話,卻道盡《愛征服一切》的故事發展。這是華裔導演陳翠梅的第一部長片,描述鄉下女孩阿娉到吉隆坡的阿姨小吃店打工。每天晚上她都會打電話給她的母親和男友,有一天,她在電話亭遇見了John。John一方面追求阿娉,另一方面也告訴阿娉,有些男生會以販毒被抓等藉口,騙鄉下女孩的金錢,更誘拐她們賣身。後來,阿娉愛上了John,卻也發現失蹤多日的John被抓了……。

與大多馬來西亞電影相似,《愛征服一切》的故事也發生在小人物的生活流轉之中。雖是低成本拍攝的影片,卻在敘事和攝影構圖上展現極大的潛力。在南國陽光普照的背景,以及人物看似枯燥的生活中,漸漸醞釀出戲劇的張力,讓人不得不在看完影片後,有著淡淡哀愁般地共鳴。

在本片中,陳翠梅以相同的場景,卻在影片前後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發揮獨立製片在生活中說故事的創意。電話亭是John初出場的地點,也是阿娉經歷前後任男友矛盾、思鄉、尋求協助的地方,導演以同樣的電話場景,分割出影片的三種情感。其中最能看出導演功力的便是阿娉與John在夜市成衣攤上的互動,從一開始John任憑阿娉擺佈,到後來提出與阿娉不同的意見,拍出男女之間,從追求到得手前後的差異。精準到位,卻又毫不做作、極其自然。

陳翠梅是近年來備受國際矚目的馬來西亞導演,從拍攝短片開始便獲得鹿特丹影展的青睞,《愛征服一切》更獲得鹿特丹和釜山影展的大獎,也是台灣影迷繼雅思敏‧阿莫最為熟悉的馬來西亞女導演。她在馬來西亞電影的獨立製片領域相當活躍,曾擔任專欄作家,攻讀過動畫專業,更當過製片和演員。2004年,陳翠梅與雅斯敏‧阿莫、Amir Muhammad、李添興和劉城達創立了大荒電影製作公司,除了四人相繼獲得國際影展的青睞之外,也積極培育新人導演,讓馬來西亞電影在近幾年獲得國際矚目,甚至有大馬新浪潮世代的稱呼。目前陳翠梅因為獲得亞洲電影基金劇本發展獎助金,正準備他的第三部長片《等雪的日子》(Waiting for Snow in Kuantan)。


A love story. At first sight maybe a simple love story. About how blind a girl in love can be. Slowly but unavoidable the story will become less simple, will raise more questions without giving too many answers.

 

世界上最快樂的女孩
The Happiest Girl in the World(Cea mai fericita fata din lume)


哈都.裘德 Radu Jude︱Netherlands / Romania / France / Japan︱2009︱Color︱Romanian︱35mm︱100 min

●台北 1/16(六)17:50︱1/18(一)15:40︱1/20(三)13:00
    1/22(五)11:00︱1/24(日)20:30︱1/27(三)11:00
●高雄 2/4(四)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9柏林影展人道精神獎―觀摩類
★2009 SIFF費比西影評人獎

得獎容易嗎?資本主義社會裡中產階級的夢魘,凝結在一個幸運抽中大獎的年輕女孩身上。喝完果汁,寄出三個標籤,她擊敗了不計其數寄出千枚標籤的消費者,成為嶄新房車的主人。最困難的,她輕鬆度過了,卻沒想到噩夢卻才剛開始。

《世界上最快樂的女孩》敘述一個抽中大獎的女孩德莉亞,千里迢迢隨著父母到市中心,配合廠商拍攝促銷廣告。在廣告中,她必須現出幸運到不可思議的快樂笑容,念出一連串拗口饒舌的台詞,心曠神怡地喝下大半令她獲獎的果汁;在廣告外,她卻必須應付下至拍攝工作人員、上至活動贊助商的各種難纏要求,最令她窒息的卻還不是這些陌生人,而是伴她前來的父母,正軟硬兼施要她把還沒拿到手的新車即刻脫手轉賣,好應付家裡那些沒完沒了的帳單,就當作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拍攝過程的消耗、同學質疑她得獎的真實性、誘人的新車、咄咄逼人的父母,德莉亞開始感到身心俱疲......。

