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山惡水
Badlands

泰倫斯•馬立克 Terrence Malick|USA|1973|English|Color|35mm|95 min
◎台北10/28(六)18:10
11/1(三)22:10 11/2(四)13:50
11/7(二)13:10 11/8(三)17:30
◎台中11/19(日)18: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73英國影藝學院BAFTA最佳女主角提名
泰倫斯•馬立克這驚人的第一部,描述一個25歲的年輕垃圾工人愛上15歲的少女,年輕人殺了少女的父親之後,兩人展開亡命天涯的逃亡及一連串的殺戮。從很多角度上來看,這部片可視為是《天堂之日》的前奏曲-兄妹般的情侶關係、漫長的藏匿與逃亡、愛意的轉變、警匪追逐、壯闊如詩的攝影。鮮少有犯罪殺人影片可以優雅成這副德行,而且至今看來《窮山惡水》仍沒有半點過時的跡象。

這位有影像詩人美譽的天才學者/導演,念過哈佛,然後在麻省理工學院教過哲學,30歲完成這部被後人傳頌不已的傑作,35歲拿到坎城影展導演獎之後,在法國教書教長達15年的時間,1999年回到好萊塢拍了《紅色警戒》後又旋即抱走柏林金熊獎。拍片對他而言像是種個人的儀式般,每每流露出不凡的哲思、靈氣、以及令人嘆為觀止的影像氛圍。

泰倫斯•馬立克透露劇本靈感來自從「頑強的男孩」(Hardy Boys)以及馬克吐溫的小說,但也不免讓人聯想到1958年發生在美國的真實事件。《窮山惡水》展現他在影壇上難以匹敵的謎樣影像感,影片映像如詩如畫,如童話般的小鎮田園風味,襯著不斷殺戮的旅程,在女主角西西史派克夢幻的畫外音陪襯下,夢囈式傳達出對生活單純的渴望,整部影片舉重若輕的讓氣氛由原本可能的殘殺暴力昇華至深度的寧靜。

同時,本片以極抒情的方式,表現了純真少年殺人的背後那難以理解的單純,不賣弄血腥的槍擊畫面、也不刻意剪輯震憾觀眾的感官,只簡單地使用了納金高的歌聲、現代作曲家卡爾.奧夫和艾立克.薩堤迷死人的敲擊樂主旋律(東尼史考特拍《絕命大煞星》並重用了這段音樂)。三十年來只完成四部作品的泰倫斯,去年底終於推出新作《美麗新世界》(The New World),改編自印地安少女寶嘉康蒂的歷史傳說,而這種船員青年(27歲)與異地少女(14歲)的關係組合,不但是他從七0年代就一直想拍的題材,更讓我們在觀看《窮山惡水》時,提供了另一個角度與樂趣。

Kit Carruthers, a young garbage collector and his girlfriend Holly Sargis from Fort Dupree, South Dakota, are on the run after killing Holly's father who disagreed with their relationship. On their way towards the Badlands of Montana they leave a trail of dispassionate and seemingly random murders. A very intriguing narrative without judgements, and lacking the usually sensational approach of this genre. Very good acting and directing, and beautiful photography. The script was based upon the true story of the Charles Starkweather and Caril-Ann Fugate murders in 1958.

 
 
紅聖歌
Red Psalm

米克洛斯•楊秋 Miklos Jancso|Hungary|Color|Hungarian|35mm|87 min
台北10/27(五)22:30
10/30(一)13:10 11/3(五)19:30    11/05(日)11:30 11/7(二)17:20
◎台中11/19(日)14:30
◎高雄11/30(四)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72年法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早在貝拉塔爾以長鏡頭眩惑世人之前,匈牙利電影大師楊秋就已經藉由攝影機的長久凝視,建立了長鏡頭美學的基礎。《紅聖歌》原匈牙利片名的意思是「人們依然在追求」,以1890年代匈牙利農民起義的故事為主題,複雜的人物情感和抗爭理想,透過極為簡單的故事線表達出來。捨棄限制視覺的特寫,《紅聖歌》全片以二十八個長鏡頭完成對革命的禮讚,這樣刻意將視覺拉遠闊大的手法,也呈現了導演對事件的詮釋觀點,不彰顯特定人物,將革命還原為群體的發聲,以及集體意志如果展現的真實狀態。

