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五)19:40  8/6(一)13:00  8/9(四)15:00  8/12(日)11:00
8/14(二)21:20
開羅車站 The Cairo Station

尤瑟夫夏因Youssef Chahine|1958|Egypt|35mm|B&W|77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58柏林影展正式競賽

開羅車站,偉大而古老國度首都的心臟,每分每秒都有火車來臨、離去,形形色色的旅客帶來各式各樣的夢想,以及免不了的失落。這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出身寒微的賣報伕Qinawi,他與所有年紀相仿的年輕人一樣,對於自己的未來滿懷希望。這個閒暇時最大樂趣就是將娛樂雜誌上的美女圖照剪下來貼滿暫時棲身的粗陋小屋的可憐男人,默默地愛戀著在車站周遭販售冷飲的金髮尤物Hanuma,他無時不刻窺伺著夢中情人的一舉一動,等待最好的時機向她示愛。可是Hanuma早與壯碩充滿領袖魅力的搬運工人Abu-Serib有婚約在先,對於Qinawi的傾慕,她採取一種帶著母性的寬厚態度,有時或許忍不住以美色對他進行輕微的挑逗,但大多時候,表面上看似放浪形骸的她,其實只是基於悲憫而不忍與Qinawi完全切割。如此走在鋼索上的脆弱平衡,最終注定因為傲慢、偏見以及貪慾而崩毀,再也無可挽回……。

尤瑟夫.夏因年少時期醉心表演藝術,二戰結束之後,才剛二十歲的他一度飄洋過海前往好萊塢見習,這場壯遊之後他返回埃及,進入電影圈成為導演,1958年的《開羅車站》公認是他早期代表作品,他還親自上陣演出Qinawi一角,與當時有「誘惑女王」稱號的金髮美女Hind Rostom在片中有非常精彩的對手戲,純真卻又異常陰暗複雜的性格詮釋,甚至令他差點在柏林影展拿下一座演技獎。

這部被評為最先將新寫實主義引進歌舞片充斥的埃及電影黃金年代的偉大作品,故事遊走於歌舞、社會寫實和驚悚等類型之間,對於性別、政治以及傳統禮教皆有犀利觀察。Qinawi與Hanuma夾雜純潔、肉慾的微妙互動,一方面彷彿在嘲諷著卓別林的《城市之光》對於流浪漢與盲女間的情感刻劃過於天真樂觀,一方面則大膽以「反羅曼史╱通俗劇」的設定為這段三角戀注入逼人的現實感,宏大格局直追劇力萬鈞的雨果名著《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

《開羅車站》是一段比「愚人之王」加西莫多和愛絲梅拉達之間的愛情更絕望殘酷的悲劇歷程,由於情節發展與大眾期待有著太巨大的落差,以致上映後竟屢遭觀眾喝倒釆,夏因對性及社會問題的露骨描寫,更是導致了影片被禁長達二十年的命運。以今日美學角度觀之,《開羅車站》從未顯得過時,依舊如此動人心弦,它不只是埃及電影的成就,說它是電影藝術百多年來的瑰寶,也同樣當之無愧。

A crippled newspaper dealer, Kinawi (played by Chahine himself), falls in love with the beautiful but indifferent Hanuma (Hind Rostom), a lemonade seller who only has eyes for the handsome Abu Sri'. Swept away by his obsessive desire, Kinawi kidnaps the object of his passion, with terrible consequences.

 

 

8/4(六)11:00  8/7(二)21:00  8/10(五)15:10  8/12(日)12:40 
8/15(三)12:40 

大地The Land

尤瑟夫夏因Youssef Chahine|1969|Egypt|35mm|Color|130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70坎城影展正式競賽

每個國家都有其文化形成的特定歷史政治脈絡,每個作者總是不自覺將自己的童年經驗偷渡或者轉化進去,於是,他們的文字或影像作品看待世界的態度,其實多少也代表著他們的國家看待世界的角度。

1967年「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挫敗,暴露了埃及在政治、經濟上的重重弊端,血氣方剛的青壯派電影工作者很快地以《憤怒的青年人》雜誌為基礎,組成「新電影協會」,宣稱埃及沒有真正的國族電影,為了拍出真正能剖析當代埃及問題根源的犀利之作,他們一掃過去埃及通俗電影中歌舞昇平、滑稽逗樂的氣氛,並大量取材文學創作,或是以當前正在發生或剛剛發生過的事件為主題,拍攝嚴肅探討埃及社會處境的良心作品,就此邁入埃及電影史最具開創性的多元階段。

《大地》改編自左派劇作家兼小說家Abdel Rahman El Sharkawi的同名原著,故事背景設定在1930年代的埃及,與尤賽夫.夏因多次合作的傳奇男星Mahmoud El-Meliguy飾演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歷埃及1922年的獨立運動,眼見英國提出繼續統治蘇丹等「四項保留條件」對於農民所造成的種種不公不義卻無能為力的沉默英雄,最終與飽受壓榨的農民在忍無可忍之下,決意誓死捍衛自己腳下的土地和賴以維生的水源,同時維護自己的尊嚴,然而,他們的血淚終究無法抵擋住排山倒海的無情時代洪流……。

