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pg) |
收集眼淚的男人
The White Meadows
Mohammad Rasoulof│Iran│2009│Color│
Farsi│35mm│93min
●2010 杜拜國際影展亞非評審團特別獎、最佳演員
●2010 聖薩巴斯提安國際影展
●2010 舊金山國際影展
●2010 溫哥華國際影展 |
|
08/20(六)16:40 08/23(二)11:00 08/26(五)17:00
08/28(日)21:30 08/30(二)13:20 09/03(六)12:40
09/07(三)22:30 09/08(四)14:3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名為拉瑪特的男人前往各個村落島嶼四處收集眼淚,這是他的工作,而他負責此項工作也做了非常多年。這些居民們給予拉瑪特他們的眼淚,居民們並不了解拉瑪特需要這些眼淚的用途,直到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引發,大家才意外發現事實的真相,隨即引發拉瑪特的傷心回憶。原來有時候有些事情的表達,比眼淚還更令人心痛。
伊朗國寶級導演穆罕默德拉素羅夫的經典作品《收集眼淚的男人》以如詩如畫一般的場景沉痛地控訴了當代政府的專制。美麗的場景是電影裡面的賣點,光是片中那片幽靜恬美的湖泊,襯著導演緩慢卻優雅的鏡頭,呈現出如夢似幻的感動。一切堅持電影是美學的導演拉素羅夫透過鏡頭的轉移推進,帶領觀眾進入了這個封閉卻又恬靜的群島環境。
對照著男主角Hassan Pourshirazi沉穩悲傷的演技,整部電影幾乎可說是他的一人表演。從電影片頭緩緩登場,攜帶著許多小瓶子的他四處向人收集眼淚,不用太多的語言便能從眼神裡面察覺出許多祕密心事,他的職業確實令人摸不著頭緒,但導演又刻意藉由劇情突顯出男主角有著希臘悲劇一般宿命英雄亦或是冒險家的感覺,使他的角色深度特別迷人。
今年甫以《再見》獲得坎城影展獎項肯定的本片導演穆罕默德拉素羅夫,曾因他是民主政治運動的支持者,再加上電影語言多次挑戰禁忌的伊朗政權,因而被判定入獄六年。擅長超現實手法來改編現實故事的他,可從他的作品《奔向黎明》窺知一二。雖然是激情地支持伊朗人民的自由推手,他在2009年的經典舊作《收集眼淚的男人》手法卻毫不溢美虛張,平實敘述著在封閉環境下,伊朗人民所遭受的困苦,其藝術手法令全球影評一致高度讚揚,被認為是伊朗導演繼阿巴斯之後,備受全球矚目的導演之一。
In this dreamlike yet earthbound film, Rahmat the boatman navigates the increasingly brackish waters of a coastal land, collecting the heartaches and tears of its inhabitants. But he remains powerless against their misguided attempts to appease the gods and make the land green again, whether by offering a bride to the sea or forcibly “treating” the eyes of a painter who sees in different colors. Drawing firsthand on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Iranian artists of today, writer-director Mohammad Rasoulof's deeply atmospheric and poetical film is a gorgeous allegory of intolerance, brutality and mystified routine that resonates far beyond any one state's borders. |
|
|
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 |
|
 |
死期預告
Beautiful City
Asghar Farhadi│Iran│2005│Color│
Farsi│35mm│85min
●2004 華沙影展最佳劇情片獎
●2004 印度影展最佳劇情片、最佳男演員獎
●2004 聖保羅影展
●2005 鹿特丹影展
●2005 香港亞洲電影節 |
|
08/21(日)16:30 08/24(三)21:40 08/26(五)18:50
08/29(一)16:30 08/31(三)14:10 09/01(四)22:00
09/04(日)12:40 09/06(二)16: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少年Akbar在十六歲時因失手殺死了女朋友而入獄。在少年看守所待了二年後,某天他聽到大廳有群眾在鼓躁,好奇心趨使他上前一探究竟。原來是他的好友Ala幫他辦生日驚喜派對。一群看守所的青年們大聲地唱著Akbar的生日快樂歌。Akbar的表情從驚喜高興,慢慢變成了沮喪絕望。因為十八歲的到來代表著他將正式符合執行死刑的法定年齡……。