透過充滿意象的電影語言,楊秋將革命運動化為高度抽象的歌舞慶典,攝影機長時間的穿梭捕捉草原上青年男女與軍隊周旋、協調進而發生衝突的過程,以一種近乎舞蹈的律動,結合節慶般的音樂舞蹈,和儀式化的來回復返,讓影像流轉於人物和事件之間,也將激烈的爭鬥轉化為一幕幕優美的動作。即使再殘忍血腥的殺戮、暴力、強暴、掠奪,透過楊秋詩意的隱喻,也成為散佈灑落於草原上的紅色碎布、尖刀和少女赤裸沈睡的側臉。本片於1972年贏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並獲金棕櫚獎提名,堪稱楊秋個人最佳代表作之一。他的其他經典作品包括:《靜默的呼喊》(‘67) )、《紅與白》(‘67)、《私惡公善》(‘75)、《匈牙利狂想曲》(‘79)…等等。楊秋年近八十高齡仍持續創作不懈,新片Ede megeve ebedem將於年底完成。

Red Psalm is one of the great Hungarian film director Miklos Jancso's best-known films. It recounts quite poetically the story of a peasant uprising on an estate in Hungary in the 1890s. It examines the nature of revolt, and the issues of morality and violence. This film uses symbolic imagery and language involving the color red to great effect and was filmed in a virtuoso manner, using only 28 shots. Reviewers reported that Jancso's storytelling technique most closely resembled that used in ballet. The pacifistic peasants, who seek some basic rights, are in a standoff with local authorities and later, the army. Everyone takes a break in the confrontation in order to celebrate a festival. Afterwards, the peasants resume their strike and meet with a tragic end.

 
偷窺狂
Peeping Tom

麥可•鮑威爾 Michael Powell︱UK︱1960︱Color︱English︱35mm|100min
◎台北10/28(六)22:00
10/31(二)23:00 11/03(五)11:30 11/04(六)22:20 11/08(三)19:20
◎台中11/18(六)18:00
◎高雄12/3(日)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買張票,進入電影院,你以為會進入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英雄美人的癡纏愛戀、警探盜匪的追逐鬥智?《偷窺狂》帶領我們進入的,是一個巨大的集體偷窺世界,不論想像或真實,當人們睜開眼睛、打開攝影機,視線就已經讓心底窺視的原慾轉動運作,而銀幕上巨大的投影也成為偷窺的具體合理化再現。

馬克是個酷愛拍攝的年輕人,看似平凡正常的他,總是隨手帶著攝影機,只不過他捕捉的不是家庭錄影帶式的生活紀錄,而是謀殺現場的瀕死恐懼。他帶著自己的8釐米四處作案,甚至回到案發現場捕捉圍觀民眾對兇殺案的震驚與恐懼,他的病態與脆弱,在鄰居善良女孩海倫的出現後,似乎有了轉機,也娓娓訴說自己童年時,科學家父親為了實驗兒童面對恐懼極限時的反應,而加諸於自己身上的心理虐待。只不過馬克對偷窺與殺人快感不可自拔的耽溺,真的能就此罷手嗎?海倫的出現,究竟是讓馬克終於獲得了救贖的可能,還是找到了下一個下手的對象?