這部完成於1969年的史詩之作,講的是關於1930年代的故事,箇中訊息卻令人聯想到影片拍攝前兩年,也就是1967年的「六日戰爭」令埃及喪失的大片國土。那是一個意識形態正在重新結構的非常年代,夏因憑藉著一股驚人的熱情與使命感,巧妙透過文明╱野蠻等層層二元對照,以及精心鋪陳的國族、階級、角色身份、性格動機等元素,先是以激昂振奮的阿拉伯民俗音樂深深撞擊觀眾的靈魂,再坦白無畏地傳達了他渴望阿拉伯人民自己主宰中東命運的堅決心願。

《大地》令人想起美國的《怒火之花》、台灣的《賽德克.巴萊》及印度的《榮耀之役》,藉古而諷今,諄諄告誡自己的同胞莫忘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它與《開羅車站》不僅名列2006年從三千多部敘事長片中所選出的埃及百大電影(夏因以總數七部作品入選而居冠),更分別名列由影評人所選出的十大埃及電影中的第三名和第八名,同時也入圍了當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與勞勃.阿特曼的《外科醫生》分庭抗禮,雖敗猶榮。


Adapted from Abdel Rahman Al-Sharqawi’s well-known novel of the same name, this film classic by Egyptian master Youssef Chahine was eight years in the making. Chronicling a small peasant village’s struggles against the careless inroads of the large local landowner, The Land shows why political oppress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a sense of solidarity among the disinherited.


 

8/4(六)21:20  8/6(一)17:10  8/12(日)20:50  8/15(三)15:10
8/17(五)13:30

埃及六日The Sparrow

尤瑟夫夏因Youssef Chahine|1973|Egypt|35mm|Color|105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埃及六日》是尤瑟夫.夏因公認藝術成就極高的經典之一,是夏因自己開設的製作公司Misr International Films的創業作,也是這間公司與阿爾及利亞合拍的三部作中的第一部。片名「The Sparrow麻雀」取自革命歌手Sheikh Imam Issau 一首歌名,劇本由夏因和左派前衛藝術家Lofti el-Kholi聯合編寫,以「六日戰爭」前夕的埃及社會為背景,透過一名年輕警察追查政府貪瀆事件的經過,將正處於劇烈轉變中的國家命運與徬徨摸索的個人認同逐漸合而為一。片中幾個重要角色包括過度保護的保守派父親、儼然已成左翼運動傳奇的謎樣父親、充滿煽惑力又和警察自己彷彿一體兩面的記者兄弟,宛如大地之母般的民宿老闆娘等,既肩負讓年輕警察從困惑毫無立場到堅定自主的關鍵功能,支線的各自發展又讓這部電影成為一則眾聲喧嘩、格局浩瀚的國族寓言。

1967年的中東「六日戰爭」,由於一直在阿拉伯世界鼓吹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埃及強人納瑟總統誤判情勢,錯估敵情和高估自己等一連串失誤,讓以色列充分發揮了奇襲、速戰、機動和以小擊大的戰爭藝術,在132小時內痛懲埃及、約旦、敘利亞等阿拉伯聯軍,擴張將近四倍的土地,從此改寫了中東的地圖和歷史。法國前總統薩柯奇曾公開推崇夏因:「緊黏著他的埃及,但是卻朝世界開放。」根據夏因自己說法,他創作《埃及六日》的意圖,在於直接赤裸地揭開這一大片埃及刻意隱藏的瘡疤,或許上一代的人們認為過去的歷史與錯誤無可挽回,但是夏因堅信埃及的未來屬於年輕的世代,歷史真相需要被不斷的論述、面對下去。因此,他不但在影片的尾聲放上納瑟總統辭職演說的真實影像,更安排了不同世代的角色一齊走上街頭,以熱血激昂的謝幕式傳達他的個人信念。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影片內容尖銳敏感,竟遭到當時總統沙達特的政府禁演,過了整整半年,才因1973年「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部份戰事擊敗以色列而戲劇性地獲致公映機會及國家級的榮譽表彰。

夏因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位藝術電影導演,他的所有作品都深植土地、面對極高風險,因此一生都必須像瘋子般與制度、當權者拚鬥。夏因的形式和風格難以被歸類,有點接近印度導演如希顏.皮尼哥或是馬尼.拉特南,以民俗歌舞妝點嚴肅社會議題,帶有強烈批判色彩。他的作品故事題材多與埃及歷史相關(即便以當代為背景),深具文學性,情節通俗看似煽情重渲染但又不會流於淺薄操弄;場面調度則屬於古典派,景框構圖大器且象徵意味濃厚,尤其長於以特寫強化角色人物的情感衝突,進而催發觀眾共鳴。《埃及六日》中多場街頭群戲的處理令人印象深刻,男女主角性愛戲之後跳接「六日戰爭」新聞影像的實驗性蒙太奇、以及斷裂片段化的非線型敘事,以今日角度觀之,依舊屢屢予人驚喜之感,絲毫未顯過時。

Set shortly before and during the Six Day War in June of 1967, The Sparrow follows a young police officer stationed in a small village in Upper Egypt whose inhabitants suffer from the harassment of a corrupt businessman.