為了替好友爭取免除死刑的機會,Akbar的好友Ala出獄之後,決定去找Akbar的姊姊,問出當初死者父親的住所,想索求他的同意,免除Akbar的死刑。悲慟欲絕的父親當然不肯。但是在Ala持之以恆的求情,以及家人的勸服之下,原本想要復仇的父親開始考慮原諒Akbar。他們有另外一名罹患小兒麻痺的女兒,家中需要一筆錢來幫小女兒開刀。於是受害人的母親居中協調,要Ala籌措一筆醫療資金,來當做爭取父親同意免除死刑的交換條件。而在東奔西走的求情過程中,Ala竟然愛上了Akbar的姊姊。這錯綜複雜的關係擺在死期將近的案件裡頭呈現某種錯置的荒謬感,讓每個人都在生命的重要關頭中做出利己/不利己的決定……。
《死期預告》是一個關於「原諒」與「復仇」的故事。當機會來的時候,我們都擁有恨一個人,甚至是「報復」的權利。但在現實生活裡頭,報復只會滿足一時仇快的快感,對自己的人生卻未必是最好的決定。受害人的父親理當可以選擇讓政府殺了謀殺女兒的犯人,但是這樣並沒有辦法解決他的另外一位女兒籌不到醫藥費的現實問題。當「復仇」與否成為交換另外一個人生活的籌碼時,你選擇尊嚴,還是生命?
《死期預告》以寫實的鏡頭說出一則發生在伊朗鄉間人性掙扎的故事。片中不斷地出現《可蘭經》經文,闡述《可蘭經》所傳遞的並非復仇,而是「慈悲與憐憫」。似乎企圖在東方主義電影充斥全球、將回教徒描寫成冷血殘酷的自殺炸彈客的抹黑氛圍下,替回教世界的和平義理扳回一城。導演阿斯哈法哈蒂深闇人性,用故事慢慢地將每個角色引導到肩負著情勢比人強的二難處境。到底是要選擇美好人生,還是隱忍自尊與他人和平共處,「選擇」是本片最大的命題。
Akbar has been held in a rehabilitation centre for committing murder at the age of sixteen when he was sentenced to death. Legally speaking, he had to reach the age of eighteen so that the sentence could be carried out. Now, the day after his 18th birthday Akbar is transferred to prison to await the day of his execution. Akbar's sister and his friend,Ala are his only hope to convince his plaintiff to stop the execution…
|
|
|
|
.jpg) |
煙花星期三
Fireworks Wednesday
Asghar Farhadi│Iran│2006│Color│
Farsi│35mm│104min
●2006 盧卡諾影展青年評審團獎
●2006 芝加哥影展最佳劇情片金雨果獎
●2006 南特三洲影展最佳劇本評審團特別獎
●2006 伊朗 Fajr 影展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剪輯獎
|
|
08/20(六)11:00 08/25(四)14:30 08/27(六)16:40
08/30(二)15:10 09/02(五)18:10 09/04(日)14:20
09/07(三)11: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阿斯哈法哈蒂無疑是近年來最擅於說故事、也最專注於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伊朗創作者,在這部獲得芝加哥影展金雨果獎的作品中,描述祆教在新年將至,傳統要放煙火慶祝的那個星期三,一個即將結婚的女孩,到新派任的雇主家去幫傭,那個家庭的女主人深受憂鬱之苦,並確信自己的老公與離婚的美髮師鄰居有染,女孩竟意外地捲入這複雜的糾葛當中,被迫提早看到了平凡生活中,女性哀傷無奈的處境。
阿斯哈法哈蒂用樸直無華的鏡頭,跟著一個一個接力出場的人物,開展出一個又一個新的轉折來,角色和角色間的對應關係,還有他們的情緒反應,都牽動著電影中每個時刻的戲劇張力,讓故事充滿了緊繃且引人入勝的懸疑感,許多時候甚至還散發出些許劇場的氣味。
法哈蒂聰明地透過了三個女性角色:即將結婚但煩惱沒錢的天真少女、疑心著丈夫出軌的憂鬱少婦,還有離婚後獨立生活遭人側目的美髮師,以大量細節的層層疊疊,來刻劃出不一樣階段、不一樣身份,在伊朗社會中,每個女性所可能得面對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還有家庭在這個變動社會中的不同面貌。
這是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的第三部劇情長片,也是他獲得國際注目的第一部代表作,在這部作品裡,他開始將焦點專注在女性與家庭的主題,並特別著重於心理層面的描繪,他選擇使用出色的職業演員,細緻而且立體地刻畫角色,那種進退兩難的內在掙扎,而法哈蒂也精準地以鏡頭微妙地帶出了每場戲的氣氛,一場又妒又疑的妻子溜到了丈夫公司附近窺伺結果被揍的段落,或是離婚的美髮師隻身走在街頭被人用爆竹惡作劇驚嚇的戲,還有最後少女在深夜裡終於回到了未婚夫身旁的過程,那危疑不安又緊繃壓抑的氛圍,更是逼現出女性在(不見得是伊斯蘭)社會中生存,一股無奈的慨歎。