宛如《受影響的女人》中,吉娜羅蘭所飾演的家庭主婦角色,因生活中高低小事而逐漸削減旺盛的意志,在瘋狂的群體中無法自保,《世界上最快樂的女孩》中的德莉亞從得獎那一刻開始,就踏上了始料未及的麻煩路程,慢慢分毫地削弱她對得獎的快樂,直到她再也笑不出來為止。而這些打擊她的重手,卻是獎勵她喝果汁的廠商,以及理應與她一同分享的父母。神采飛揚的廣告背後,隱藏的是多少以理智包藏的利慾野心,以及為資本主義奴役的現代奴僕。

故事背景僅在一個白天進行,無過多冗長說教的台詞、無刻意雕琢的對比凸露,鏡頭默默檢視這個廣告的拍攝過程,寓意即自然流露,諷刺感強烈精確。近乎舞台劇式的封閉格局,似乎成為新銳導演們嚴謹敘事的不錯選擇,低成本的限制反而讓要訴說的概念更加火力集中。看完《世界上最快樂的女孩》,或許可以想想自己會不會早已無形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最快樂的人」,卻連一台車、一個小獎也沒抽中過。導演Radu Jude生於1977年,在拍過一系列短片之後,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片。


Delia, 18 years old, has won an expensive car. She comes with her parents to Bucharest for the testimonial shooting - the proof that she really won the prize. During the shooting Delia has long talks with her parents - that eventually turn into ugly arguments: Delia wants to keep it, while her parents want to sell it. What seemed to be a lucky event at the beginning eventually becomes for Delia an extreme and emotionally painful situation, in which she has to rethink and question her family relations.

跳格子
Hopscotch


姜秀瓊 Chiang Hsiu Chiung︱Taiwan︱2008︱Color︱Mandarin︱35mm︱27 min

●台北 1/23(六)16:50
●高雄 2/7(日)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第45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最佳新演員
★第31屆金穗獎首獎、最佳導演獎
★第11屆台北電影獎評審團大獎
★第53屆亞太影展最佳創作短片獎
★第32屆法國克萊蒙費紅國際短片影展
阿宗每天依照指示,把違規車輛貼上封條,上拖吊車,極為熟練。他用不斷的拖吊來維持自己一家人的溫飽。他覺得手上每一張鈔票都充滿了車主的怨念。以蓮同樣瞭解城市的狹小,所以對於不小心佔據了合法的停車位會覺得幸運又害羞。對於自己偶爾的違規停車充滿罪惡感。那天阿宗碰到了以蓮,像是加害者不小心碰到了被害者。加害者充滿罪惡又好奇的跟著被害者,然後總會無意的發現被害者天真無邪的迷人之處。加害者心裡的開關被打開了,迷戀著以蓮所具有的一切美好特質。阿宗這個怪叔叔每日守在以蓮出沒的地方幫她找好停車位…。
在成為導演之前,姜秀瓊歷經了完整的電影學習;從演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入圍當屆金馬獎女配角獎,之後從事多年幕後工作(參與楊德昌導演的《獨立時代》、《一一》,侯孝賢導演的《海上花》、《千禧曼波》等片),逐步展開她堅定的電影創作之路。紮實的經歷融合了個人的女性角度與溫潤見地,充分掌握了生活中細微的動人之處。2008年編劇導演劇情短片《跳格子》,一舉囊括台灣三大影展的大獎;劇情長片《艾草》榮獲2009年舊金山國際電影節最佳電視電影獎等諸多國際獎項肯定。拍攝三年完成的新作《乘著光影旅行》紀錄片中,將帶領觀眾看見影像力量背後的生命痕跡。
Zong is a tow truck driver. He makes a living by towing away the cars park in the prohibited area everyday. However, he feels his salary filled with the car owner's complaining. Lian, the Art Teacher, has a gift to see the distinct things in this chaotic world. She always feels guilty for her occasional illegal parking. One day, they encounter each other, and Lian's pure and simplicity turns Zong's “emotion switch” on…

 

艾草 Artemisia

姜秀瓊 Chiang Hsiu Chiung︱Taiwan︱2008︱Color︱Mandarin︱Video︱83 min

●台北 1/23(六)16:50
●高雄 2/7(日)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人生劇展十週年 觀眾網路票選第一名
★2009 舊金山影展最佳電視劇情長片
★2009紐約電視展電視電影銅獎
★2008首爾戲劇節最佳女演員
★2008新加坡亞洲電視獎最佳女戲劇女演員評審推薦獎