 

 

8/6(一)14:40  8/8(三)21:10  8/11(六)19:20  8/14(二)17:00
8/17(五)11:00

 
港都舊事Alexandria…Why?

尤瑟夫夏因Youssef Chahine |1978|Egypt|35mm|Color|127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79柏林影展銀熊獎
尤瑟夫夏因(Youssef Chahine,1926-2008)是埃及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導,也可說是阿拉伯電影中重量級導演。《港都舊事》是導演自傳性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兩部《浮光掠影》、《亞歷山卓其城其事》也在本次影展放映,本片也是情節最複雜、企圖心最大的一部。本片榮獲柏林影展銀熊獎,讓夏因成為阿拉伯世界第一位贏得國際影展大獎的導演。

這是他1979年作品,當年他53歲,已經拍攝電影多年,可看出他對電影技巧嫻熟、主題上以反映埃及社會現況為本,同時批判西方強權。故事主要情節訴說一位年輕高中生耶希亞,醉心好萊塢歌舞片,本身擅長表演莎士比亞劇,夢想能早日留學美國學戲劇,但他必須先克服窮困。其他敘事線則圍繞著他週遭人物發展。

本片背景是1942年,二次大戰期間,亞歷山卓成為義大利納粹強權墨索里尼、英國邱吉爾、德國希特勒三強爭取的城市。它是位於地中海岸的重要港口,因其地理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夏因以主角演出的舞台劇,男主角耶希亞以貝都因人服飾登台,表示要收各國過路費,著實嘲諷了三方強權。

此外,夏因呈現當時埃及社會各種現象,如跨種族戀情和同性戀。其中一條敘事線描寫猶太裔富商女兒與回教共產黨愛國份子的戀情。還有一個回教上流階級,花錢買英國小兵來滿足他殺死白人的慾望,但這條線也有超乎想像的劇情扭轉,挑戰了回教世界的禁忌-同性戀。這中間還穿插了一群埃及愛國份子想要綁架英國首相邱吉爾來結束英國人的佔領。本片內容豐富,情節在幾條敘事線中跳躍、快速切換,可說是到了令人目不暇給的地步。

部分場景的攝影燈光,呈現色彩豐富的超現實風格化。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夏因的剪接功力,他很巧妙地將劇情與紀實新聞片段交叉剪接,凸顯政治批判,有時以嚴肅、有時以幽默方式處理,還加上歌舞片元素也增加喜感。部分場景則以類似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極度風格化的技巧拍攝。 風格、人種、語言的混雜讓本片像是濃郁的北非烹調,表達第三世界國家人民對於英美強權抱著嘲諷、反抗的心態。但又不得不依賴,但在最後一個鏡頭,導演對美國夢強烈質疑、諷刺。

Yehia, here representing the young Youssef Chahine, is obsessed with Hollywood musicals and dreams of studying acting in the USA; a beautiful Jewish socialite must decide between fleeing the advancing Germans with her father or staying with her Egyptian lover, who is secretly working with the Germans; a wealthy Egyptian aristocrat murders occupying troops one by one until he meets a young British soldier with whom he develops a special bond. Chahine masterfully weaves these interrelated storylines together to create a magnificent historical and autobiographical tapestry. Winner of the Silver Bear Award at the Berlin Film Festival.

 

 

8/6(一)21:00  8/8(三)12:50  8/11(六)21:50  8/14(二)11:00
8/16(四)17:10

1 浮光掠影An Egyptian Story

尤瑟夫夏因Youssef Chahine|1982|Egypt|Digibeta|Color|120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浮光掠影》第二部曲是夏因呈現最私密的個人經驗和告白,自傳色彩濃厚,藉由回顧、審判導演的一生,呈現埃及近代政治變化。

男主角是一位電影導演,因工作過量、壓力太大、抽菸過量際,在拍片中突然心臟病發作,必須動手術,因此展開類似像《野草莓》、《八又二分之一》、《爵士春秋》等片,在男主角手術、夢境中進行的審判、回顧其一生。本片還是帶有強烈批判色彩,除了批判電影檢查制度,也把矛頭指向自己,主角的童年化身為被告,指控成年的主角讓他窒息,童年的自己和最親密的親人都成為證人,批判夏因,其他他人生的參與者,則在法庭上旁觀、參與,這是個有趣的設計。

部分場景則類似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導演跟女性-母親、妹妹、妻子、女兒的關係是回憶的重心。片中也詳細描述他成名後,與原先恩愛的妻子,如何漸行漸遠。此外,他以拍攝貧民生活著稱,但又很矛盾地,反對女兒和勞工階級的戀愛,被過去長期合作的勞工演員指控為偽君子。