飾演幫傭少女的女演員,之後又在阿斯哈法哈蒂的作品《海灘的那一天》中演出謎樣的失蹤女教師,而本片故事中的部份元素,也出現在法哈蒂在柏林影展大獲全勝的新作《A Separation》中,可視為其創作的前身。
Three days prior to the Iranian New Year Rouhi, a maid, is hired to clean the home of Morteza, Mojdeh and their child. Mojdeh suspects her husband is cheating on her. The young maid observes the relationships and realities of this family during Fireworks Wednesday. This is the story of one day in the life of an Iranian family.
|
|
泰米妮米蘭妮Tahmineh Milani |
|
 |
兩個女人的故事
Two Women
Tahmineh Milani│Iran│2000│Color│
Farsi│35mm│96min
●德黑蘭黎明影展最佳劇本
●陶米納影展影展最佳女主角
●溫哥華、漢堡影展
|
|
08/20(六)20:20 08/23(二)14:40 08/26(五)13:20
08/29(一)18:10 09/03(六)14:30 09/05(一)18:30
09/08(四)11: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已婚、事業有成的建築師Roya在工地監工時,忽然接到失聯許久的大學時期手帕交Fereshteh(角色原型來自本片編導泰米妮米蘭妮的高中同學)致電求助,在前往相會的過程中,酸甜苦辣的前塵往事漸次浮上心頭。出身保守鄉下的Fereshteh與都市女孩Roya在性格興趣、家庭背景上南轅北轍,卻因為Roya「付費」請求成績優異的Fereshteh當她家教而變成無話不談的好友,彼此分享無法對外人訴說的委屈與夢想。柔順美麗的Fereshteh有一個過份偏執的追求者,他的瘋狂行徑導致了一連串的意外,不僅自己身陷囹圄,Fereshteh也被迫從德黑蘭大學建築系休學,嫁給幫助自己遠離牢獄之災的恩人。正當伊朗經歷了伊斯蘭革命,建立共和政府,Fereshteh的人生也同樣劇烈起伏著。衣食無憂的婚後生活並無法確保Fereshteh在精神上的滿足,她想完成未竟的學業,她想在妻子、母親的本分之餘發展個人的事業,但是丈夫歇斯底里的佔有慾,以及伊斯蘭文化對於女性的種種箝制,卻令她日益困惑、甚至感到窒息,直到再一次的意外發生……。
相較於賈法潘納希的《生命的圓圈》以風格化形式美學勾勒伊斯蘭文化的困境,泰米妮米蘭妮不畏通俗劇稍一不慎即可能流於煽情、狗血批評的風險,在世紀轉換之交,以最淺顯易懂的電影語言,讓兩個女人截然不同的際遇對應她們周遭各式各樣的男性形象,這部帶著濃厚自傳色彩的鄉愁回顧影片也因此在感人之餘還帶有高度寓言性,頗有為上個世代的伊朗女性寫史總結的企圖心。Fereshteh雖未遭受實質上的監禁,卻在婚後進入另一種形式的囚籠,瘋狂追求者與控制狂丈夫最終的彼此相互毀滅,在泰米妮米蘭妮巧妙寄寓下,超越了性別和階級,成為對於伊斯蘭文化最傳神、一針見血的象徵性控訴。本片最後以Fereshteh轉身的臉部特寫定格作結,她將何去何從?在她臉上,我們只看到游移、畏懼、茫然、與不知所措。和片中兩個女人同樣在大學主修建築的泰米妮米蘭妮,顯然藉由這個看似開放卻傾向悲觀的收場,悄悄暗示了她個人眼中二十世紀伊朗女性的感傷宿命,不僅在伊朗上映時引發當地觀眾熱烈迴響,更深獲芝加哥太陽報資深影評人Roger Ebert肯定,2002年曾入選他每年四月所策劃的「遺珠影展」(Ebertfest)。
Best friends from college lead very different lives after one is abruptly forced to leave school. While Roya (Marila Zaraii), the less talented student, is able to become a successful engineer, Fereshteh (Niki Karimi), the more talented of the two, is unable to leave behind her conservative family and avoid the traditional life they expect her to live. Fereshteh's aspirations are further hampered by a deranged stalker who will not cease in harassing her.
