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麼遠又這麼近

向來較易接受歐美文化以及日本文化的台灣,一直就鮮少接觸東南亞的電影。早期的台灣電影一定都外銷到東南亞,但是這幾年卻忽略了他們的電影工業也不斷的在成長,不斷拍出適合他們市場、締造高票房的電影,而同時他們更有許多已經知名或者是新崛起的導演,他們的作品陸陸續續在各大影展放映,受到注目。繼韓國電影之後,大家開始注意到這個區域上也蘊孕著許多好看的電影。

泰國電影經過90年代的洗禮之後,就走到了另一個層次,新一批起來的導演也試圖用不同的方式來說電影。雖然台灣比較常看的是到是泰國鬼片,而泰國電影導演幾乎已經到達沒有一個沒拍過鬼片的境界,但是這些導演也不是只會拍鬼片,他們也拍喜劇片、愛情片,重要的是他們也會說其他類型的故事,新一代的導演繼續保持泰國國內精彩的票房。

印尼的電影在蘇哈托總統(因貪污和壟斷經濟讓自家人致富)下台之後,印尼的政局也邁向開放和民主化;於是從2000年開始印尼獨立電影製作重生了。新一代年輕的導演因此能夠拍攝他們所關懷的主題,並且在許多影展放映。

菲律賓電影經過一段十分慘淡的狀況,在90年代,其國內整個電影市場是由好萊塢電影所壟斷,加上當時正值亞洲經濟風暴,國內的整個製作環境十分堪憂:過高的稅金、嚴苛的電檢制度、盜版影片猖獗以及無線電視台的增加都不斷的打擊國內電影的發展。後來有首家電視台投資電影拍攝,專為國內市場拍攝的電影締造了高票房,陸陸續續的有其他電視台跟進,使得電影票房有起死回生的現象。一方面是電視台製作商業影片,另一方面則是數位攝影機的時代來到,許多導演透過省錢的器材拍攝電影,開始了菲律賓的電影新浪潮。

越南在早年的時候一直是砲聲隆隆的戰場,而越南電影的開展遲至60年代才開始,但是電影一直是政府作為宣傳用的一種媒介。直到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的作品《青木瓜的滋味》在坎城獲獎後,開始有人注意到越南電影。最近幾年,越南電影創作者開始不再拍攝為政府服務的影片,並著手拍攝他們所關心的議題以及商業電影,試圖挽回長久以來在家看電視以及DVD的觀眾。 一提到新加坡電影,馬上就會想到梁志強導演或者他的作品,如《小孩不笨》、《錢不夠用》等片。近幾年來,新加坡也一直有不同類型的作品產出,以及新一代的導演如唐永健和韓耀光;另外有邱金海導演(《魔法阿爸》、《昭和感官物語》)享譽國際,同時邱金海導演的昭緯電影公司也鼓勵新導演,投資拍攝他們的電影作品。新加坡電影委員會於1998年成立,致力於推廣新加坡電影到海外。

馬來西亞電影因為一批很努力拍攝獨立電影的導演,如何宇恆、李添興和陳翠梅等人,而讓全世界注意到了馬來西亞電影。他們所拍攝的電影雖然受到國際影展的注意,並且獲獎無數,但卻無法吸引當地觀眾走進戲院觀看他們的作品。由於獨立電影在其國內的不斷式微,導演們開始轉變不同類型內容的拍片題材,堅持相信繼續拍片就一定會成功的信念。 「那麼遠又這麼近-東南亞影展」特別以菲律賓、泰國、印尼、越南以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所拍攝的藝術與娛樂兼具的電影為主。整個影展的主題為呈現東南亞多元化的影片類型,藉此機會觀摩這些東南亞國家已然成熟的電影工業,希望帶給民眾全新的觀影饗宴。

這次的影片還有在黎巴嫩戰爭期間拍攝的《砲火之中》,講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流往啟示錄》等等影片,都是非常精彩並且難得在台灣可以看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