吳艾草58歲,生長於保守排外的閩南村落,年輕時不顧她單親母親的反對,嫁去台北。38歲時丈夫過逝,獨立撫養一女一兒長大。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拔大了,艱苦的日子過去了,退休後享享清福。每隔些日子去照顧鄉下唯利是圖的母親楊乖。艾草受不了母親的價值觀,常常意圖教育楊乖,她認為自己獨立堅強,讓兒女受良好教育,對自己身為母親的角色滿意又自傲。直到發現一向乖巧孝順的兒子是同志,才氣縱橫在法國留學的女兒帶回和黑人生的私生女,艾草長年建立的價值觀,被迫瓦解。兩代之間永遠必須透過艱難的溝通來取得諒解,正如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艾草看到母親的保守封閉是與現實相抗衡的,金錢下的世界反而更加荒謬不實,她決定做個母親戰士帶著孫女,一同面對人類生存永不停止的挑戰。
A look at the generational and cultural conflicts confronting modern families in Taiwan as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resilient women. Ai-tsao is a traditional, conservative mother forced to contend with multiple challenges to her closely held beliefs: a son who prefers the company of men and a daughter who arrives home from France with a newborn child.


三十秒過後 After 30 Seconds


郭春暉 Ker Choon Hooi︱Taiwan︱2009︱Color︱Mandarin︱Video︱90 min

●台北 1/20(三)18:3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98年度金鐘獎迷你劇集男主角獎-夏靖庭

家人間最令人動容的親情摯愛

阿定原本在漁產公司擔任漁貨記帳的工作,但因漁產公司縮編被裁員失業,所幸靠妻子支持,夫妻倆協力經營麵攤,勉強維持生活,不料兩年前,一場意外的車禍,妻子當場喪命,阿定承受不了如此打擊,意志消沈許久。

妻子留下的麵攤無法經營,阿定只好靠著四處打零工賺取微薄收入,讓一對兒女及年邁的母親,跟著他過三餐不濟的生活。在一次偶然機會中,阿定看見光明國小要徵求校工的公告,徵選門檻不高,只要具有汽車駕照並會操作除草機即可,獲得徵選的校工,不但獲得穩定待遇,更享有公定假日及退休金。

阿定十分心動,母親也鼓勵他去爭取機會,但兒子小文卻堅決反對,小文雖然不說原因,但阿定知道小文一定是擔心遭受同學異樣眼光,阿定陷入兩難,究竟他該不該爭取這一個工作機會呢?

三十秒,是一批漁貨拍賣的交易時間;是煮蛋花湯時,不讓蛋花太老的時間;是妻子遭遇車禍時最需要的救援時間;是失業後每天站在紅綠燈口,數著倒數計時器,計算一次綠燈可以有幾輛車子經過的時間。

三十秒,也是阿定人生中最需要克服心理障礙、為自己增加自信與勇氣的時間,因為三十秒過後,就是光明國小校工徵選測驗的開始,阿定能不能通過測驗,為自己贏得勝利,讓母親與兒子不再挨餓,就看這一次…

郭春暉,馬來西亞華僑,畢業於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曾參與《松鼠自殺事件》、《練習曲》等多部電影及電視劇製作。本片是他首次執導影片,即入圍2009年金鐘獎最佳迷你影集、最佳迷你影集導(播)演、最佳迷你影集編劇、最佳迷你影集男主角、最佳迷你影集女配角。


Thirty seconds, a very short time, but to A-Ding, which is the time of an auction of a batch of fish in the fish market. It’s the time to make an egg soup, it’s the time that he can save his wife from a car accident, it’s the time that a red light turning into green and during this time he accounts how many cars come by. And this is what he does when he lost his job. Thirty seconds is also a chance to him to change his two children and his mother’s life better. A very touching film.


光之夏 Summer of Magic


王承洋 WANG Cheng-Yang︱Taiwan︱2009︱Color / B&W︱Mandarin︱35mm︱30 min

●台北 1/17(日)14:4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9 第6屆義大利SEDICICORTO國際短片電影節 獲最佳攝影獎
★2009 第38屆荷蘭鹿特丹國際影展Spectrum單元入圍
★2009 第23屆伊朗國際兒童電影節 國際競賽短片單元入圍
★2009 第23屆日本福岡亞洲影展 競賽入圍
★2009 海峽大學生電影展台灣學生作品展映單元入選
★2008 第30屆金穗獎 獲最佳劇情影片獎、最佳導演獎

小漁村,有著令阿宏迷戀的歌曲、對貓咪不告而別的思念、和總被遺忘的那袋芭樂;在這和阿嬤相伴,寂靜且奇幻的夏日回憶裡。王承洋,2009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導演組,2001畢業於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2001年大學畢業作品《如果你愛我比較深》入圍第38屆金馬最佳創作短片,研究所期間以《光之夏》入圍第44屆金馬最佳創作短片,《生日願望》則是他今年研究所的畢業作品。
A-hong passed his summer time with his grandmother. This summer means a lot for him, a quiet and fantasized one. And his companions are the songs he fascinated, the sadness of a lost cat, and a bag of guava which is always forgotten in somewhere. This film has nominated in the 44th Golden Horse Award as the best short film.