|
|
|
|
 |
超級巨星的秘密
Super Star
Tahmineh Milani│Iran│2009│Color│
Farsi│35mm│103min
● 德黑蘭黎明影展最佳男主角 |
|
08/21(日)20:10 08/26(五)20:30 08/29(一)12:50
09/01(四)12:40 09/04(日)16:20 09/06(二)17:40
09/09(五)11: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三十多歲、壞脾氣、傲慢、聲名狼藉的超級巨星Kourosh(以《分居風暴》榮獲柏林影帝的俊帥男星Shahab Hosseini層次分明的深刻詮釋)莫名其妙收留了一個活潑外向的十六歲少女,本以為對方只是熱情過頭的粉絲,隨後卻發現她可能是失聯多年的初戀情人的骨肉。Raha的開朗、單純漸漸化解Kourosh的憤世嫉俗與暴戾性格,同住屋簷下的兩人也產生父女般的情感,只不過Kourosh過去積欠的風流債和賭債就像不定時炸彈,在最無法預知的時刻引爆……。
伊朗電影圈的女性導演比例算高,膽敢以創作挑釁伊斯蘭律法的也不是沒有,但是少有像泰米妮米蘭妮的作品部部話題性十足,還充滿商業號召力。泰米妮米蘭妮認為伊朗此刻最需迫切解決的其中一個社會問題,就是無論男性抑或女性都無法真誠地表達自我,以致私領域與公領域的生活形成一種分裂狀態。更可悲的是,女性即使在身處私領域空間,往往仍需帶著面具應付他人,無法坦然呈現她內在最真實一面。所以,泰米妮米蘭妮其實是透過拍片進行小小的「革命」,宣揚一種正向、積極的自我修正理念。她的電影多半取材社會真實事件,由於走大眾通俗路線,乍看似乎流於「伊斯蘭版本的玫瑰瞳鈴眼」,但可貴的是,她處理毒品、性交易、家庭暴力、性侵害等嚴肅社會議題時,那種直接、尖銳、不留情面,卻又不刻意渲染誇大的誠懇態度,再配上極度煽惑情緒的背景音樂,也難怪總能獲得市場的廣大支持與觀眾的強烈共鳴。
值得注意的是,這回《超級巨星的秘密》不再以女性為敘事主體,轉而挖掘中年男性面對苦痛的調適與掙扎,雖在觸及伊朗娛樂產業黑暗面時依舊毫不妥協,但影片的關注重心已不在此,也未針對成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間介乎愛情、親情和友情的模稜發展逕作文章,反倒以前所未見的童話般口吻(但不失角色的複雜度),講述了一個關於被愛與愛人的自我救贖故事。事實上,本片故事概念取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的短篇小說《第二個願望》(Augustus),超級巨星與謎樣少女之間情誼則是從聖修伯里的小王子與沙漠中的玫瑰得到靈感。不過泰米妮米蘭妮反璞歸真的電影語言,令人忍不住將之與費里尼的《大路》(順帶包括朱塞貝托納多雷向費里尼致敬的《新天堂星探》)聯想在一塊。看看那個揪心到了極點卻非全然絕望的動人尾聲,以及收場時再次回歸開場狀態情境卻已物事人非的圓圈性結構,你說泰米妮米蘭妮受到了費里尼多少啟發呢?
