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幹掉大老闆
Louise-Michel
Gustave de Kervern & Benoît Delépine│France│2008│Color│French
│35mm│90min
|
|
10/15(六)14:50 10/18(二)19:30 10/23(日)14:40
10/26(三)11:00 10/28(五)15:00 10/31(一)17:00
11/03(四)16: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2008 聖撒巴斯提安影展最佳劇本
★2009 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目不識丁的露易絲最忌諱聽到別人質問她「難道你自己不會讀嗎」,哪管對方有心還是無意,當年她用槍把對方的腦袋轟掉時,可是一點兒也不遲疑哩。如今,坐了十五年的牢,出獄後的露易絲在一間工廠上班,某日卻發現無良老闆一夜之間竟把廠房裡所有的機器全部清空,只留給工人幾百歐元的賠償。眾姊妹們開會商量對策,竟然贊同露易絲的瘋狂提議,一齊出資買兇幹掉無良老闆圖個痛快,幾經輾轉找到了外型肥胖、性格害羞的「專業殺手」米歇爾,深藏不露的他是否能夠完成露易絲交付的任務呢?
《幹掉大老闆》片名Louise-Michel由兩個主人翁的名字所組成,但它另一層意義則是有「蒙馬特紅色處女」之稱的巴黎公社著名女領導人的名字,雙導演Benoît Delépine與Gustave de Kervern似乎以此將這個弱勢無產階級集資刺殺邪惡資本家的故事與十九世紀巴黎公社所象徵的無政府主義做出連結。如果在美國,這個故事可能會被拍成另一種版本的《我倆沒有明天》,倘若落在英國導演手裡極可能發展成《辣嬤寫真》那類從底層階級出發的性別喜劇,一旦到了日本則難免成為宣揚大和魂的熱血勵志電影……,然而喜劇演員出身的Benoît Delépine與Gustave de Kervern對於這個看似滑稽、突梯、帶著公路電影精神(兩位導演的近作《大叔的哈雷日記》也是公路電影)的悲劇狂想,顯然有著更深層、更具批判性的複雜想法。於是他們找來同樣渾身充滿喜感,不僅能演也能編能導的比利時多棲影人柏利藍納(《萬事不美好?》、《完全自殺門診》)與兩屆凱薩獎影后友蘭達夢露(《心如潮湧》、《花落花開》)分別出飾米歇爾與露易絲,以他們獨特的幽默感,一丁一點挖掘出這兩個關鍵人物的內在「動物性」。
大量定點鏡頭任由景框中的角色自由進出,大膽排除背景音樂而僅在片頭片尾引用一首與劇情遙相呼應的主題曲,演員的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則令人想起芬蘭導演阿基郭利斯馬基的電影,《幹掉大老闆》以一種與喜感相去甚遠的冷調,去刻劃片中所有邊緣角色「不得不為之」的宿命。他們所做出的每個決定,都是基於生存或解決需求的原始本能,意在讓虛矯的文明感受野蠻的驕傲,同時更是對於法國大革命精神「自由、平等、博愛」另個層次的徹底實踐。只不過,Benoît Delépine與Gustave de Kervern這回以性別作為切入,然後採取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極端不尋常、極端無厘頭的浪漫方式!
Absurdist duo Benoit Delepine and Gustave Kervern follow-up 2004's Aaltra with this sparse black comedy in which the recently-fired female employees at a children's clothing factory pool their funds to put a hit on their callous boss. Out of work and down on her luck, ex-con Louise proposes to her jobless sisters that they do something useful by ridding the world of the man who put them all in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But while security specialist Michel seems like the perfect candidate to carry out the hit, his ineptitude is so great that he attempts to sub-contract the job to a series of inexperienced - and highly inappropriate - assassins.