藉由主角馬克的主觀鏡頭、主觀偷窺後的再放映、與影片本身的敘事主線,交雜成多重觀看文本之間的反覆辯證,一再重述了對攝影/電影、視線/窺視的矛盾情結,攝影機是視線的工具,也是殺人凶器,自以為安全道德地坐在銀幕這端的觀眾,其實也是幫兇。這部由英國導演麥可•鮑威爾完成的Cult Film經典,早在六零年代就已經預示了影像氾濫所可能造成的可怕未來。我拍,否則我不存在。令人爭議的題材使這部片慘遭修剪或禁演,但後來仍終能得到其應有的肯定和地位,被譽為經典之作。

麥可•鮑威爾是英國最傑出的電影工作者之一,活躍於英國三十到四十年代的電影工業,拍過數量驚人、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包括經典作品奧斯卡得獎作品《黑水仙》(‘47) 、《紅菱艷》(‘48) 、《月宮寶盒》(‘40)、《百戰將軍》(43‘)…等等。電影生涯最後十幾年,他到處進行演講,說明他對電影創作的想法和理念,是傳統電影人中令人尊敬的典範。

A frank exploration of voyeurism and violence, Michael Powell's extraordinary film is the story of a psychopathic cameraman-his childhood traumas, sexual crises, and murderous revenge as an adult. Reviled by critics upon its initial release for its deeply unsettling subject matter, the film has since been hailed as a masterpiece.

 
幽靈之城
City of Pirates
哈烏勒•魯易茲 Raoul Ruiz︱France- Portugal︱1984︱Color︱French︱35mm︱111 min
◎台北10/29(日)18:00
11/1(三)11:30 11/2(四)15:40
11/6(一)21:30 11/8(三)13:40 
◎台中11/17(五)19:00
◎高雄12/2(六)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幽靈之城》的開場畫面令人覺得滿是舞臺劇的氛圍,導演以鏡位與演員的走位成功的營造出夢境之象,而演員的聲音表演更幫襯了整部片魔幻催眠之效果,此片被譽為哈烏勒•魯易茲影像構圖的經典之作,以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效果去營造超現實處境、詩性的浪漫,透過巧妙又刻意的營造效果,將觀影者緩緩地帶入影片的情境中,糾結在女主角的真真假假的愛恨情仇中。陷在那鬼魅之城中的不只是劇中人物,困住的還有已被導演敘事手法催眠的觀影者,導演使用眾多攝影技術及加工技巧震撼了觀眾,又大膽作出對電影媒介的各項實驗,令觀眾每一分鐘都不知道往後如何發展。劇中影像、意像與符號的結合使用,即使是在距拍攝當時已有二十年的現在,看來仍叫人覺得著迷。

哈烏勒•魯易茲原籍智利,1973年流亡至法國,定居於法國繼續其創作,也在此發光發熱,八零年代受到國際間各影展的矚目與認同。他很早就開始創作,最初在他的家鄉,他以編寫實驗風格甚濃的舞台劇起家,卻未曾導過自己編的劇作。一直到1978年在法國完成《失竊畫作的假說》(The Hypothesis of the Stolen Painting) 一片,充份展現詩意與影像結合,在寫實與夢境遊走,進而衍生魔幻之境意,他因此片奠定他的知名度。之後,作品不斷問世,也相當的多產,創作的媒介也很多元,影像作品多達五十多部,今年(2006)有《情慾克林姆》一片問世,並參與坎城影展。哈烏勒的影象風格極為前衛,常有人將其作品與高達相比。但近幾年來他創造力更顯豐盛,所拍攝影片多為劇情片,再次他將舞台上的魅惑與膠卷的影結合,有了不同的呈現。

Lacking any visible plot, Ville des Pirates meanders from episodes that are alternately comic or dramatic, gross or non-sequitur, capricious or outrageous, all in the name of a murder mystery. A hard sell to anyone who is not a student of the avant-garde or the history of cinema, most audiences will want to focus more on their popcorn than the screen in this inscrutable cinematic offering from prolific, exiled Chilean director Raoul Ruiz.