親愛的某某先生 Dear Mr. X


林冠慧 Zoé Lin︱Taiwan︱2008︱Color︱Mandarin︱Video︱30 min

●台北 1/17(日)14:4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一封沒有寄送對象的信,連結了兩個身處不同時代、不同國籍背景,但卻同樣寂寞的心靈。來自日本、九歲的影山皓汰,因為一堂作文課的練習,寫了一封給“親愛的某某先生”的信,被討厭的班上同學惡作劇寄了出去。沒想到,“親愛的某某先生”竟然回信了…。
A letter with no receiver, connected two lonely souls from different ages and different countries. 9 years old Kageyama Kota from Japan wrote a letter to “Dear Mr. X” in school writing class, which was sent out by his mischievous classmates. To his surprise, “Dear Mr. X” wrote back.


時代照相館 Time Lapse


林冠慧 Zoé Lin︱Taiwan︱2009︱Color︱Mandarin︱Video︱30min

●台北 1/17(日)14:4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一個已走至人生盡頭的老人,仍傾力賦予人事物豐沛的生命。一群剛踏上人生道路的少年,卻無所適從、舉步維艱。在《時代照相館》裡我們看見並確信,在生命終結之前,一切都還是未知的、待開拓的;就算是錯過了一個彎道、迷失了方向,只要帶著些許勇氣、些許信念將會發現,人生可以有無限個起點。林冠慧,私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電影組畢業,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導演組。本片入圍新聞局97年度短片輔導金、2009金馬影展觀摩影片。
An old man whose life is coming to the end is determined to live a full life until the very last moment. A group of youth who have just started their careers are feeling lost and insecure. In this crippling old photography, what we witness has convinced us that we’re allowed to start afresh as many times as possible before our life ends.


生命無限公司
Life of Never End Co., Ltd.

盧泓 Looloo Lu︱Taiwan︱2009︱Color︱Mandarin / Taiwanese︱Video︱80 min

●台北 1/25(一)18:2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九歲的徐芷婷沒有什麼朋友,當同學在崇拜偶像時,她只能在家替「佛像」清香灰;當同學大唱流行歌時,她只會唱「往生咒」;連老師要大家摺紙時,她唯一摺出來的東西,竟是「紙蓮花」。芷婷的阿嬤是個靈媒,信徒永遠絡繹不絕。不識字的阿嬤,總是把香油錢存在櫃子裡,用罐子上面的圖案來區分,有的畫了閃電與河川,有的畫了一碗飯,還有一個貼了一張印著【生命無限公司】字樣的紙,阿嬤總是一邊投錢進去,一邊喃喃地說「保庇我的乖孫平安長大。」28歲的徐芷婷,回到兒時與阿嬤住過的地方,找到了那封署名【生命無限公司】的信,塵封的兒時回憶,也逐漸被開啟…。
盧泓,1979年生,台大法律系畢業。於2004年獲台北電影節主題獎,自此開啟電影及廣告編導的工作,影像及文字作品涵蓋:人文關懷、設計、藝術、建築、網路遊戲、流行文化、城鄉文化…等。曾參與作品包括 《國士無雙》、《盛夏光年》、偶像劇《蜂蜜幸運草》,並且導演公視人生劇展《幸福牌電冰箱》頗受好評,2009電影《生命無限公司》於高雄電影節高雄魂單元放映時,獲得滿座的好評。成立「一顆頭創意整合有限公司」,2009年並獲選為「台灣百大設計力」公司,與宏碁、華碩等公司並列。
Chi-ting’s granny worked as psychic when she was little. Granny was illiterate and she saved her earnings in boxes marked with different pictures. One of them was labelled ‘Life of Never End Co., Ltd’. Whenever Granny put money into the box, she murmured, ‘may my granddaughter be blessed with a long life’. Years later, Chi-ting found the box and all her childhood memories come rushing back to her.


→回影片介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