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賽布斯基》Everything for Sale(Wszystko na sprzedaz)
 

安德烈•華依達 Andrzej Wajda

Poland︱1969︱Polish︱Color︱35mm︱94 min

 

 以敏銳與不妥協的態度,呈現其本國政治與社會變遷的波蘭大師華依達,影像創造極具張力,他擅長運用象徵性手法,也借用繪畫作為他視覺結構的靈感來源。華依達以本片向演員賽布斯基(Zbigniew Cybulski)致敬,同時也是一部關於華依達本人之作品。故事敘述電影導演安德烈在電影《一切可售》(Everything for Sale, 亦為本片英文片名)的拍攝過程中,男主角(以賽布斯基為創作原型)突然神秘失蹤,這部主要演員不見了的電影,該如何拍下去?

 出生於1927年的賽布斯基,1955年以華依達執導的「抵抗三部曲」之一《灰燼與鑽石》(Ashes and Diamonds)聲名大噪,其感情豐沛與具爆發力的演技,加上叛逆青年的個人形象,讓贏得他波蘭詹姆士狄恩之稱,作為波蘭戰後的銀幕新寵,同時也是波蘭戰後的流行文化代表,在當時極具影響力。賽布斯基在1967年企圖跳下行駛中火車,意外中不幸身亡,短暫的演藝生涯,留下超過40部以上的電影作品。

 華依達雖然只跟賽布斯基合作四部影片,卻一直希望有機會再度合作,對華依達來說,賽布斯基本人就值得為他拍部電影。1967年賽布斯基意外發生的那個晚上,華依達正在倫敦討論拍攝關於賽布斯基的電影劇本,死訊從導演波蘭斯基的電話中傳來。過了許久,華依達才終能面對賽布斯基從此無法再演出他的電影的事實。

 在《尋找賽布斯基》中,華依達刻意不用賽布斯基的名字、照片甚至電影片段。電影中的演員跟隨著賽布斯基的腳步,談著他的趣聞,來到仍留有他痕跡的地方。華依達也讓參與本片拍攝的演員飾演自己,並由演員自由發揮。片中穿插戲中戲的片段,真假交雜,多重層次的呈現方式,是華依達對電影本質與現實的觀察,虛構的劇情混和真實的回憶,淡淡哀愁的筆觸,不只是對賽布斯基的追憶,也是一個關於電影工作者的電影,為華依達導演生涯中最個人化的作品。

       Inspired by the tragic death of the great Polish actor Zbigniew Cybulski this Andrzej Wajda classic focuses on the behind-the-scenes lives of a director and his actors when they are disrupted by the mysterious murder of their leading man. It is in Director Wajda’s words: A story about the people who make films the directors and the actors. Film fiction mixes with reality as a collection of the actors play themselves. The film can also be viewed as a glimpse into the way in which Wajda deals with his past and with his friendship with Cybulski.
 
     
回影片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