 
焚鬣狗的憂傷之旅
Touki Bouki (Journey of the Hyena)
吉貝力爾•迪歐普•盟巴提 Djibril Diop Mambety︱Senegal︱1973︱B&W︱Wolof-French︱16mm︱95 min
◎台北10/29(日)20:10
10/30(一)18:00
11/4(六)13:50
11/7(二)11:3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73 年莫斯科影展評審團獎、影評人費比西獎
被評為非洲第一部前衛電影,本片講述一對塞內加爾年輕戀人渴望逃離家鄉前往巴黎生活,卻充滿挫折與荒謬的悲喜故事。這對焦慮茫然的鴛鴦伴侶,疏離自己成長的社群,首都達卡塵土飛楊的街道、低矮貧困的房舍,滿心渴求自由的新鮮空氣,在在呼應影片拍攝同時期法國新浪潮電影中典型的叛逆迷惘的青年男女寫照─如《斷了氣》,可說這是一部將法國新浪潮電影「非洲化」的混血傑作。

本片是一篇關於恐懼和自由的現代非洲寓言,如同代表性的現代非洲文學作品《飢餓之路》、《阿拉不是我要》,以帶有魔幻寫實的黑色幽默手法,講述後殖民時代黑色非洲夾於傳統與西化之間,進退兩難、荒誕不經的困境。影片巧妙結合西方電影語言與非洲口述文學藝術,充滿現代社會急躁不安的活力與傳統非洲象徵主義的強大能量。在非洲傳奇電影大師迪歐普•盟巴提精采無比的說書下,主角逐夢旅程一波三折的艱辛與荒誕插曲─偷拐搶騙樣樣來,讓人在捧腹的黑色幽默吸引之外,也油然而生憐憫之情。二十世紀初活躍於巴黎夜總會的傳奇非裔女藝人喬瑟芬•貝克,甜膩的嗓音成為本片的重要象徵,她盛讚著巴黎的美好,是男主角心目到巴黎掏金成功的女神,卻也諷刺地暗示她/非洲移民在殖民主義下,淪為被支配和取悅西方白人社會的角色。片尾男女主角面對分隔歐亞的湛藍海岸線,才猛然覺悟到現實的殘酷與夢想的不可實現。
全片敘事乍看斷碎而不連貫,實則為導演以細心安排的表現主義剪輯與拼貼手法讓觀者產生抽離甚而批判的回應。本片多段令人屏息的經典情節,具體地表現歐普•盟巴提獨樹一幟的電影語言─將血腥殺戮豢養的牲畜與主角受同儕羞辱的鏡頭交錯剪輯,殘酷的詩意讓人震驚;主角象徵自由的坐騎摩托車被同儕強取下威嚴的牛角之後,與任人宰割,被切下頭顱的羊一樣,同時被剝奪了生命與逃離困境的可能性。緊接著殺戮後,一場男女主角在蔚藍海邊作愛與暢談夢想的戲,美如詩畫,充滿宗教的象徵意涵,卻也透露生命無常的寒意。

迪歐普•盟巴提深受歐洲電影技術的影響,他由非洲傳統出發,到歐洲學習發展,最後回到起源的非洲,本片可說是他反思自身經歷的傳記性作品。本片片名就以非洲土生的鬣狗之旅比喻非洲子弟流離尋覓,最終仍不脫離這片大地的寓意。他的系列電影以純熟的嘲諷手法犀利地批判關於金錢誘惑、腐化官僚、被誤導的非洲子民、文化疏離、歐洲優越及對非洲的輕視、新國族主義…等等議題,不僅開創出非洲電影的獨特性,更可說是非洲的良心。年僅四十即因病早逝,留下的作品極少,卻是部部創新,包括Contras' City(‘68) 、《男孩巴度》(‘70)、Le Franc(‘94)、《賣太陽的小女孩》(‘99)。1992以改編自瑞士劇作家狄倫馬特戲劇《貴婦還鄉》而成的電影《土狼/上帝的喜劇》獲得坎城金棕櫚獎提名。

A rueful parable about fear and freedom, Touki Bouki has all the restless energy of modernity and all the power of traditional African symbolism. Mory's motorbike is accessorized with a pair of cattle horns mounted on the handlebars, and Josephine Baker's sweet voice leads them on through their journey. But the rift between these two worlds is all too real. Though both Mory and Anta board the ocean liner that will take them to their destination, only one of them will stay on to face the truth of realizing a dream.

