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pg) |
創作︱黃金國
Eldorado / Preljocaj
Olivier Assayas︱France︱2008︱Color︱French︱Video︱87min
|
|
◎台北 8/9(一)11:00 8/10(二)21:10 8/12(四)14:00
8/15(日)19:40 8/17(二)17:1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父母是南斯拉夫籍的法國編舞家普雷祖卡(Angelin Preljocaj),風格橫跨新古典芭蕾與現代舞,是當今世界舞壇重要的中生代編舞之一。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於過世前不久將自己的作品《Sonntags Abschied》(光線的星期日)託付給普雷祖卡。他是電子音樂的先驅,影響力遍及古典、流行音樂與多媒體表演…等領域,冰島流行音樂才女碧玉(Bjork)就自承受到他的影響很深。普雷祖卡經常與各個領域的藝術家一起發展作品,追求跨領域藝術的混雜與衍生,希望透過這個方式將舞蹈帶出單純只是「身體藝術」的困境。今年三月,他與時尚設計師高堤耶合作的《白雪公主》,也在台灣引起廣泛地驚豔。
這一次,他要將史托克豪森的音樂改編成舞作《黃金國》。服裝與道具設計是由越南裔名攝影家Nicole Tran Ba Vang擔綱,她向來遊走於流行時尚與嚴肅藝術之間,以性感誘人與挑釁不悅兼具的矛盾語彙引起廣泛的討論。這部影片是由以拍攝《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錯的多美麗》等片的法國導演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所拍攝。在《創作︱黃金國》中,阿薩亞斯帶領我們側身作曲家、編舞者與服裝設計家的想像世界,巧妙地讓我們看見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更讓我們見識到藝術家們彼此之間抽象意念無礙地溝通與傳遞。
Eldorado / Preljocaj was born of a challenge put to celebrated film director, screenwriter, and Cahiers du cinema critic Olivier Assayas (Paris, je t'aime, Demonlover) by the renowned choreographer Angelin Preljocaj to witness the creation of a new ambitious work, Eldorado, a dance choreographed to, Sonntags Abschied, a composition for five synthesizers by the late Karlheinz Stockhausen. Lifting the veil on the secrets of a dance piece's gestation, the filmmaker's eye sought out the moments of joy and anxiety of the dancers and choreographer. Assayas's film illuminates the resonances between music and movement to record the jolts and confrontations—but also the creative exchanges and the extension—of sound in gesture.
◎相關網站:http://www.preljocaj.org
http://www.stockhausen.org
|
|
|
 |
畢卡索之謎
The Mystery of Piccaso (Le Mystère Picasso)
Henri-Georges Clouzot︱France︱1956︱B&W/Color︱French︱35 mm︱78min
|
|
◎台北8/8(日)18:10 8/10(二)17:50 8/13(五)11:00
8/17(二)15:30 8/21(六)15:40 8/25(三)11: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這是一部引發思考繪畫與電影間關係,有史以來最愉快、幽默而發人深省的藝術家電影。