導演角色是左傾的異議份子,年輕時參加反殖民、政治抗爭。在阿爾及利亞爭取獨立與法國戰爭期間,耶希亞去參與阿爾及利亞之役,此段,夏因延續《港都舊事》常用之風格化手法,交叉剪接新聞片以及虛構情節。

夏因從1950年就開始創作,早期拍攝為主流電影,包括社會寫實、通俗劇、歷史片、以農夫為主題電影,對於腐化政府批判相當尖銳。本片之現場拍攝場景、情景對早期拍片有所呈現,可窺見其一二。


Acclaimed actor Nour El Cherif here plays Egyptian filmmaker Yehia Mourad some thirty years after we last see him in Alexandria, Why? Though successful in his work, yehia has grown distant from his wife and children and suffers a symbolic blockage of the heart while shooting the final scenes of his latest film. After being flown to England for evaluation, it's determined that Yehia must undergo emergency surgery.
Fact and fiction blend seamlessly—with healthy doses of cleverly absurdist fantasy—as the film explores the various personalities and forces that have made Yehia (and Youssef Chahine) the man he has become.

 

8/4(六)17:30   8/7(二)15:00   8/9(四)20:50   8/11(六)17:10
8/13(一)11:00

1

亞歷山卓其城其事
Alexandria Again and Forever
尤瑟夫夏因Youssef Chahine|1989|Egypt|35mm|Color|105 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89年開羅國際影展特別獎—頒給本片攝影師Ramses Marzouk   

《亞歷山卓其城其事》是導演自傳性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訴說一位埃及導演想移民好萊塢拍片的故事,片中使用許多紀錄片段介紹亞歷山卓。有趣的是導演穿插了虛構情節,讓我們看到了傳說中亞歷山大大帝的墓室,卻被巨型鑽孔機刺穿,讓虛幻的電影情節與真實生活緊密交織,難以分辨。不過卻又加上kuso情節讓巨型鑽孔機穿刺過亞歷山大大帝遺體,灑出一片鮮血,讓電影虛構的本質即刻現形。

本片可說是當年埃及電影工業的縮影,影片中電影工會與政府代表資方的抗爭,電影工作人員絕食抗議的主題貫穿全片,導演並將本片獻給「爭取民主的埃及藝術工作者」。夏因的電影一向對於腐敗政府批判不遺餘力。

片中可以看到夏因對於好萊塢類型電影的嫻熟掌控,呈現早年拍片的歷練。基本上,本片是後台歌舞片的類型,還有喜劇、古裝史詩片,甚至有些許偵探片、浪漫愛情片元素,最後結局以悲劇終了,可說是類型電影大拼盤。

另一個敘事主線是電影拍攝的各個階段,我們看到導演如何挑選故事主題、做研究、寫劇本、選角等等細節。導演又必須面對本身的創作困境,一旦得獎,榮耀光環漸失,又要面對如何超越自己的壓力,夏因飾演電影導演一角,有濃厚的自傳性色彩。

本片的電影風格與後設電影形式相呼應:攝影機運動幾乎無所不在,靈活、繁複的攝影手法讓本片攝影師獲得開羅國際影展特別獎。音畫剪接多元靈活,其中一個手法是時空上的跳躍:回溯隨時可能出現,與故事的現在時刻交叉剪接。另外電影中的電影和現實生活隨時可互相剪接,或是隨身聽中音樂被放大成為畫外音,角色隨之起舞。這些都是導演刻意突顯呈現電影拍攝的本身,與電影虛構的本質,也就是後設電影的概念。

本片和《八又二分之一》中的導演面臨創作困境、選角困難的情節類似。在這部片中的導演卻幾乎是萬能的。導演幾乎是結合各種類型電影中的英雄化身。夏因在電影的藝術成就令人佩服,同時亦能兼顧主流電影的娛樂性,埃及電影大師之名當之無愧。

Set in 1987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hunger strike by the Egyptian film industry, Chahine himself steps in to play Yehia, the famed Egyptian director whose life is chronicled in Alexandria, Why? and An Egyptian Story. Obsessed with Amr, the handsome actor he discovered and cast as his alter-ego in parts one and two of The Alexandria Trilogy, Yehia pressures Amr to star in various film projects that change even as Yehia's perception of the young actor begins to change. He first casts Amr as Hamlet, which the actor deems too demanding for his talents, then as the lead in a musical biopic of demigod Alexander the Great, who founded the city of Alexandria in 332 B.C.