|
|
|
|
|
.jpg) |
金絲雀
Canary
鹽田明彥 Akihiko
Shiota│Japan│2004│Color│Japanese
│35mm│132 min
|
|
10/16(日)11:00 10/20(四)17:10 10/22(六)12:30
10/25(二)16:10 10/27(四)16:50 11/01(二)12:50
11/04(五)11: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2005 英國雨舞國際影展首獎
★2005 日本高崎電影節最佳新人獎 (谷村美月)
★2005 日本每日映畫賞最佳新人 (石田法嗣)
★2005 科隆亞洲影展
1995年,日本發生奧姆真理教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對於社會及青年的內在影響甚大,《金絲雀》藉這起犯罪事件剖析日本社會的病灶,用非常不流俗的青年成長觀點,傳達了某種慘綠青年對家庭渴望,社會價值的追逐跟幻滅,與村上春樹書寫地下鐵事件的傑作《約束的場所》互相輝映。
電影以插敘開始,因家庭暴力而出走的十二歲女孩由希,遇到同齡的男孩光一,他要去東京找因信教而失蹤的母親,然後找到妹妹。在一片翠綠田野跟山景下,他們兩一同前進並產生了微妙的感情。接著鏡頭慢慢回憶起光一的身世,原本家庭和樂,直到母親癡迷奧姆真理教,把家產全捐獻了出去,電影用高反差的方式拍攝著奧姆真理教,名為「涅槃」的聚會場景對比著小孩們天真嬉戲的生活,這種唯美浪漫但又逼近現實的手法,也是鹽田明彥的一大作者風格。殘酷跟純真,青年嬉戲生活與現實世界的對比。
家庭的失溫跟少女援交,單親家庭加冷血社會,日本價值下的青春生命顯得無處可躲,由希跟光一這兩個角色既是受害者又像是尋一個新天地的開拓者,他們遇到了被政府感化、以前跟媽媽一起聚會的奧姆真理教徒們,但這群重新生活的拾荒人們卻帶給他們難忘的美好時光,電影逐漸透露某種光明的意涵,影片強烈的寫實主義氛圍,講究人文情感又勇於碰觸社會事件,進而做出浪漫但又不天真的闡述,本片其實從頭到尾沒出現過一隻鳥。但人(青年)身在社會的牢籠中的隱喻也早已擴散全片,透過少年的尋親之旅,開展了過去日本事件的反省及對於未來的美好想望。
日本中生代導演鹽田明彥1961年出生於東京鶴舞市,他就讀立教大學,畢業後幫學長黑澤清擔任助導,其後又與另一導演校友青山真治一樣,成為影評人,寫劇本寫了十多餘年。首部執導的《月光囁語》即深獲好評,《害蟲》更將16歲的宮崎葵推上南特影后。直到2002年,他終於拍出他最知名的商業賣座大片,純情電影《黃泉路》。他多變的風格,都環繞在青春殘酷的主軸下,《金絲雀》彷彿是他拍完商業大片後的藝術嘗試,除了可一睹他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更可窺見他對於青春世代的旺盛創作企圖。
Canary tells the story of children who have survived their experiences; a boy once has lived with a religious cult and a girl has been struggling with her abusive environment. The journey of the two will lead to their way of true freedom of their own.