畢卡索曾說過:「就我個人而言,一幅畫乃是破壞的結果。」如同視覺藝術家瞭解作品中正向與負向的空間,以驚悚類型影片在影史占有一席重要之地的法國電影導演Henri-Georges Clouzot也深闇其理,透過《畢卡索之謎》這部影片,帶領觀眾見證了藝術過程中創作與毀滅的關係。1955年的盛夏,Clouzot 帶領攝製小組造訪友人畢卡索位於法國南部尼斯的工作室,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地拍攝這位天才藝術家創作手法的各個面向,試圖解開其創作之謎。影片採用黑白膠卷拍攝,導演突破傳統記錄手法,將攝影機放置在畢卡索前方半透明的畫板之後,清晰地捕捉住畫家筆觸與快速作畫時流下的墨水…等創作痕跡的驚人的反向影像。於是Clouzot的電影銀幕與格框成為畢卡索的畫布,當這些作品中的美感如此自然地迸發。活潑的線條在畫布遊走、飛舞與變形,旋即又被一層層新增的影像、新的想法覆蓋其下,我們彷彿置身畫家巨大的創作才華與能量之中,因震撼與感動而顫抖不已。建築家安藤忠雄曾形容畢卡索是頭充滿野性的猩猩,這當然不是嘲弄,而是由衷地讚譽與折服於畢卡索如公牛般不屈不饒的爆發力與毅力。在這部精彩萬分的藝術家貼身實錄中,我們清楚地見證畢卡索恣意揮灑的天分,感受他豐沛的能量。
Clouzot 談到他的拍攝概念,認為傳統繪畫紀錄影片都有同樣構成上的瑕疵,侷限在分析作品的空間與細節,忽略了圖像作品中最重要的特質乃是平衡。將作品分解如拼圖來分析與屠夫的行徑無異,是畢卡索與他強烈反對的,這也是本部紀錄片的特殊之處,它保留了對作品時序性的分析,對創作者思緒做出描繪。他也棄絕攝影機位移與剪接等技法,以膠卷捲動的時間做最真實的紀錄。
這是關於畢卡索唯一一部最珍貴的紀錄片,高齡75歲的他赤裸上身,無視天氣與拍攝聚光燈的炎熱,揮灑自如地創作出二十幅作品,從愉悅帶有童稚幻想趣味的黑白素描,到寬畫框的繽紛油畫,其中一幅是五分鐘完成的素描。這些作品事後全部銷毀,因此本片是僅存的紀錄,可列入最偉大的紀錄片之一。1984年法國政府正式宣佈,將這部影片納入國家寶藏之列。
This entirely new kind of art documentary captures the moment and the mystery of creativity; for the film, the master created 20 artworks, ranging from playful black-and-white sketches to widescreen color paintings. Using inks that bled through the paper, Picasso rapidly created fanciful drawings that Clouzot was able to film from the reverse side, capturing their creation in real time. Almost all of these paintings were destroyed when the film was completed. Unavailable for more than a decade, "The Mystery of Picasso" is exhilarating, mesmerizing, and unforgettable; it is simply one of the greatest documentaries on art ever made. The French government agrees; in 1984 it declared the film a national treasure.
|
|
|
.jpg) |
Radio on
Christopher Petit︱UK / West Germany︱1980︱B&W︱English/German︱35mm︱104 min
|
|
◎台北 8/7(六)22:10 8/11(三)18:20 8/14(六)17:10
8/17(二)21:00 8/20(五)15:00 8/23(一)18:00
8/26(四)15:1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英國導演Christopher Petit這部驚人的首作,是與溫德斯所共同製作,並由溫德斯長期的搭檔Martin Schäfer擔任攝影(他也是碧娜鮑許拍《皇后的怨言》與Pedro Costa拍《O Sangue》時的攝影)。是一部關於倫敦青年DJ Robert一路搭車旅行到Bristol,調查兄弟離奇死因的過程,有著粗糙而迷人黑白影像風格的反公路電影。它以獨特、神秘而陰鬱的風格呈現70年代晚期潛伏的英倫青年覺醒的浪潮,是難得一見的英倫後龐克地下藝術電影經典。