 

8/5(日)21:10   8/8(三)18:50   8/10(五)17:40   8/13(一)15:40
8/16(四)13:00

1 浪子回鄉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尤瑟夫夏因Youssef Chahine|1976|Egypt|Digibeta|Color|120 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埃及電影大師尤瑟夫夏因,與埃及桂冠詩人薩拉賈辛Salah Jahin共同編劇,取材自法國文豪安德烈紀德的小說,藉由一個家庭三代間彼此複雜的寄望與衝突,暗暗擴大為對於六日戰爭後埃及社會與政治的諷喻。

因為參與政治運動而遭以莫須有罪名逮捕入獄的阿里,在被囚禁了12年後,終於被釋放回到家鄉故土,所有人都同樣熱烈地歡迎著他的新生,但卻也各自有各自的期待。年邁的父母希望他能振興家業、帶來光榮;苦等多年的女子希望與他共組家庭、圓滿愛情;高中剛畢業的姪子希望他能給予啟發、帶領他看見世界;遭剝削欺侮的鄉民們希望他能推翻他暴君般的哥哥,帶給這個小鎮與工廠嶄新的未來。

然而他們不知道,眼前這個眼神透露著滄桑的壯年男子,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懷抱著年輕熱血理想、想改變這個世界的男孩,他尖銳激昂的心已經磨鈍。可是,大家卻依然在等待著改變的契機‧‧‧

看似是個鄉間小鎮的通俗家庭劇,但是除了參與劇本創作外,還為本片寫詞譜曲的詩人薩拉賈辛(是的,這還是一部歌舞片呢!)在故事中加入了許多暗喻與指涉,使得它不僅有著埃及獨特的風土人情趣味,還帶著聖經(該隱與亞伯)及希臘悲劇的傳奇色彩,而最重要的是,薩拉賈辛也將他自己,從1952年埃及推翻封建王朝革命時,充滿著期待與願景的熱情,到1967年六日戰爭慘敗及1970年納瑟將軍過世時,整個夢想崩解幻滅的沮喪心境,都投射在這個悲劇故事裡,使得這部電影更有著對於國族與政治耐人尋味的層次。

而在這部片中,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屬於導演尤瑟夫夏因的感情投射,特別是在那個一心想離開家鄉、追尋開闊天地的男孩身上,這個角色不僅成為了黑暗悲劇中的一線希望光芒,似乎也為夏因接下來從1978年開始的自傳式代表作「亞歷山大四部曲」揭開了序幕。

Freely adapted from the novel by Andre Gide, this fascinating and highly-stylized musical tragedy is yet another of Chahine’s moving parables set between the Arab-Israeli wars. After being imprisoned for political activism for more than a decade, Ali is finally allowed to return to his village home. His family eagerly awaits his arrival, hoping that he will be the one person who dares to stand up against his corrupt elder brother’s ruthless tyranny.

 

 

8/3(五)21:20   8/6(一)19:20   8/9(四)19:10   8/11(六)15:30
8/15(三)11:00

 
1 蓋斯與萊拉
Darling, Something's Wrong with Your Head

蘇珊. 尤瑟夫Susan Youssef|2011|Netherlands/ Occupied Palestinian Territory / USA |Digibeta|Color|78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西方有羅密歐與茱莉葉,中國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印度有德夫達和帕蘿(“寶萊塢生死戀”的男女主人翁),而在阿拉伯的世界裡面則有蓋斯和萊拉。蓋斯和萊拉的故事是發生在七世紀的阿拉伯,也是一段傳為美談的淒美傳奇愛情故事。

導演藉由這則久遠亙古的愛情故事,將其放置在現在的,透過愛情吸引人的條件來呈現出今天巴勒斯坦的情況。而這也是十五年來首度有影片在加薩實地拍攝的作品。

在外地求學的兩名學生,蓋斯和萊拉,他們兩人在大學彼此認識、相愛,但是因為加薩的情況,他們被迫要回家,回到位在加薩的漢尤尼斯城。可是他們的愛情在家鄉是被禁止的。因為在那裡,女兒的婚事是由父母親的安排,男女之間是不可以約會的。加上萊拉一家是住在市中心,而蓋斯則是住在難民區,前者是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為了女兒的終生幸福,萊拉的父母替她選擇了一個門當戶對,有錢、有身份、有地位的醫生作為結婚的對象。

蓋斯對萊拉的思念,轉化為篇篇詩句被寫在漢尤尼斯城的牆面上。在加薩的牆壁塗鴨,多半是以歌頌死者以及政治為主題的塗鴉,蓋斯的愛情詩作瞬間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閒話,而因為他還寫下了戀人的名字,使得萊拉名譽大受影響,更加速了父母要她立刻完婚,以拯救自己名譽的決定。

得知此事的蓋斯知道自己沒有錢買房子、沒有辦法舉辦隆重的婚禮,但是他還是去提親想要娶萊拉。一無所有的蓋斯和一往情深的萊拉決定一起克服困難、擺脫傳統,希望可以找到在一起的方法。

導演蘇珊.尤瑟夫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阿拉伯人。因拍攝紀錄片,有機會回加薩進而了拍攝一部劇情長片的計畫。特別是由於進入加薩非常不容易,必須是以色列軍方獲准的記者或在以色列登記有名的人權組織會員才得已進入,使得這部影片的問世更顯重要和珍貴。這部影片經過九年的準備和拍攝,在幾度想要放棄的情況下,導演獲得無數人的幫忙,也正因為此,她決定一定要拍完這部影片,因為這部電影已不再是屬於她個人的了。

“Habibi,” a story of forbidden love, is the first fiction feature set in Gaza in over 15 years. The film is a modern re-telling of the legendary tragic romance ‘Majnun Layla’, which was set in seventh century Arabia, when a poet named Qays fell in love with Layla. Driven by the intensity of his passion, Qays was known as ‘Majnun Layla’, which translates as ‘madman for Layla’. In the contemporary setting, two students in the West Bank are forced to return home to Gaza, where their love defies tradition. To reach his lover, Qays graffiti’s poetry across town.