|
|
|
|
.jpg) |
鳥‧詩‧人
Man Follows BirdsAli
Ali Khamraev│Uzbekistan│1975│B&W
│Russian│35mm│87min
|
|
10/15(六)20:00 10/19(三)20:20 10/22(六)15:00
10/24(一)19:5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2010 南特三洲影展
★2011 美國太平洋電影資料館
★2011 波士頓美術館
美國林肯中心的《電影評論(Film Comment)》雜誌影評人Kent Jones曾經在他的文章中提到,Ali Khamraev不只是烏茲別克電影史上的巨人,他的作品光輝璀璨,其中所飽含的無窮盡精力與洞見,可是完全不比高達、奧森威爾斯、馬丁史柯西斯等大師遜色。
Ali Khamraev於1937年5月19日誕生於烏茲別克斯坦首府塔什干,1956年進入莫斯科VGIK電影學校,1964拍攝首部劇情長片、1966年以《白色鸛鳥》奠定名聲,其後歷經蘇聯解體、烏茲別克電影的本土化運動,至今總計完成二十餘部劇情長片、四十餘部紀錄片及電視電影。在1970年代蘇維埃電影時期,他曾經導過多部以中亞為背景,透過鏡頭調度展現當地山光水色的著名作品。以他最富盛名的《第七顆子彈》、《保鑣》為例,形式上看似分別向賽吉歐里昂尼式的西部通心粉及安東尼曼式的傳統好萊塢西部片取經,內在核心卻不約而同選定俄國內戰(1918-1921)的1920年代為背景,將以突厥人為主的穆斯林針對共產黨在中亞的統治所發動的巴斯瑪奇運動(Basmachi Movement)轉化成為「為政治服務」的國家機器電影,再巧妙鋪陳人性掙扎的道德模糊地帶,讓影片的主旋律色彩不至於流於刻板。
Ali Khamraev嘗試過音樂劇、時代劇、甚至帶著自傳色彩的通俗劇等多種類型,其中以中世紀為背景,童趣浪漫中帶著民俗風情的《鳥‧詩‧人》,被公認是他藝術成就最高的傑作。這部描述流浪孤兒奇幻旅程的成長電影,雖然敘事破碎、跳躍且不夠連貫,那些夢樣的插入和乍看之下略嫌突兀的片刻,非但一點兒也未成為影片的缺憾,反而是美不勝收到了令人心痛的地步。烏茲別克的傳統音樂和舞蹈、民族服飾,在片中展現出引人入勝的神秘魅惑感,樹搖、雪落、水流、風吹、沙起、浪淘等自然美景所展現如詩般的影像氛圍,既深受Ali Khamraev好友帕那贊諾夫及塔可夫斯基啟發,同時更保留了Ali Khamraev個人對於中亞特殊地景運用上的一貫敏銳度。此外,對於受壓迫女性的悲憫情懷,以及對於傳統與文明、階級與禮教體制的批判性,Ali Khamraev也透過青春俊美的主人翁所經歷的那場感傷成年禮,做了相當令人動容的刻劃。
《鳥‧詩‧人》絕對是在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偉大作品,Ali Khamraev以他獨特的視角,無限溫柔地哀悼了那脆弱美好的青春。
A young boy gets a brutal sentimental education under the open skies of medieval Uzbekistan. Ali Khamraev's stylistic tour de force is almost unclassifiable - a mystic vision, an eastern western, a pageant of color and movement, a portrait of adolescence painted in broad, expressionistic strokes. MAN FOLLOWS BIRDS moves from one sumptuous moment to the next - rides through ecstatically colored landscapes, a trio of friends waking up covered in apple blossoms, the hero imagining his beautiful and long-dead mother in images that have an abstract power and beauty. A movie that truly deserves the word "visionary.
|
|
|
|
 |
安娜‧瑪達蓮娜‧巴哈編年紀事
The Chronicle of Anna Magdalena Bach / 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Jean-Marie Straub、Daniele Huillet