「我們是Fritz Lang 與 Werner von Braun的孩子」(前者是德裔電影巨匠,後者是德裔太空科學家與導彈之父),背景音樂是大衛鮑伊唱著《Heroes/Helden》,這部片帶有著鮮明的德國文化色彩,當我們看到沉默寡言的反英雄主角 Robert 朝與德國相反方向的Bristol走去,真覺出乎意料之外。溫德斯到了美國才拍出他最著名的公路電影《巴黎德州》,Chris Petit則以本片成功地完成一部具有獨特英國文化氛圍的公路電影,在極少以公路為題材的英國電影中更是特例。
本片的寶藏是收錄70年代末期,包括Wreckless Eric和Lene Lovich 等怪咖歌曲的電影配樂。不同於《猜火車》利用流行音樂強化電影情境,本片音樂與敘事的關係卻是不確定、不協調的。鏡頭之間切換時,聲音與影像提醒觀眾音樂其實一直都在背景裡,有人正在聆聽,此時歌曲可說是不著痕跡地滲入電影的肌理。片中的一切,包括音樂、德國70年代青年赤軍團Baader-Meinhof的塗鴉、郊區荒涼的加油站…等等,看似無關緊要,其實都是導演的刻意安排。從如同電影螢幕的汽車車窗映入眼簾的英國地景與現代主義建築,也是導演留待觀眾解謎的符號。
本片從發行之後就少有機會放映,是一部傳奇的英國後龐克文化電影。它捕捉了保守黨的柴契爾執政之前,英國後龐克時期的蕭條與情感上的自閉,這些文化指涉在今日看來更顯得古怪。德國電子樂先驅樂團Kraftwerk機械般催眠的旋律,英國搖滾樂手Ian Dury狂躁的pub放客,或是Robert Fripp前衛激進的電吉他,都來自十分不同的音樂傳統。連年輕的史汀都在本片客串,秀了一段吉他。從收音機與卡帶播放的音樂總像蒙上一層厚厚的陳年塵埃,音色不如數位唱片的乾淨明快,而是壓抑著,隱晦著甚麼回憶或秘密,吸引你去揭開。觀看這部電影就像這種聽收音機的感覺,彷彿乘坐在一艘古老畫片裡古怪的老式飛船,從頭到尾迷迷濛濛,卻總有讓人想不到的一段音樂,或一場風景突然抓住你,將你捲入奇異的片刻。
繼Radio On 之後,堅持個人創作觀點的Christopher Petit持續在劇情片與非劇情片領域挑戰敘事手法與美學的可能性,包括關於英國最長環城公路,也有「死亡之路」之稱的M25的影片《London Orbital》 (2002)。
Ripe for rediscovery, Christopher Petit's post-punk journey RADIO ON (1979) has become a cult film since its initial release and is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debuts in British cinema. Co-produced by Wim Wenders and featuring Sting's first film performance, RADIO ON is austere in narrative and captures the lurking disenchantment of the British youth movements of the time.
|
|
|
.jpg) |
里斯本的故事
Lisbon Story
Wim Wenders︱Germany/Portugal︱1994︱Color︱English/Portuguese/German︱35mm︱105 min |
|
◎台北 8/7(六)20:10 8/13(五)12:40 8/15(日)21:30
8/20(五)11:00 8/22(日)11:00 8/24(二)16:10
8/26(四)13:00
◎台中 9/3(五)19:00
◎高雄 8/29(日)14: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就算將來有人認為那些只是垃圾,但是我們已經不在了。」
故事講述一個電影錄音師Winter收到導演朋友Friedrich的一張求救明信片。於是開著車去里斯本聲援,途中車壞了,抵達時卻只找到了沒有完成音效的電影膠卷,導演朋友消失了…。本片為德國新電影導演文‧溫德斯,獻給前一年(1993)去世的電影大師費里尼(老友Friedrich 音似費里尼本名Federico)及電影百年的佳作。旅程始終為溫德斯創作核心,本片也不例外,看似清新淡雅,實則感情豐沛。男主角找尋友人始因呼救的明信片(呼救個人也呼救創作),但這趟救援實則是種回歸,有意無意地讓葡裔男主角,經歷一段尋找自我(原鄉)、聽見愛情(聖母合唱團的葡萄女主唱)、在路旁意外找到懷疑自我的導演好友,鼓勵他之餘同時也是這趟旅程的反射。電影得以完成,是憑靠著一種內在自我認同,《里斯本的故事》講的是最初衷的回歸,從聲音開始,然後一點一滴的,窺到城市的生活全貌,完備一部電影的人生熱情。以錄音師為主角,當收音麥克風在天空,錄下許多聲響的同時,街頭巷弄的、兒童模仿的、或者是古老民謠的美妙聲響,那種高高的聽著人間眾生,好似《慾望之翼》天使一般高的先知感及哲思氣味,仍不自覺悠遊在影片裡,但這回多了幽默溫煦感。溫德斯以一種距離感去檢視他看到的一切、再以聖母樂團撼動般的表演跟打光,來尋回創作的神秘本質。於是主角Winter漫遊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並攫取各式聲音的過程,成為電影創作的活泉之鑰,也成為打動失意友人Friedrich重新創作的重要原因。