Kourosh is a famous actor, who has drowned in the materialistic world and is getting more obsessed day by day. Kourosh reaches a point in which changing girlfriends, partying, using alcohol and drugs….. no longer make him happy. He has turned into a selfish and arrogant creature and is looking for a way to save him from this whirlpool. One day a 15 years old girl, named Raha, attracts Kourosh's attention at the filming location. Raha has something new to offer him. Raha opens Kourosh's eyes about his life and reveals new realities to him, which change Kourosh's viewpoint towards life.
|
|
|
|
.jpg) |
報應
Payback
Tahmineh Milani │Iran│2006│
Color│Farsi│35mm│103min
● 2010 亞太影展
● 2010 愛沙尼亞塔林黑夜影展
● 2010上海電影節正式競賽入圍
|
|
08/22(一)19:20 08/27(六)11:00 08/30(二)20:40
08/31(三)19:10 09/02(五)11:00 09/06(二)12:20
09/08(四)21:4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四個因為不同理由入獄的伊斯蘭女子,在出獄後組成專向男人報復的團隊。作風彪悍的Ziba是四人幫首領,她曾背著在獄中等待死刑的丈夫與情夫生了個女兒,一度走投無路計畫攜女自焚,出獄後不願意再與情夫有任何瓜葛,遺憾的是她永遠無法和送養的女兒重逢。Ziba的好姐妹Leila懷了阿富汗人的骨肉,在獄中產下女兒卻被家人急忙送走,悲痛欲絕的她從此寄情毒品;Sara曾遭受繼父侵犯,卻為了母親的幸福而長期忍氣吞聲;Maryam自小與妹妹相依為命,無奈奉子成婚的妹妹遇人不淑,急需她經濟上的援助。復仇四人幫擅長喬裝打扮後使出美人計勾搭開名車的富裕老者,再伺機持槍擄人勒索,她們的劫財對象包括道貌岸然的上流士紳、虛有其表的中產階級、舌燦蓮花的詩人、誨人不倦的知識份子、三心兩意的準新郎等(泰米妮米蘭妮的製片、美術指導兼知名建築師老公Mohammad Nikbin客串全片唯一未遭報復的正派駕駛一角),雖然計劃進行得還算順利,但警察已經悄悄盯上她們……。
一部電影的力量究竟可以有多強大?在伊朗拍片,劇本必須送審通過,上映前的電檢也絕不馬虎,然而泰米妮米蘭妮的2001年作品《面紗之後》(The Hidden Half)卻在戲院正式公映一個月後,遭伊朗宗教法庭以最高可能判處死刑的教唆叛亂等四項罪行起訴,泰米妮米蘭妮因而入獄,由於國際名導科波拉、馬丁史柯西斯等集體連署聲援,而在七日後獲得保釋。也因為這段經歷,令她得以「深入」第一線觀察女囚心境,完成以真實為本、激烈控訴伊朗兩性不平等境況的《報應》劇本。
綜觀泰米妮米蘭妮的創作,肉身與精神╱禁錮與自由的交相辯證,乃是她一貫的關注。她聲稱一個輕視女性、認定她們只是性慾發洩客體的病態社會,注定要為如此錯亂扭曲的價值觀付出代價。《報應》的故事架構以及片中層出不窮的監禁意象,讓人不由想起賈法潘納希的《生命的圓圈》,不過相較賈法潘納希對於事件、人物一貫的冰冷、保持距離,採取重口味通俗劇敘事手法的泰米妮米蘭妮除了為本片設計多場伊朗電影中難得一見的飛車追逐動作戲藉以營造娛樂效果,更透過絕處逢生的堅定姊妹情誼向女性復仇經典《末路狂花》、《辣姊妹》致敬。至於極具巧思的首尾呼應安排,在巧妙透露劇中人物戲劇性歸向之餘,原來還洋溢著泰米妮米蘭妮作品中少見的希望光芒。
4 female criminals meet one another in prison and they form a team. These women, who come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towards life,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all of them have had bad experiences with men. The movie is about these 4 women and a society, which has disregarded them.