│Italy /WestGermany│1967│B&W│German
│16mm│93min
|
|
10/16(日)13:30 10/18(二)11:00 10/21(五)18:20
10/23(日)20:10 10/27(四)11:00 10/29(六)14:30
11/02(三)17:2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1968 紐約影展、柏林影展、坎城影展影評人週單元
★1968 德國影評人獎
★2011 倫敦 ”Time Out” 雜誌評選為五十部最佳音樂影片
夫妻檔導演尚─馬利‧史特勞普(Jean-Marie Straub, 1933-)與丹尼勒‧蕙葉(Danièle Huillet, 1936-2006)過去半世紀拍攝的二十餘部電影,是「左翼藝術電影」的典範。作品皆改編自小說、史料、歌劇、戲劇、乃至政論等文本,批判性的視野,近乎偏執狂的美學,讓人又愛又懼。
兩人都生於法國,畢生卻多在德國與義大利拍片。史特勞普與楚浮曾是巴黎電影俱樂部的密友,當過布列松、尚雷諾、希維特的副導,第二部短片《不情不願》(Nicht versöhnt)創意性地改編諾貝爾獎得主波爾的小說,被波爾的出版商要求拷貝全數銷毀,卻被高達譽為「佛列茲朗與穆瑙以降的最佳德國電影」。接下來的《安娜‧瑪達蓮娜‧巴哈編年紀事》是兩人的首部長片,也是他們最富盛名的作品,以既素樸又顛覆的手法,矗立大師級的招牌風格。
這部前衛嚴謹卻又精確的音樂傳記電影,以25段完整的巴哈音樂貫穿,從鋼琴獨奏到協奏曲、清唱劇,不一而足,全片多在這些音樂首演的真實場景拍攝,人物盡著歷史服飾,讓觀眾真實體驗這些音樂的創作時空。導演採取每場一鏡的方式,讓觀眾直視音樂演奏現場,巴哈在其間或獨奏、或指揮。安娜.瑪德蓮娜是巴哈36歲時迎娶的第二任妻子,伴隨了巴哈後半生的25年。全片以安娜日記的獨白作為畫外音,簡潔點出婚後巴哈生命的幾個重要時刻、樂風變化以及巴哈最後的時光。
安娜.瑪德蓮娜的日記純屬虛構,卻緊密貼合巴哈的生命史與創作歷程。這特殊形式的室內劇、傳記電影,打碎敘事段落間的關係,唯一完整的,是音樂。一反慣常音樂傳記電影對於作曲家生活與戀愛的戲劇性渲染,本片的主角是音樂,音樂既非情節的伴奏、也非批評。但這絕非一部音樂演奏紀錄片,我們看不到各種鏡頭變化來捕捉演奏細節,只有畫面對音樂演奏的單一凝視。在影片前半,觀眾極可能陷入巴哈的音樂不可自拔,也極可能對毫無戲劇性的電影語言坐立難安。然而隨著安娜的旁白和生活場景的增加,巴哈的政治處境與現實衝突逐漸明朗,這些美妙細膩、與看似抽象的音樂,相對的實是一個嚴酷的政治環境。旁白還提到安娜幫巴哈生了12個小孩,卻有8個夭折,巴哈仍鎮定地繼續創作、演奏。藝術與人生對比的隱含主題,呼之欲出。
飾演安娜的 Christiane Lang 是一位著名的女高音,導演還找來當代最知名的荷蘭古樂大師-古斯塔夫.雷翁哈特(Gustav Leonhardt)飾演巴哈,讓他把巴哈真實地「演奏」出來。當他的手指在鏡頭中飛快舞動時,巴哈音樂的真實性與神秘感並存其中,而安娜的敘述,更賦予了每首音樂複雜的意涵,帶來與單獨聆聽巴哈截然不同的感受。
The widow of Bach reminisces in this biography. Her life with the great composer was not easy. He seldom spoke to her. When he did, it was only to read letters of complaint. A chronicle of J.S. Bach's life, eschewing drama to focus almost entirely on his music. Narrated by his wife Anna in voiceover, it consists largely of static scenes of Bach conducting and/or playing his brilliant compositions.
"The point of departure for our The Chronicle of Anna Magdalena Bach was the idea of attempting a film in which music was utilized not as an accompaniment, nor as a commentary, but as aesthetic material."