作為致敬電影本質的作品,溫德斯收起他那股精英般的哲思跟道德本質焦慮的電影風格,同時向世界力薦了葡萄牙國寶級樂團聖母合唱團(Madredeus)宛如天籟般的音樂。溫德斯說:「從來沒有任何音樂,在一開始,像「聖母」樂團一樣,在拍攝期間給予我這麼多的啟發。」女主唱同時也在片中飾演一角。葡萄牙電影大師奧里維拉(Manoel de Oliveira)在片中的現身,也讓這部電影更顯致敬百年電影意涵。影片最後那些鼓勵走出瓶頸創作,拒絕垃圾影像等如宣言般的口白,更勵志的讓人感到一種對未來、對電影新的展望與生命力。那是屬於溫德斯的《火車進站》,也有著一旁彷如卓別林的路人伴隨。
The director Monroe unsuccessfully attempts to produce a silent black-and-white film on Lisbon and calls his friend Phillip Winter, a sound engineer, to help. Winter arrives too late and only finds the unfinished film. Monroe has disappeared and Winter, fascinated by the city and a Portuguese singer, decides to wait for his friend and look himself for the sounds to accompany the film.
◎相關網站:http://www.madredeus.com
|
|
|
.jpg) |
城市時裝速記
Notebook on Cities and Clothes
Wim Wenders︱West Germany/France︱1989︱Color︱English/Japanese/French︱35mm︱79 min |
|
◎台北 8/8(日)16:30 8/10(二)11:00 8/13(五)16:20
8/16(一)15:00 8/19(四)19:40 8/22(日)18:20
8/25(三)18:00
◎台中9/4(六)19:30
◎高雄8/28(六)19: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溫德斯拍攝的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享譽國際的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創作的過程,同時思考城市的認同與數位時代的電影兩者之間的關係。
溫德斯自述對時尚不感興趣,應龐畢度中心之邀,接下一部關於時尚的短片拍攝。他從一件山本耀司設計的襯衫和夾克感受到如同兒時回憶的溫柔感觸,開始對這位服裝設計師與時尚題材產生好奇與關注。片頭一開始,在車中透過前窗玻璃外行進的巴黎公路風景,對照著鏡頭右方以小型液晶螢幕同時播放的東京街景錄像,溫德斯的旁白帶入一連串他對影像原創性的概念與商業化的複製,都市認同感,東西方文化衝突…等等美學與哲學性的思考。他跟著山本耀司來到巴黎與東京(兩個都是溫德斯最喜愛的城市,山本耀司則自認是超越國籍的東京人,勝過對日本人的認同),以都市漫遊這種看似隨性實則敏銳觀察的手法一邊拍攝設計師,一邊對自己和觀眾丟出問題。這種非常規紀錄片的拍法與他拍攝 Nicholas Ray的《水上迴光》以及小津安二郎的《尋找小津》等作品相似,不去預設立場或神化被攝者,而是在拍攝過程不斷探索電影導演或藝術家創作的原點與個人特質。所以溫德斯紀錄片中的人物有不尋常的魅力,既才華洋溢又具有豐富的人性。就如本片中的山本耀司,在以剝削展示的身體而受批評的時尚產業中,呈現創意與人文素養兼備的少見特質,一改我們對時尚人物常有的浮誇、虛矯等負面觀感。
溫德斯向來對影像與新媒體的關係很感興趣,比如《愛麗絲漫遊記》裡主角在跟著小女孩走訪各個城市小鎮的路上,不斷以拍立得即刻捕捉週遭風景與人物;或是《Room 666》中在拍攝法斯賓達和荷索訪談時,後方電視螢幕正播放卡通。溫德斯同時以老式手搖的Edmond 35mm攝影機與當時最新穎的小型Sony H8 攝影機進行拍攝記錄,他發現相較於每半小時就要重裝底片的麻煩,他更欣賞Hi8隨時可拍的即便性,讓他更能貼近掌握山本耀司在工作現場的神態,也同時呼應設計師訪談時提到的,有兩個自己以不同思維在創作。