|
|
|
洛珊班妮蒂瑪Rakhshan Bani-Etemad |
|
.jpg) |
我們的時代
Our Times
Rakhshan Bani-Etemad│Iran│2002│Color│
Farsi│35mm│75min
● 2002 盧卡諾影展 NETPAC 獎
● 2002 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
|
|
08/23(二)18:30 08/26(五)11:00 08/28(日)15:50
08/30(二)11:00 09/01(四)14:40 09/05(一)16:10
09/07(三)13: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2001年,伊朗進行全民大選,伊朗人口有70%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導演洛珊班妮蒂瑪也把鏡頭朝向婦女跟青少年(包括她自己的女兒)。在超過700位登記參選人中,有48位女性參選人因被政府拒絕而無法取得總統候選人資格,影片拍攝了數位女性參選人,詢問她們對於為何要參選,以及如何改善這國家的看法與政見。影片揭露了這個國家對於總統選舉的興奮及期待改革,由民眾對選戰的熱情與狂喜開始,然後再慢慢的由訪談女性候選人為主題。
導演將鏡頭擺向了其中一位參選者Arezoo Bayat ─ 一位離過兩次婚,扶養九歲女兒跟盲眼母親的25歲女子。她前夫是吸毒者,她向鏡頭解釋為什麼她覺得自己可以參選:“我覺得我明白伊朗人們,因為我面臨同樣的貧困、吸毒和失業。我們需要提出一個聲音來打抱不平。
但當她的室友決定結婚,她被迫尋找新的地方居住,她微薄的工資無法負擔生活開銷,導演便記錄著Arezoo她疲憊的德黑蘭奔波旅程,包括抗爭,失業以及克服文化偏見,還有搬家。但她心懷理想主義的決心跟堅強毅力,在整個伊朗男性為主文化背景當中仍令人相當動容。
《我們的時代》其實是一部關於個人主義與人權理念的紀錄片,但這部誠實的影片也揭示了目前伊朗國內政局的緊張局勢,由於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的缺乏平衡,人民思變卻無力的結局,以弱勢女性角度出發點,讓影片提供了希望的同時又帶進了些許的絕望。這樣的伊朗面貌,也讓這部講述選舉跟時代的紀錄片,充滿無奈的指控又不失溫情。
Rakhshan Bani-Etemad decides to capture images of people involved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of 2001 in Iran. She follows some young cinema actors and artists, including her young daughter, who with lots of hopes and desires for future have started a campaign for Khatami. Meeting some of 48 female presidency nominees whose candidacies have been refused by the government, director is deeply attracted by the character of a 25-year-old widow named Arezoo Bayat, who, despite carrying the heavy burden on her shoulders, wishes to fight not only for a better life for herself, her 9-year-old daughter and blind mother but also for all of Iranian. Afterwards, Rakhshan forgets the main atmosphere of that time and joins Arezoo who has to leave her small home finding another shelter in Tehran, and it’s where we find ourselves beside Arezoo and her problems.
|
|
|
|
 |
女人半邊天
We Are Half of Iran’s Population
Rakhshan Bani-Etemad│Iran│2009│Color│
Farsi│Video│47min
● 2010 香港獨立電影節
● 2010 孟買影展
● 2010 德國 Women Terre Des Femmes女性影展
● 2011 瑞典 Malmo女性影展 |
|
08/23(二)18:30 08/26(五)11:00 08/28(日)15:50
08/30(二)11:00 09/01(四)14:40 09/05(一)16:10
09/07(三)13: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本片可視為 《我們的時代》的延伸,女導演在2009年伊朗總統大選前,以女權運動者的身份,站出替女性發聲,爭取人權。他們用影片向總統候選人提出關於婦女在伊朗的人權問題,其中的三位候選人看完後討論他們的意見,影片不時交叉候選人觀看大屏幕的畫面,而這部沒有通過審查的電影,也同樣成為創作者必須偷偷複製並夾帶出國的電影。
在這段給候選人看影片中,我們看見了伊朗的許多歧視跟不平現象:關於伊朗的女性處境-只因為性別而無法就讀醫學院,法學院等,禁止從事體育運動,婚後的家暴,甚至是連法庭審判都毫無公平待遇......從來沒有女性能在伊朗政壇立足,而這些受壓迫的伊朗婦女,紛紛為了維護她們基本民權而發表不平之聲,這些隱於面紗之後的控訴、以及女性面對鏡頭的自我處境闡釋與避諱,也這樣羅列在攝影機面前。
在伊朗的社群網路上,關於女性的一切都會被伊朗當局和諧,當一切只能被和諧跟封鎖的情況下,弱勢要如何去表達跟傳遞自身公民權的狀況呢?這部紀錄片並無訴諸過多的激情與訴求,僅僅是冷靜地陳述出,當代伊朗女性受到社會的不公平待遇,而隱含的那種傷痛跟悲哀,對映女性在銀幕上懇求著銀幕下的候選人們,但卻更一步深化了這種對談,以及某種無能為力的控訴。
『誰看到這些影片,誰聽到這些話語?』導演希望藉由這部影片能更了解伊朗的真正處境,影片留了最後十分鐘,讓總統候選人們評論跟講述如何改變這樣的處境,然而大選後的結局,卻讓人看到現實伊朗的當代面貌。
The Women Rights Activists of Iran, consisting of a vast spectrum with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from religious to secular and ordinary women, pose their questions to the 10th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of Iran and three of them discuss their opinions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However Ahmadinejad is not willing to take part in the film or to respond. By the time the film is ready three of the individuals who have taken part in the film land in prison during the post election massive detentions. This film assists underst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ran.