 
橡皮頭
Eraserhead

David Lynch︱US | B&W︱English︱Video︱89 min
◎台北10/29(日)14:30
11/2(四)20:00
11/3(五)17:50
11/6(一)13:20
◎高雄11/28(二)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4 年入選美國國家電影局典藏影片
大衛林張開嘴,發不出聲音的尖叫吐出了胚胎,漂浮在巨大嘈雜的高頻轟隆空鳴聲中,我們進入了大衛林區的瘖闇夢境。在這部完成於1977年的早期經典中,大衛林區就已經展現了個人對超現實心理世界的捕捉能力,比《雙峰》、《穆荷蘭大道》更為純粹魔魅。《橡皮頭》乍看之下,有個隱約模糊的故事外觀,孤僻的男子和他的女人居住在空寂的城市邊緣,女人在破陋的房子裡,照顧著異型般醜惡的嬰孩,受不了嬰孩徹夜的哭叫,女人拋下一切離去,男人開始進入更癲狂無盡的惡夢。

看似毫無關連的場景轉換之間,觀眾被帶入一個又一個詭譎難解的空間,上一秒蒼白滑稽的歌劇女郎在舞臺布幕中,露出燦爛得過份的笑容;下一秒黏膩濕滑的嬰孩被開腸剖肚,血泡在黑白影像中依然顯得血腥,大衛林區運用表現主義式的Low Key攝影,以充滿象徵意義的物件,畫出一幅幅扭曲變態的心理風景,各種帶有性暗示的肢體也以意想不到的變形方式再現,我們幾乎可以感受到大衛林區在銀幕那頭炙熱而壓抑的注視,緊緊掐著所有神經質的影像,加以揉捏編組成一幕幕超現實的片段,躲在怪誕荒謬背後的,則是現代心靈的荒蕪陰暗。本片被視為七零年代B級電影的必看經典,片中除了模擬潛意識的實驗影像,也藉由大量工業廢棄景觀的穿插,點出那個時代沒說出口的集體焦慮。

大衛林區是美國電影怪傑,以奇幻題材和強烈詭譎的影像風格風靡死忠的影迷,並建立他在影史的重要地位,作品同時吸引商業與影評人的口味,包括:《象人》、《藍絲絨》、《我心狂野》、《驚狂》、《史崔特先生的故事》、《穆赫蘭大道》…等等。他的創作力驚人,2006科幻新作 Inland Empire 在影展大獲好評,被比喻為《2001太空漫遊》,令人翹首期待。

Is it a nightmare or an actual view of a post-apocalyptic world? Set in an industrial town in which giant machines are constantly working, spewing smoke, and making noise that is inescapable, Henry Spencer lives in a building that, like all the others, appears to be abandoned. The lights flicker on and off, he has bowls of water in his dresser drawers, and for his only diversion he watches and listens to the Lady in the Radiator sing about finding happiness in heaven. Henry has a girlfriend, Mary X, who has frequent spastic fits. Mary gives birth to Henry's child, a frightening looking mutant, which leads to the injection of all sorts of sexual imagery into the depressive and chaotic mix. David Lynch synthesized his Philadelphia dread and his unexpected responsibility of becoming a parent into a meticulously stylized “dream of dark and troubling things.”