對細節反覆斟酌調整的嚴苛與沉默謹言是山本耀司在片中的一貫形象,他凝神思考,等候新裝走秀開始前的沉穩姿態甚至被溫德斯比喻為一座紀念碑。溫德斯拍攝山本耀司工作過程時,畫面常出現一個播放山本耀司訪談錄像的液晶螢幕與之對映,他想藉著將影片膠捲與電子數位錄像這兩種媒材並置、辯證的方式,打斷觀者對紀錄片真實性的輕易信任,不斷提醒我們影像的複製性。溫德斯以巧妙的剪輯與畫面並置的手法,讓拍攝這位設計師安靜的工作過程變得有趣,是否同時也加大了山本耀司與觀眾的距離呢?去年年底,山本耀司的公司宣布破產重整,現在重看這位曾經叱吒一時的名設計師、傾聽他的美學與堅持,著實令人不勝噓唏。
Wim wenders talks with japanese fashion designer yohji yamamoto about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pond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es identity and the cinema in the digital age.
◎相關網站:http://www.yohjiyamamoto.co.jp
|
|
|
.jpg) |
陽光劇團的冒險
The Adventure of the Theatre du Soleil (Ariane Mnouchkine, l’aventure du théâtre du soleil)
凱文史密斯 Kevin Smith|1994|USA|35mm|B&W|92min
|
|
◎台北 8/6(五)19:00 8/8(日)19:50 8/10(二)16:10
8/12(四)15:50 8/14(六)11:00 8/16(一)22:30
8/19(四)11:00 8/22(日)15:00 8/25(三)14:20
8/27(五)11:00
◎台中 9/6(一)19:00
◎高雄 8/25(三)19: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劇場地位受到舉世敬重的法國陽光劇團,在創始者暨劇團導演亞莉安•莫努虛金(Ariane Mnouchkine)的領導之下,創造出一種富有社會實踐性的藝術創作典範。無論劇場美學、創作視野均具高度且風格獨特,作品每每深刻感人。濃厚的社會意識與鮮明的政治立場,突顯其捍衛正義的淑世信念。劇團成員來自世界各地,跨文化跨種族的組合,激撞出豐沛的創造力,發展出揉合東西精髓的迷人劇場形式,曾受邀至世界各地巡迴表演,造成極大迴響,可謂當代獨一無二的重量級藝術團隊。
本片探索陽光劇團靈魂人物Mnouchkine的創作心路歷程。她堅信戲劇能夠改變世界,並身體力行實踐該一理念。莫努虛金除在藝術創作中微妙傳達她的政治批判,現實生活中更以激烈行動聲援弱勢團體、捍衛人權。曾絕食抗議克羅埃西亞種族戰爭,公開譴責法國政府驅逐非洲移民,甚至不畏戰火危險,前往阿富汗開設戲劇工作坊,散播以藝術改造人世的理念,進而催生了當地民眾的自組劇團。
莫努虛金在片中回顧她踏上戲劇不歸路時刻:「在一次劇團排練的經驗後,心頭震撼不已,我於是告訴自己:那就是自己未來的路,也是我自幼就在找尋的東西。」不久之後,25歲的她,領著一群年輕人於1964年創立了陽光劇團,這群人從共同創作到集體生活,打破階級隔閡,實踐「平等、分享」的大同世界理念,並視觀眾如親,往往可在開放入座時看到Mnouchkine向候隊觀眾寒暄撕票;中場休息時奉上團員自製茶點,天冷時更體貼地傳遞毛毯,被視為法國劇界前輩尚‧維拉(Jean Vilar)之最佳傳人。
1970年,陽光劇團靠著激烈的抗爭手段,爭來了位於巴黎郊區的廢棄彈藥庫作為劇團基地,往後四十年在此集體創作出一齣又一齣的精彩好戲,反應廣大百姓的真實生活,藉著帳棚巡演,感動海內外難以數計的觀眾,影響無遠弗屆,雖說改造世界的野心難如夸父追日,但倘若一個昔日為製造殺人機器的彈藥工廠可以被改造為產生藝術美感與追求和平正義的空間、倘若你會被陽光劇團的作品打動、會為因Mnouchkine堅持理想的熱情動容,不就是某種世界改變的開始?這部闡述Mnouchkine生平的影片,最讓台灣觀眾興奮的莫過於,結局是2007年年底陽光劇團來台演出《浮生若夢》時的盛況。
In this film, Catherine Vilpoux recounts Ariane Mnouchkine's iconic artistic journey: her inspirations, her dreams for the theatre, her love of cinema, her unique and extraordinary bond with audiences. Extensive archival material - much of which has never been seen before - together with extracts from performances and rehearsals, as well as interviews and coverage of various tours and travels, reveal an in-depth portrait of the Théâtre du Soleil, and its artistic and political commitment both in France and internationally.