—Jean-Marie Straub |
|
|
|
.jpg) |
危險關係之瓦爾蒙
Valmont
Milos Forman│USA│1989│Color│English
│35mm│137min |
|
10/16(日)21:50 10/18(二)12:50 10/21(五)11:00
10/24(一)17:10 10/26(三)17:10 10/28(五)20:50
11/02(三)12:4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1989 法國凱薩獎提名
處女、貞女、浪女──探討這三種女性類型的戲碼,自古便是中外戲劇及文藝作品樂此不疲的主題。十八世紀法國作家皮耶‧肖代洛.德拉克洛(Pierre Choderlos de Laclos)的代表作《危險關係》(Les Liaisons Dangereuses),曾被改編成舞台劇、電影、電視劇、廣播劇、歌劇與芭蕾舞劇。尤其在大銀幕上,二十世紀便有多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演繹,如一九五九年由《上帝創造女人》導演羅傑.華汀(Roger Vadim)執導的現代版;一九八八年由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所執導,於奧斯卡大放異彩、並讓片中演員(包括當時正紅的葛倫.克蘿絲,逐漸嶄露頭角的約翰.馬可維奇與蜜雪兒.菲佛,以及兩位年輕新秀基努.李維與鄔瑪.舒嫚)星運大開的《危險關係》(Dangerous Liaisons);還有在世紀末當下,提供一群年輕演員拓展戲路空間的《危險性遊戲》(Cruel Intentions)等等。
所謂時也命也運也,在這一連串改編作品中,最可惜的莫過於由捷克籍奧斯卡大導米洛斯.福曼(Miloš Forman)所執導的《危險關係之瓦爾蒙》(Valmont,前譯為《最毒婦人心》)。福曼在獲得影評與票房雙重肯定的《阿瑪迪斯》(Amadeus)後,琢磨了五年才於一九八九年推出本片,片中美術設計、服裝與音樂的運用,無不延續《阿瑪迪斯》一片考究的風格。卡司陣容也不容小覷:飾演主人翁瓦爾蒙的柯林.佛斯,在本片中展現風流多情的樣貌,與他日後以達西先生木訥深情走紅影壇的形象大相逕庭;在安奈特.班寧詮釋下的梅黛侯爵夫人,雖不似葛倫.克蘿絲般令人膽寒,卻有如歌劇《玫瑰騎士》中的元帥夫人,別有一種看破男人本性的無可奈何。整個卡司較佛瑞爾斯版本年輕一輪,俊男美女的表相下,卻讓隱藏的勾心鬥角更讓人不寒而慄。但本片在《危險關係》名利雙收後才問世,早已注定被忽略的命運。
原著小說《危險關係》,主題或許可以定調為「危險信行為」:透過書信魚雁往返,男女之間情慾的傳遞,多了可操弄擺佈的可能性。福曼的版本由法國編劇大師尚─克勞德‧卡里耶爾(《錫鼓》、《附魔者》、《白色緞帶》…)操刀改編,與原著最大的出入,便在於對關鍵書信的處理:雖然片名將焦點放在瓦爾蒙這個角色上,福曼卻略過瓦爾蒙最後公開信件對梅黛夫人進行報復、以及透過信件對杜維夫人表達真心的情節。當年的譯名《最毒婦人心》,在某種程度上也對福曼的「改編」做出評斷。
The third adaptation of Choderlos de Laclos' classic novel Les Liasons Dangereuses, Milos Forman's Valmont was released one year after Stephen Frears' more famous version of the de Laclos original, Dangerous Liaisons. Madame de Volange gets her daughter out of the convent to marry her to Monsieur de Gercourt, who happens to be the Marchioness of Merteuil's lover. In order to get her revenge she calls in the Viscount Valmont, a great seducer to compromise the young girl. But Valmont has also began to seduce Mrs of Tourvel...