|
|
.jpg) |
執子之手
20 Fingers
UK│2004│Color│Farsi│35mm│73min
● 2004 威尼斯影展數位電影單元最佳劇情片
● 2004 巴哈馬影展精神自由評審團大獎
● 2005 巴塞隆納數位影展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
● 2005 鹿特丹影展 |
|
08/22(一)14:10 08/25(四)19:40 08/27(六)20:20
08/30(二)17:10 09/02(五)20:10 09/04(日)18:20
09/08(四)13: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執子之手》是部非常有趣的電影,相當於伊朗版的《同床異夢》。以七段夫妻之間的對話而組成的電影。導演瑪妮亞艾卡芭莉以紀錄片式手法,與Bijan Daneshmand共同演出七對夫妻的七段對話。對話發生的地點各異奇趣,全都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背景流動而又大量日常生活的對白讓人猶如觀看真實人生。
在重重政經文化的限制下,寫實成為最足以代表伊朗電影反映現實的手法。《執子之手》的第一段對話發生在車上,我們只看到瑪妮亞艾卡芭莉和Bijan Daneshmand兩人的背影,聊著彼此過往的情事與齟齬的童年。觀眾便像坐在後座的乘客般,聆聽與偷窺著這對夫妻。第二段的場景則出現在纜車上,腳踏不實地的夫妻在半空中的密閉空間裡頭,暢所欲言地指責另一半對自己的心靈外遇與不忠。觀眾的心也彷彿懸在半空中般,隨著一觸即發的爭吵而起伏。對白沒有戲劇化的處理,也不像一般電影呈現三幕劇的起承轉合。但那寫實的風景深刻地進入觀眾的腦海。讓人不斷地從對話裡頭反芻挖掘自己類似的生命經驗,進而對眼前的夫妻產生共鳴。
《執子之手》絕大部份都一鏡到底。觀影的過程中我們幾乎不曾觀察到攝影機的存在,反而以一種很自然的方式進入每對夫妻的生活。直到影片逐漸淡出飛黑,我們才意識到這場衝突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影片中第三個片段尤其令人拍案叫絕。妻子坐著的位置從丈夫的摩托車到下車自己走路,到坐上計程車,再下計程車坐丈夫的車回家。所有爭吵過程一鏡到底,完美沒有素人攝影的搖晃與粗糙。神乎奇技的攝影技巧讓《執子之手》的藝術境界更上一層樓。
《執子之手》看似寫實,其實計算甚多。那自然卻又非無病呻吟的對話,全部仰賴二位演員的臨場應變與人生經驗。導演瑪妮亞艾卡芭莉師法阿巴斯的紀錄片影像美學,用數位攝影機拍攝夫妻在不同情境下的人生百態。以極為自然的攝影機運動完美捕捉寫實生活的況味與氛圍。讓觀眾猶如身歷其境,並將自己的情緒與個性投射在每個角色當中。雖然講述的是在伊斯蘭社會的大氛圍的故事,但對於宗教、語言、情感與生命的討論,卻擁有普世價值的共鳴,讓觀眾與銀幕中的角色,做最真實與自然的互動。
A film in several episodes with Bijan Daneshmand and Mania Akbari, exposing some of the issues of men and women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 tradition and family life in Iran. Each episode is devoted to various life situations and displays a different form of male/female interaction. The placing of the actors in a moving vehicle or against a moving backdrop signifies the movement of life despite all the obstacles in its way.
The film deals with the roots of dependencies, limitations, power struggles and conflicts that are the familiar stuff of the life of couples in the Middle Ea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