◎相關網站:http://www.theatre-du-soleil.fr |
|
|
.jpg) |
拉封登寓言
Les Fables de La Fontaine
Robert Wilson/Don Ken︱France︱2005︱Color︱French︱Video︱98 min
|
|
◎台北 8/7(六)16:10 8/12(四)17:30 8/17(二)19:00
8/20(五)19:00 8/24(二)11: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現代劇場巨擘羅伯威爾森,對繪畫、建築、雕塑、舞蹈均有涉獵,1960年代末期即開始他的劇場探索,質疑傳統劇場的「假」寫實性與幻覺主義,主張恢復劇場的「戲劇性」,極致發揚布萊希特的疏離戲劇理念,摒棄寫實主義的表演方式,並刻意裁撤故事情節在戲劇作品中的主導地位,以高度風格化的視覺美學作為他戲劇作品的經營主體,企圖從精準的形式中傳達出一種詩意的訊息。期間歐美「新前衛劇場」革命烈火正熾,掀起眾人對戲劇作品在美學形式及政治關照層面的強烈反省,大群視覺藝術家、作曲家、建築師、設計師蜂擁加入劇場創作,形成所謂的藝術家劇場(artist theatre)。羅伯威爾森即是此中典範,傾向以總體藝術方式經營戲劇,尤其強調舞台空間的形塑,認為形式即內容,形式的精準有效處理就能帶出戲劇內涵。
羅伯威爾森被視為現代「意象劇場」大師,將舞台視為一個雕塑空間,特別強調線條、顏色、構圖等空間元素的移動變化,對舞台上所有元素,包括演員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如視覺符碼般精確控制,用光精準有力,手法出神入化,常常創造出令人驚嘆的奇異視覺效果,作品極具個人特色,創作動態備受劇壇矚目。40多年劇場生涯創造出無數膾炙人口的傑作,名聲響徹東西,2008與2009年受兩廳院委託與台灣本地藝術家合作《歐蘭朵》、《鄭和1433》,嘗試與東方演員及文化對話。
本片係羅伯威爾森與法國歷史悠久的法蘭西喜劇院合力詮釋法國經典文學《拉封登寓言》的舞台演出紀錄。《拉封登寓言》係法國知名詩人作家拉封登(La Fontaine)針對十七世紀敗壞的法國人心風氣所發出的道德諫言,是一具有普遍性價值的文學經典。靈感得自伊索寓言、印度寓言,以動物性格暗喻人性,故事內容家喻戶曉,為法國古典文學的高峰成就之一。18世紀起,陸續受劇作家改編將之搬上舞台,某些政治嘲諷性強的劇作甚至成為法國大革命期間演出率最高的戲碼,後亦陸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影響遍及海內外。此次係法蘭西喜劇院首度正式搬演該作品,企圖賦予其時代意義。當擅長以傳統寫實話劇表演形式詮釋戲劇情境的法蘭西喜劇院演員,遇上偏愛疏離演員內在情緒的後現代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會激發出何種意念挑戰與藝術對話,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With this show directed by Robert Wilson, the Fables of La Fontaine made a grand entrance to the repertoire of Comédie-Française, January 30, 2004. When curtain was up, we saw the animals imagined by La Fontaine for us to ponder upon on the fragile human condition. To enliven the characters, the actors of Comédie-Française metamorphosed into beasts with masks, alternately roaring, cawing and dancing. In nineteen fables, they conjured up the universe full of humor and accuracy of the famous moralist.