|
|
|
|
.jpg) |
裙襬飛揚的日子
Skirt Day / La Journée de la jupe
Jean-Paul Lilienfeld│France│2009│Color
│French│35mm│88min
|
|
10/15(六)16:40 10/18(二)21:20 10/23(日)18:20
10/25(二)14:20 10/29(六)16:20 11/01(二)11:00
11/03(四)14:1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2009 柏林影展
★2009 加拿大Banff班福電視節最佳電視電影獎
★2010 法國凱薩獎、盧米耶獎、蒙地卡羅電視節最佳女演員
索妮亞是一名平時溫文儒雅的法文老師,卻面臨到許多的校園問題,一邊是深愛的男人離開了她,另一邊是學生的言語暴力。在一次戲劇課程中的爭執中,她無意間撿到了不良少年書包裡面的手槍,一支手槍瞬間改變了她的人生,她要用這支手槍來為她壓抑的人生發聲,在她持槍挾持眾多學生時,性愛濫交及種族歧視等不為人知的黑幕,終於要在這個極盡緊張的故事裡面引爆。
本片為尚.保羅李黎恩菲勒自編自導力作,以一個精練的事件一舉揭露當代教育及種族問題。導演多年觀察校園暴力的不公,將這個構想寫成這部電影,有如《告白》加上《我和我的小鬼們》的高度驚悚佳作。
故事女主角身為一名法國移民,也是反抗校園極權而堅持穿著裙子的女老師,但卻始終受到制度的壓迫,當她獲得一把能讓所有人降伏於她的手槍時,憤怒的她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奪回公道。童年生活在貧窮狀態的影后伊莎貝‧艾珍妮,將這個角色的怯弱、不安及憤怒演譯得恰如其分,果然再度獲得凱薩獎影后寶座。
另一方面,電影也以寫實的手法去描繪法國現今的教育環境,甚至見微知著將法國長期以來的種族歧視及性暴力,都濃縮在這部校園驚悚片裡面,場景更幾乎在一間教室裡面完成,以最小的場景完成了最高的驚悚效果。
《裙襬飛揚的日子》以裙子與褲子之間的紛爭為主,現今已經是女權高張的現在,竟然是由女性主管要求女主角上課時必須要穿著褲子,然而卻在一次混亂的局勢裡,電影以高度壓迫的鏡頭視角及劍拔弩張的對白,有如舞台劇一般彷彿要讓觀眾親臨現場,強迫逼視這個可怕的現實,最終結局令人震撼萬分,有如手槍槍響一樣讓人大夢乍醒,原來我們都只是活在自己構想的教育烏托邦的美夢裡頭,卻毫不自知。
French teacher Sonia Bergerac confiscates a gun from one of her students during a violent confrontation. In order to keep things from getting out of hand, she finds herself taking her students hostage. When the police find out what's going on, they ask Sonia if she has any requests so they can end the situation peacefully. She demands that within two hours,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s a national skirt day in all their schools.
|
|
|
|
|
.jpg) |
尋歡作樂
The High Life
趙大勇│Hong Kong│2009│Color│中文│Digibeta│96min
|
|
10/17(一)19:20 10/20(四)11:00 10/22(六)16:50
10/25(二)20:40 10/28(五)18:50 10/31(一)11: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2010香港電影節費比西影評人協會獎、亞洲數碼錄像競賽銀獎
★2010 德國曼海姆-海德堡影展法斯賓達獎
★2011 鹿特丹國際影展
★2011 舊金山國際影展
中年男子漢民是個在街上擺攤的騙子,自稱專門幫人引薦工作而騙取來客的介紹費,女友小芳看似喜歡與他相處,實則也想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多看看,一次偶然機會他遇見了鄉村女孩小雅,並為她找了一份工作,但又在知情的狀態下將小雅推入火坑當妓女。典裘則是喜歡創作粗俗詩歌的警察,時常見識到警界的骯髒面卻視若無睹,平時就喜歡給犯人閱讀自己的詩歌,直到他遇見了因事入獄的歌女,人生而有了改變。
中國紀錄片導演趙大勇長期以來關注中國庶民的生活環境,《尋歡作樂》是他第一部劇情長片,以兩段故事作為交叉,講述男人可悲的生活面,兩名男人都為了生活而不得不低頭,即使是他們都遇上了生命中的真愛,卻也都不知所措。
《尋歡作樂》分成兩個段落,一個是騙徒漢民與女友及鄉村女孩之間的曖昧關係,另一個則是警察典裘與歌女之間的詩歌交流。看似毫無關係的兩人,卻有著眾多的共通點,他們都對現實無能為力,騙徒漢民眼見著心愛的鄉村女孩小雅在隔壁房間遭受凌辱,卻只能低著頭裝作若無其事;警察典裘隔著監獄與歌女交流,卻始終不肯承認自己對歌女有所好感。
看似遊戲人間逍遙自在的兩人,都有著自己生活中的小消遣,漢民平日無事總喜歡在自家頂樓演大戲,典裘則喜愛寫詩歌,這是他們生活裡的「尋歡作樂」,諷刺的是,他們只能透過這樣的玩樂躲避悲苦的生活。詩人沈紹裘出飾獄警,更增真實質感。
趙大勇以批判性極強的觀點,彷若《去年煙花特別多》、《榴槤飄飄》香港名導陳果一般的社會派手法,將這個反應中下階級的故事描繪得入木三分。兩個故事終究有了交界點,那瞬間將這部電影的困惑與憂傷凝聚到最高點。
《尋歡作樂》導演闡述:
擁擠的城市就像迷宮一樣,永遠看不清它到底長啥樣。
這個世界變化快,快的都反應不過來啦!
