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簡介  

彼得•布魯克 Peter Brook

英國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1925生於倫敦,擁有俄國血統。18歲畢業於牛津大學,當時便與友人合作,以低成本的方式拍攝第一部影片《A Sentimental Journey》,同年也首度導演舞台劇─《浮士德》。1944 到1945年間入伍,為軍方拍攝數部軍事短片。1946年在Stratford-upon-Avon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場」(Royal Shakespeare Theatre)導戲,1947到1950年間以22歲之齡當上倫敦Covent Garden歌劇院的藝術總監,旋即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劇場導演之一,表演足跡遍及巴黎、紐約、莫斯科。

但必須等到1953年,他才將蓋伊的《乞丐歌劇》(The Beggar's Opera) 搬上銀幕,首次執導體制內的影片。同年與美國導演奧森威爾斯為CBS合導電視版的《李爾王》。1960年與法國作家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合作撰寫《如歌的中板》(Moderato Cantabile)的劇本並擔任導演。隨後,進入布魯克創作最旺盛的時期,1962到1970年間他獲邀擔任英國最顯赫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總監。期間執導為數眾多的戲劇,還包括《蒼蠅王》、《馬哈/薩德》、《李爾王》等長片。此後,Peter Brook逐漸感興趣於劇場理論與教學,出版造成廣為閱讀的《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並與Micheline Rozan於巴黎創立「國際劇場研究中心」(Centre international de recherche theatrale)。1974年進駐巴黎一個荒廢長達二十五年的「北方劇場」(Bouffes du Nord),從此這個以擁有赭紅色泥牆聞名的古老劇場駐紮,成為他的創作中心,更是劇場與電影間之差異的研究所。因為他在這裡所完成的劇作影片如《櫻桃園》、《卡門的悲劇》、《摩訶婆羅達》都有劇場與電影不同的版本與詮釋方式,《卡門的悲劇》甚至因為女主角的不同而有三個版本的影片。

高齡84的Peter Brook,在2008年年底宣佈,2010年將在他位於巴黎的「北方劇場」導演莫札特的《魔笛》,然後退休離開這個他由1974年開始經營至今的劇場。2008年3月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的《希茲威.班西死了》是Peter Brook的劇作第一次來到台灣,造成一票難求的盛況。今年8月底的「台北藝術季」將再度邀請Peter Brook的《何以如是》來台演出。長久以來他的創作領域橫跨劇場與電影,從早期專為電影創作的影片如《如歌的中板》、《蒼蠅王》,到後來分別為劇場與電影創作兩種不同版本的《馬哈/薩德》、《摩訶婆羅達》、《哈姆雷特的悲劇》。「國民戲院」過去已曾經介紹過他的《與奇人相遇》、《摩訶婆羅達》與《馬哈/薩德》。這個節目在其作品來台演出的前後推出,希望為我們的環境提供一窺大師多重創作面貌的難得機會。台灣已出版兩本關於他的書:《布魯克》(王婉容著,生智出版社)與《空的空間》(彼得•布魯克著,耿一偉譯,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

Filmography:
2002 哈姆雷特的悲劇 The Tragedy of Hamlet
1989 摩訶婆羅達 The Mahabharata
1983 卡門的悲劇 La Tragedie de Carmen
1982 櫻桃園 La Cerisaie
1979 與奇人相遇 Meetings with Remarkable Men
1971 李爾王 King Lear
1968 對我說謊 Tell Me Lies
1967 馬哈/薩德 Marat/Sade
1967 女武神 Ride of the Valkyrie
1963 蒼蠅王 Lord of the Flies
1960 如歌的中板 Moderato Cantabile
1953 乞丐歌劇 The Beggar's Opera

•彼得布魯克官方網站
  http://www.peterbrook.net
•北方劇場官方網站
  http://www.bouffesdunord.com

賈克.大地 Jacques Tati

1907年10月9日誕生的賈克.大地(Jacques Tati),原名為Jacques Tatischeff,父親是俄國的貴族後裔,母親有義大利與荷蘭的血統。原本繼承父業,從事繪畫裱框的工作,但熱愛運動的他,後來加入橄欖球隊。1930 年到 1934年間,他開始默劇的表演,並在表演中加進運動的元素。隨後,不顧家人的反對,開始巡迴各地從事喜劇表演。1936年,他參與編劇並且演出何內.克萊蒙(Rene Clement,《禁忌的遊戲》導演)的第一部短片《注意你的左方》,片中Jacques Tati刻意壓抑言語,以身體笨拙的獨特表演方式之雛形已經清楚可見。緊接著的《郵差學校》原本也是預計由Rene Clement執導,但他因病退出,Tati接手並且演出。此片成為他的第一部長片《節日》的草圖,其中很多橋段(例如在卡車後方辦公、教堂中敲鐘…)都幾乎原封不動的在《節日》中再現。《注意你的左方》與《郵差學校》中對速度與動作之精準的狂熱追求,和對人無法與機器抗爭之事實所引起災難的描述,也都是Jacques Tati日後影片的母題。《節日》一推出就引起各方的注意,充滿機智與精準的視覺設計與近乎編舞般的肢體動作,讓觀眾在狂笑中不經意地領會到導演對所謂進步與科技的質疑,和對小鄉村中原本濃厚的人文氣息的眷戀。

1953年的《于洛先生的假期》也得到很高的評價,並且在票房上成功。以笨拙但心地善良的于洛先生為引,Jacques Tati對聲音的運用已更為精進,駕馭混亂場面的能力也益形完美。Jacques Tati隨後成立自己的影片公司。《我的舅舅》是他的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片,獲得法國坎城與美國奧斯卡等影展獎項,將Jacques Tati的電影事業帶向高峰。接著之後的三年,《遊戲時間》的籌拍讓他的財務陷入困境,影片完成後雖然在世界各國造成極大的迴響,但終究沒能解除經濟上的困窘。隨後的影片只能往電視台尋求資金。1974年,他的影片公司宣告破產。1977年法國凱薩影展頒給他終生成就獎,期間他完成下一部影片《Confusion》的劇本,但拍攝日期一再往後延,1982年因病去逝。Jacques Tati是有聲影片之後最重要的喜劇電影導演與演員,他的重要性隨著時間愈來愈為顯著。即便是法國新浪潮的導演,例如高達(Jean-Luc Godard),也對Jacques Tati推崇備至。他對肢體語言的運用與其視覺化,為後來電影帶來開創性的視野。一生只拍了六部長片與三部短片,但Jacques Tati在電影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力卻是無比的重要。他的作品充分利用自己腿長的視覺特點,與刻意不精準的動作。他那無法融入群體生活的孤獨身影,令人充滿對默片時代的記憶與懷念。

•賈克.大地官方網站 http://www.tativille.com

Filmography:
1978 Forza Bastia (未完成短片)
1974 遊行 Parade
1971 車車車 Trafic
1967 遊戲時間 Playtime
1958 我的舅舅 Mon oncle
1953 于洛先生的假期 Les Vacances de monsieur Hulot
1949 節日 Jour de fete
1947 郵差學校 L'Ecole des facteurs (短片)
1938 Retour a la terre (短片,已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