◎相關網站:http://www.robertwilson.com
|
|
|
.jpg) |
享樂花園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Lech Majewski︱UK/Italy/Poland︱2004︱Color︱English︱35mm︱103min |
|
◎台北 8/7(六)18:10 8/9(一)14:50 8/12(四)19:30
8/15(日)12:40
8/18(三)11:00 8/20(五)21:00
8/23(一)12:30
◎台中 9/3(五)20:30
◎高雄8/28(六)14: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2004 羅馬獨立影展評審團獎
電影開始於幾個從橋上跳下水的動作,然後鏡頭由倫敦轉到了威尼斯,女主角克勞蒂雅是位英國藝術學者,她到威尼斯講授波希的繪畫,她的情人航海工程師克里斯,一旁持著攝影機拍她的教學過程,也一邊錄製下他們在水都的生活:租屋、裸體、做愛、游泳、看畫、生病、聊波希、談人生等等的一舉一動。這部假紀錄片風格的優雅愛情電影,便由克里斯的攝影緩緩道來。
女主角鍾愛的波希(Hieronymus Bosch)名作《享樂花園》成為本片創作精神。男女主角既是情人,也是記錄者與被記錄者,觀者與闡釋者,更是畫作中男與女(亞當與夏娃)的肉體化身,影片則成為一段生死情愛的生命紀錄。電影打破諸多形式,先是以個人觀點詮釋名作、再以攝影機記錄個人、在放映跟實演中再生出不同演譯趣味,這三段過程,讓意象跟影像都顯得豐富迷人並蘊含巧思。
外貌極似克莉絲史考特湯瑪斯的女主角Claudine Spiteri,其出色的表演,無論是對畫作的癡迷、坦率裸露畫面或是那種與命運掙扎周旋的一搏,讓主人翁既脆弱但又有著病態的堅持直率,敏感細緻地呈現在銀幕前。也讓這段威尼斯愛情之旅,猶如維斯康提《威尼斯之死》一般,充滿難解的人性執迷。影像隨著情侶的遊玩,威尼斯的著名景點-聖馬可廣場、大運河、里亞托橋,都藏匿著淡淡的憂傷氣息。鏡頭最後彷彿成為一種凝視傷痛的工具,讓影像直接且簡潔比喻出其風景下,隱蘊的灰暗。
被譽為猶如帕拉贊諾夫(Sergei Parajanov)風格的波蘭知名導演Lech Majewski,以華麗及詩樣般難解的電影語言聞名,本片堪稱他最易懂親切的作品。改編自他的小說《Metaphysics》,電影以一種跨越的方式企圖達到觀賞的真實感,既像看拼貼的畫作,又像在看真人實演,最終是錄像跟人生的對比。作者風格讓影像充滿水都那股波光粼粼的悲劇之美,銀冷的夜色尤其有獨到的神秘魅力。最終男主角鏡下的身影,如同直敘性的生命或愛情般,終究變成了想回轉卻反覆不得的顆粒。Lech Majewski是詩人、劇作家、畫家、裝置藝術家和歌劇導演…,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工作者。
Working from his own novel Metaphysics, writer-director Lech Majewski crafts magic in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intimate passion plays, which are filled with loving detail and creates a luminous, highly erotic treatise on art, love and death.