城中村,周圍的高樓大廈就像高牆。走出高樓圍繞城中村是生活在這裡人的夢想,也有一些把這裡當成堡壘避難的地方。生活如此艱辛如此險惡,人性變的赤裸。
高牆內真正的監獄,壓抑變態的員警用詩歌姦淫著犯人姦淫著社會。
員警與女囚遭遇了,一支小小的口紅成了他們追求真愛的證具與象徵。
城市、城中村、監獄在我看都有著共同的特質——空間。生存在這裡的人們也都有一樣的處境真誠的東西只能是看得見而摸不著,虛假和罪惡卻時刻伴隨左右。
電影讓我再一次的表達了我個人哲學,貪婪的生活總是能讓人陷入無止境的悲苦深淵。
The High Life opens with a raw contrast of poetics and imprisonment that can be glimpsed throughout the film, as a female inmate in a bleak correction facility reads aloud the verses of Officer Dian Qiu to a table of inmates folding cellophane flowers as part of their forced labor. In each of the stories that follow, the search for redeeming beauty and richness in the midst of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desolation motivates the lives of the film's characters.
|
|
|
|
.jpg) |
痛擊
Bashing
小林政廣│Japan│2005│Color│Japanese
│35mm│82min
|
|
10/17(一)21:20 10/19(三)11:00 10/22(六)18:50
10/24(一)15:30 10/26(三)19:50 10/29(六)18:10
11/02(三)11: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2005 坎城影展競賽片
★2005 東京日本新作家主義影展Filmex最佳影片大獎
★2005伊朗德黑蘭Fajr黎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日本社會的組織結構,向來是集體意識凌駕於個人意識之上,挑戰大多數人共識的少數分子,無法見容於日本社會。從農業時代開始便存在的「村八分」制度,對破壞社會秩序、違反成規的個人(並擴及其家人),進行消極無言卻極其嚴厲無情的制裁──所謂「村八分」是指群體生活(比方說村落)中需要互相扶助的十件事,除了會波及眾人的埋葬與滅火等兩分,其他一律不對制裁對象進行協助與交流互動。導演小林政廣二○○五年與坎城影展中獲得廣大迴響的《痛擊》(バッシング),便是描述遭受集體霸凌(即片名"Bashing"所傳達的原意)的一家人,持續被社會邊緣化,終究導致分崩離析的下場。
主角高井有子(由占部房子所飾演)在中東地區擔任義工期間遭到恐怖分子綁架,順利脫困回國後卻未能獲得國內民眾的諒解。在有子眼中充滿善意、與世界接軌的行為,卻被國內同胞視為莽撞、不負責任、我行我素的愚行,不僅無視政府事先預警的提醒,還浪費納稅人的資源與金錢來救她脫困。影片一開始,我們看到有子被工作場合的同事無視,後來甚至被解雇;到便利商店買關東煮,卻被壞心的路人打翻在地上;昔日舊識對她冷嘲熱諷,就連早已另結新歡的前男友,也要刻意約她出來數落一番表示自己的不滿。片中有一個極其隱晦的片段,有子望著一片灰茫茫的大海發呆,下個鏡頭接到她踏著濕漉漉的步伐回家,彷彿就連大海都不肯接納她……
《痛擊》改編自日本人道救援工作者高遠菜穗子的經歷,片中的北海道小鎮在鏡頭下顯得極其陰冷灰暗,彷彿連天地都不容許寬恕與救贖的存在。有子一家人住在城鎮邊緣的海濱,不僅象徵他們被社會孤立的邊緣地位,似乎也預示了生命困境的出路:離開,前往海洋(人生)的彼岸。
《痛擊》在國際間甚獲好評,在國內毫不意外也引起不少非議。兩位活躍於主流影壇的演員大塚寧寧與香川照之,在本片中也讓觀眾看到他們不同以往的演出。
After being freed as a hostage in the Middle East, Yuko's return to Japan is proving to be much more of an ordeal. It seems the whole of Japan is against her after being embarrassed and horrifi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she received. Yuko is “bashed” every day by insults, anonymous phone calls and even physical violence. Fired from her job, her isolation from the world deepens as well as her despair. After losing her only supporter – her father – she begins to think the unthinkable: to return to the place where people's faces aren't cold or filled with anger, to the only place she has ever felt needed. While buying Japanese sweets for the Middle Eastern children she allows herself a secret little smile.