 

 

8/5(日)14:40   8/7(二)17:10   8/10(五)20:00   8/14(二)13:20
8/16(四)11:00

 
1 愛弦琴深The Fifth String

Selma Bargach|2011|Morocco|35mm|Color|98 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99年的卡薩布蘭加,Malek是一個對音樂十分執著熱情的魯特琴音樂家,儘管母親反對,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音樂夢。父親過世後Malek終於見到了多年不見的叔叔Amir,Amir擁有一間音樂學校,備受業界尊重,但Malek的母親卻憎恨他奪走丈夫的擁有一切而不准兒子與之往來。
 
但Malek不顧母親反對,依然決定在Amir的音樂學校學習琴藝,Malek的天分立刻受到叔叔的賞識,沒有兒子的他對姪子的要求也很高,但心高氣傲的Malek常常在音樂上和Amir意見不同,時有衝突。Amir為了鼓勵Malek,告訴他關於傳奇音樂家Ziryab的故事,Ziryab是一個與眾不同的音樂家,出生在巴格達,但他為了追求完美的音樂,放棄了榮華富貴而去了西班牙,在那裡,他為魯特琴加了第五根弦,魯特琴每一根弦都代表一個元素,而這多出來的一根弦,代表的是靈魂。
 
Malek在接受叔叔的教誨和自我實踐的追求中掙扎搖擺,同時他和同樣熱愛音樂的西班牙女孩Laura彼此愛慕,Laura鼓勵Malek追求自己的音樂,走出自己的路。儘管受到挫折,但Malek發現Ziryab原來曾受到音樂老師的妒忌才迫使他離鄉背井,於是決定離開Amir,勇敢追求自己心中的完美音樂。
 
早期魯特琴只有四根弦,直到歷史上的傳奇音樂家Ziryab為其加了第五根弦,讓魯特琴有了新的生命,同時Ziryab對音樂的詮釋,也深深影響了西班牙和北非的音樂。片中男主角對音樂的追求如同Ziryab今日對音樂的實踐,受到阻礙依然持續堅持下去,投入全部熱情才能尋找到真正感動人心旋律,而「第五根弦」也同時是本片的片名。
 
導演Selma Bargach出生於摩洛哥卡薩布蘭加,在巴黎索邦大學獲得藝術博士學位,她主要研究摩洛哥電影中的女性角色。本片是她第一部劇情長片,已參與多個國際影展,片中魯特琴音樂貫穿全場,悠揚美麗的琴聲更讓人彷彿行走了一趟摩洛哥音樂之旅。

In the old medina of Casablanca in Morocco, a young lute enthusiast, Malek, decides to study with his uncle Amir, master of music, despite his mother’s apprehensions. To teach him the intricacies of the lute, Amir promises to reveal the secret of the 5th string and gives the example of Ziryab, an exceptional musician. But Amir will quickly realize the talent and the audacity of his nephew does not support Amir’s vision. Struggling with a need for the love of Laura versus artistic inspiration, and a quest for originality versus tradition, Malek strives to pursue his dream.

 

 

8/5(日)16:40  8/9(四)16:40  8/11(六)11:00  8/13(一)13:10 
8/16(四)19:30 

 
1 荒漠情緣Cherkess

莫希帝.昆杜爾Mohydeen Quandour|2010|United Arab Emirates|Digibeta|Color|116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約旦是一個絕佳的拍片地點,許多好萊塢大片都是在這裡取景拍攝,最有名的便是史蒂芬史匹柏所執導的《法櫃奇兵》。但是約旦本身卻鮮少製作電影。有鑒於當地的電影工業現況,約旦在2003年成立了約旦皇家電影委員會,希望除了提供外國團隊到約旦拍片的服務之外,更希望可以培養當地電影從業人員。於是他們特別請回在美國移居多年的莫希帝.昆杜爾回到約旦拍攝電影《荒漠情緣》。

昆杜爾是一位電影導演、製片和編劇。他在歐美的電影產業中工作長達三十年,這是他第一次回到約旦,以家鄉的歷史為背景拍攝的影片。昆杜爾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導演,除了電影工作之外,他撰寫了十四本歷史類小說,同時也參予古典音樂的創作,此部影片的電影配樂就是由他親自作曲。