◎相關網站:http://www.lechmajewski.art.pl
|
|
.jpg) |
無探戈,毋寧死
Orquesta Tipica - Tango or Death
Nicholas Entel︱Argentina︱2006︱Color︱Spanish︱Video︱86min |
|
◎台北8/8(日)21:30 8/11(三)14:30 8/14(六)12:40
8/18(三)14:20 8/21(六)21:40 8/23(一)14:30
8/26(四)19:00
◎台中9/7(二)19:00 ◎高雄8/27(五)19:00
|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
★2006比佛利山莊影展觀眾票選最佳紀錄片
★2006巴西聖保羅影展開幕片
★2006明尼斯達Wild River 音樂影展開幕片
★2006香港電影節
探戈在19世紀末,興起於文化大熔爐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獨特地融合了歐洲與非洲音樂的旋律,廣受歐洲移民的歡迎。二次大戰後因為政治因素,許多藝術家遭到迫害,甚或牢獄之災,流行的探戈酒館也受到取締,造成阿根廷這種獨特的音樂類型逐漸式微,年輕一代也失去興趣。我們對探戈音樂的印象似乎常停留在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洩》充滿情慾糾纏的歌舞,或是阿根廷國寶大師皮亞佐拉蠱惑人心的探戈演奏。很難想像探戈與年輕世代的結合會是怎樣的光景?這部紀錄片就是關於一個讓人驚艷的阿根廷年輕探戈大樂團,Orquesta Tipica Fernández Fierro的崛起,以及他們如何重新詮釋與發揚探戈傳統精神的歷程。導演以生動活潑的電影語法,企圖重新尋找、定義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認同,檢視阿根廷探戈音樂的根源,同時開放與年輕世代對話的可能性。
這個樂團由首都郊區一所流行音樂學校12位年輕的學生所組成,他們揚棄華麗的音樂廳,選擇以街頭游擊演奏這種熱情反叛的方式與聽眾對話。片頭開始樂團推著鋼琴穿過彎曲街巷,在人行道即興演奏探戈被警察驅趕,卻受到居民力挺,與警察激烈辯論捍衛傳統文化的自由,呈現出阿根廷的多元文化衝擊與市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豐沛活力。而後樂團遠征歐洲長達幾個月的巡迴演出,一路上狀況連連,歡笑不斷的點點滴滴,加上團員各自不同的特質與故事,導演以錄像結合八釐米膠卷拍攝,自由活潑甚至挑釁的風格,讓本片視覺帶有溫德斯早期公路電影粗獷與無拘無束的迷人氣味,骨子裡卻是拉丁民族不折不扣的熱情與樂天精神。樂團與阿根廷著名的手風琴演奏家Daniel Binelli共同錄製唱片的精彩紀錄更為本片帶來高潮。 繼近年來融合電音與美聲而廣受歡迎的年輕探戈樂團Goten Project之後,樂風細膩但不過度裝飾的Orquesta Tipica無疑是另一顆讓人矚目的探戈閃亮新星。
Nicolas Entel是創作力旺盛的新生代阿根廷紀錄片導演與製片,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與紐約分別成立製作公司,推廣阿根廷的電影製作。他以哥倫比亞毒梟Pablo Escobar為主題人物的新作《Sins of My Father》(2009)也在各個影展受到好評。
Twelve young guys push an old piano down a cobblestone street that they will shortly transform into a concert hall of days gone by. The Tango Orchestra is a welcome sight to the locals on the economically tarnished streets of Buenos Aires.Their guerrilla style performances upset the authorities when people spontaneously gather to enjoy this artistic expression on the street. Their passionate rebellion reinforcing a culture that can not now, or ever be, tampered with. The orchestra's sound is elaborate but raw; politically committed and historically linked to a counterculture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old.
◎相關網站:http://www.fernandezfierro.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