相關網站:http://www.davidlynch.com

 
海上花
Flowers of Shanghai
侯孝賢 Hsiao-hsien Hou︱Taiwan︱1998︱Color︱Cantonese- Shanghainese︱35mm︱113 min

◎台北11/10(五)14:00
◎高雄11/23(四)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98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
1998 亞太影展最佳導演、最佳藝術指導
侯孝賢電影《海上花》在眾多喜愛侯導的影迷眼中,是侯導最成熟完整的影片之一。電影本事出自清末小說「海上花列傳」,由張愛玲於民初以白話文改寫,再由侯導長期搭檔的作家朱天文改編成電影劇本。片中以19世紀末的上海,一個神秘繁華、引人遐思的城市,一處帶有世紀末華麗與濃厚頹圮色彩的上海妓院為背景,細細描繪一幅由眾家風塵女子與恩客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義糾葛而成的浮世繪。侯導期望以非常形而上的形式,講述片中象徵的人與人之間的支配/被支配的關係,而體現出人對情愛、對慾望、對現實的本能。

無法親自在上海實景拍攝,片中由搭景而成的妓院空間,因為美術與服裝的細膩經營,呈現出富有濃厚異國情調的特殊風韻。擔任本片美術的作家阿城提到場景設計的風格構想:「當時租界的妓女空間,類似『後現代』的處理,因為是租界所以權威可以被遊戲化,因為華洋雜處所以各種造型的意義被拼湊。設計《海上花》的環境,是世俗的洛可可式的,燭光中絢爛,租界的拼湊,可觸及的情欲和閃爍的閒適。」本片華麗的視覺質感與東西設計品味交融的精采,不僅超越異國情調的渲染,展演濃而不俗的電影美學,正是讓國際影評人驚艷不已的魅力所在。

《海上花》的特殊電影語言在於它的音律,侯導著名的長拍鏡頭安排在前作往往是以帶著一定距離的,保留情緒的觀看,相較之下在本片則有較強的表演性。影片中的空間有如戲台,每位演員都如戲子般栩栩如生,那華美無比的服飾、精巧的妝點、舉手投足的細膩風韻,彷彿就要走下台來,從觀眾身旁徐緩迤邐而過。每一場景交替時淡入淡出的漸黑效果,宛如落幕、起幕一樣,道盡人生如戲的無奈。攝影機在片中代替導演作為一位闖入妓院這個私密空間的旁觀者,帶著極度的好奇心,時而聽到空間另一處傳來聲響,轉過頭去欲察,人聲卻已遠,這完全貼切地傳遞出清末民初上海派小說中典型的遺憾。就是這點遺憾造就了張愛玲文學下的美,在本片中則由侯導詩意的鏡頭延續而成。

長拍鏡頭跟隨演員在封閉空間中緩慢移動,帶有豐富的情感與愛戀,細細觀察著男男女女如舞蹈般優雅的身姿,切切聆聽滿佈玄機的交談話語。本片配樂林強在看過試片之後曾一語中的地表示這是一部很「鴉片」的電影,傳神地點出侯導細膩磨戲的美學在本片臻至爐火純青的境界,觀者難以抗拒被那長拍鏡頭如午後蟬鳴的巨大音網以若有似無的韻律催眠的魔力。戲中人物各有耽溺其中的人或事,願解或不願解的糾纏,拍戲的鏡頭卻是清明的,華麗的視覺鋪陳以極簡約而巧妙拿捏的手法處理後,完全不顯耽溺,反而更增值得細品的回甘韻味。

Based on an 1894 novel by Han Ziyun, FLOWERS OF SHANGHAI explores the lavish, elegant, and decadent world of late 19th century Shanghai brothels: each has an auntie (the madam), a courtesan in her prime, older servants, and maturing girls in training. The men gather around tables of food, playing drinking games. An opium pipe is at hand. The women live within dark-paneled walls. The atmosphere is stifling, as if Chekov was in China. Hou perfectly captures the claustrophobic, innervated world of the brothels with fixed camera shots, long takes, and formal blackouts, creating a carefully drawn study of a dying place and time.

 

→回影片介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