《荒漠情緣》描寫在1900年時的約旦,當時俄國征服了高加索地區,迫使切爾克斯民族從該地遷移到當時的鄂圖曼帝國,即包括現今的約旦。當時他們所遷居的地方已經有阿拉伯游牧民族貝都因人在當地生活。和善的貝都因人慷慨的讓切爾克斯人與他們比鄰而居,彼此禮尚往來,相安無事。直到一位切爾克斯男孩奈特;與貝都因女孩希德;他們彼此相愛,卻引發了一場兩個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傳統的衝擊。眼看一場因為傳統而戰的仗是不可避免了,一對戀人碰到的不單只是雙方父母的反對,更是兩個民族的反對和對抗,他們必須用甚麼方式才能化解這場其實不必要的衝突?

導演透過平實的手法,將兩個民族間的不同差異顯現出來,並透過這部影片陳述一段約旦的歷史。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約旦,就是在一個世紀前,有兩個不同民族一起打破傳統,和平相處所締造出來的。

The film shows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wo cultures, the Bedouin and the Circassian, who were thrown together unwillingly by historical providence, creating a perfect recipe for controversy and violence…but saved by the miraculous powers of innocent, unexpected love. This is a story of two young souls who fall passionately in love and by so doing created the opportunity for conflict and bloodshed… as well as for potential harmony and peaceful coexistence; this is the quintessence of drama, when the pendulum could swing in either direction.

 

 

8/5(日)12:50   8/8(三)11:00   8/10(五)22:00   8/14(二)19:30
8/16(四)15:20

 
1 流亡啟示錄Zindeeq

麥克.考列夫 Michel Khleifi|2009|Palestine / UK / Belgium / United Arab Emirates|Digibeta|Color|85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9杜拜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M是長年住在法國的巴勒斯坦籍導演。他這次為了拍攝一部以1948年,發生在巴勒斯坦境內的種族淨化浩劫而回到了祖國。他主要是訪問經歷過當年大災難的人,並對照出今天巴勒斯坦的現況。由於他的姪子殺人,使得整個家族陷入了危險當中,就算旅居國外的他也不能從名單中移除;於是他決定回到家鄉和家人一起面對解決這個問題。而這個返鄉之旅卻是讓他在祖國成了流亡者,每一家旅館都告訴他”他不是本地人,大家不歡迎他”,於是他只有睡在車內,在家鄉漫遊了一天一夜。在這一天之中,他試圖想找出當時他的雙親為什麼在大災難時願意留下來?他的雙親從未對他提過這個過往,他只能自己想辦法明白這段過去,同時擔憂自己當下的處境。

片名”Zindeeq”是指無神論者或褻瀆者,代表片中主角M,他不僅沒有任何宗教的信仰,更是不在乎傳統。他用小型攝影機來記錄受訪者,也用它來觀看自己拍下的片段;導演採用象徵以及超寫實的手法,使攝影機同時也成了投射主角回憶和夢境的機器。片中主角的攝影機裡面呈現的是過去,攝影機外的則是現在巴勒斯坦的樣貌;導演檢視巴勒斯坦內部的暴力問題,一如在片中做了一份檢查表:器官走私?家族世仇暴力?小混混的街頭暴力?父親被囚禁,而孩子無家可歸、流落街頭的事實?這些都是導演試圖想要探討的主題。片中的主角正是導演本人的投射,一個藝術家、一名知識份子;他持著國外的護照回到國內,碰到檢查時,他也可以真的成為”外國人”。外國人、本國人,流亡外地或在祖國流亡,導演借著這些身分和狀態來看巴勒斯坦的過去和現在。

導演麥克.考列夫出生於1950年的巴勒斯坦,於1971年至比利時念書時而移民當地。考列夫不僅拍攝劇情長片,他也製作以及拍攝紀錄片。他以往的作品獲得許多獎項,使他成為當今重要的巴勒斯坦導演之一。目前任教於比利時電影學校

Acclaimed director Michel Khleifi's story of a Palestinian film-maker 'M' living in Europe, who returns home to Ramallah to film witness accounts of the 1948 Nakba - not only explores the events of that tumultuous era, but places them in context with the uncertainty and tension of present-day Palestine. Over the course of a single day and night, M's solipsistic existence is shaken when his nephew kills a man in Nazareth, placing the entire family at risk of reprisals. This masterful feature - a quietly witty, complex and occasionally surreal depiction of an exile's relationship with Palestine - marks a new direction in Khleifi's work.