|
|
.jpg) |
流離家族
Desengagement
Amos Gitai│France│2007│Color
│French│35mm│115 min
|
|
10/17(一)11:00 10/21(五)16:10 10/24(一)13:20
10/28(五)11:00 10/30(日)18:50 11/01(二)21:1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2007 威尼斯國際影展
★2007 多倫多國際影展
因為父親的喪禮,讓Ana和她分離多年的弟弟Uli再度相遇。這對姊弟一個長期居住在法國不會說希伯來語,一個長期居住在以色列不會說法語,兩人用英語交談,一起回到南法為父親送喪。這場喪禮,不僅讓姊弟重逢,也讓Ana從父親多年的好友處得知,原來父親一直以來都有和自己20年前離棄的女兒聯絡,於是她決定離開不幸福的婚姻,和弟弟一起返回以色列加薩走廊,尋找失散多年的女兒。
在這有如《烈火焚身》的開場之後,故事開始切入今日現實。姊弟倆開著父親留下的小轎車,一路從法國到以色列,卻遇到以色列政府決定撤離加薩走廊的事件。身為警察的弟弟Uli不得不執行強制撤離居民的命令,而被迫遷移的居民中,也包括Ana的女兒,一個剛團聚的家庭又再度被迫分離。
從第一場擁有法國父親卻不擅長說法語的Uli,和一個拿著荷蘭護照卻不會說荷語女子(Hiam Abbass飾演)在火車上相遇,已隱隱的透露出國籍和語言在這個世界中的錯亂。加薩走廊一直以來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爭執不休的問題,但導演不僅想單純的呈現歷史事件,而是透過一個家庭的相聚分離,更細微且真實地呈現這塊土地因為政治不穩定所造成人們的痛苦。茱麗葉畢諾許飾演尋找女兒的母親,在語言不通的國度中,母親的堅持毅力一路試圖克服人為的界線,更顯出政治的荒謬可笑。
導演Amos Gitai出生以色列,年輕時在美國讀書,因戰爭而中斷學業,在軍旅中他開始拍攝紀錄片。80年代中他搬至巴黎,直至90年代中,他回到祖國以色列,開始拍攝一連串跟以色列有關的劇情長片,以其尖銳的批判性,深受國際矚目。本片集合了茱麗葉畢諾許、珍妮摩露、Hiam Abbass等三大影后,以及聲樂名家芭芭拉‧韓翠克絲親演獻唱,可謂巨星雲集,於威尼斯影展首映,並獲得國際影壇好評。
Ana is reunited with her estranged Israeli stepbrother, Uli, when he travels to France for the death of their father. She decides to return to Israel to search for the daughter she gave up at birth 20 years ago. Crossing frontiers by car, train and boat, Ana and Uli are caught up in the turmoil and emotion of the military-enforced disengagement of Israeli settlers from Gaza in 20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