 

  8/5(日)11:00  8/7(二)19:10  8/9(四)13:10 
 
1 巴比倫之子 Son of Babylon

穆罕默德.阿勒.達雷德吉 Mohamed Al Daradji|2009|Iraq / UK / France|35mm|Color|92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渺小生命的最大願望,不過是親人平安。
黃沙席捲大漠,12年呼嘯而過。至今,男孩未見過父親,老婦盼不到兒子。祖孫兩人的唯一親人,被迫參戰後便音訊全無。
身為伊拉克的庫德族人,老婦雖躲過「安法爾」種族滅絕浩劫,卻難逃家族破碎的命運。直至美國推翻海珊,戰俘陸續被救出,和兒子重聚的期盼終於露出曙光,老婦便決定帶著孫子,跋涉千里尋親。兩人從山區跨越沙漠,一路上突破紛亂人群、躲避流竄炮火,艱辛危懼的路程,漸漸讓幻想從軍的好動男孩,蛻變成能照顧祖母的沉穩孩子。抵達目的地後,獄方告知,或許只能在亂葬崗找到親人骸骨,殘酷回應令人崩潰!日夜掛念的人真不在世上?祖孫兩人不放棄希望,他們堅信,最終一定能在巴比倫尋回至親!

《巴比倫之子》取材自真實故事,以2003年伊拉克的海珊政權垮台為背景,忠實呈現戰火下的人民宿命,謙卑寬宏的視野與純摯詩化的鏡頭語言,讓本片成了真實世界的明證。

直至2009年4月,伊拉克境內已超過300座亂葬崗被發掘,遺骸高達25萬具,大部分仍無法辨識身分,許多婦女、小孩也無法倖免,驚人數據揭示出戰爭的殘酷真相。劇組涉險穿梭在動盪區域取景,歷時四年才完成所有製作過程。本片不但成為首部入選日舞影展的伊拉克影片,更代表伊拉克角逐2011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撼動國際!

人雖無法選擇出生背景,卻能創造生存環境;戰爭成了人類最失敗的產物。《巴比倫之子》以《古蘭經》中真主阿拉要先知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獻子為祭的故事,來比喻犧牲在戰火下的伊拉克子民,大大諷刺了科技與文明為人類帶來的毀滅性,為影片埋下無窮底蘊,後座力驚人!

電影拍攝是一項不存在於伊拉克的藝術。直到穆罕默德決定到伊拉克拍攝一部史詩般的公路電影;而這一場拍攝過程是非常的艱辛並且對所有參與的人員都是意義非凡的。

An old woman is making a journey from Kurdistan on foot, southwards, to Nasiriyah, where she hopes to find news of her son Ahmed, missing for 10 years after being conscripted into the army. She is travelling in the company of her grandson, Ahmed's little boy. He can speak Arabic; she speaks only Kurdish. From the surreal, sun-baked wilderness, they find themselves in the chaos of Baghdad, from where they journey grimly onwards.

 

  8/4(六)13:30  8/6(一)11:00  8/12(日)17:10 
 
1 非常兒戲Mascarades

萊耶.薩勒Lyès Salem|2008|France / Algeria|35mm|Color|94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杜拜電影節2008年最佳影片

裡子面子不能輸,老妹幸福我來顧!
園丁穆尼對自己的身分感到自卑,小心翼翼經營形象,深怕淪為笑柄。然而他有個患了嗜睡症的妹妹瑞恩,隨時隨地倒頭就睡,村民譏諷她會變成嫁不掉的老處女。穆尼聞言大怒,仗著酒意狂吹:「我妹要嫁人啦!」假消息像雪球般越滾越大,瑞恩的婚事成了全村焦點,穆尼騎虎難下,想辦法也要把老妹嫁出去。

而妹妹其實已經有中意的對象了,但是對方完全不具有身分、地位和錢財的好條件,生為兄長兼一家之主的瑞恩自然持反對意見。但是婚期倒數計時中了,穆尼的臉色越來越沉,再不趕快找到完美的新郎人選,他的牛皮就要吹破了!

本片由活躍於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的知名喜劇演員萊耶薩勒(Lyes Salem)自編自導自演,搭配直率系甜美女星薩拉.瑞嘉(Sarah Reguieg)、頹廢派亮眼男星穆罕默德.包嘉(Mohamed Bouchaïb),飾演穆尼兒子的男童情緒收放自如,表現也十分搶眼,共同上演一齣笑鬧十足的幸福現形記!

有別於大多數嚴肅的阿爾及利亞電影,《非常兒戲》展現出歡鬧逗趣的活力新氣象,眀快的故事節奏,躍動的輕快配樂,精準的戲劇化反應和場面調度,成功捕捉到角色真實動人的一面。為了呈現壯麗的熱帶沙漠景觀,劇組到了阿爾及利亞的比斯克拉(Biskra)和奧雷斯(Aures)等地拍攝,盡覽絕美峽谷和蒼茫曠野,為影片增添濃郁的地方色彩,觀之心曠神怡。

英文片名Masquerades有「偽裝」、「假面舞會」的意思,這部片主要不是聚焦在「謊言」這件事上面,而是想藉此打破虛偽和因循守舊的表面禮儀,描述超越藩籬的真實情感。導演希望藉由電影展現阿爾及利亞的生活情狀和幽默感。在時代越苦的時刻,就越多人笑。歡笑是離開痛苦,將之拋在腦後的方式之一;越苦,就越要笑。導演成功的用自己的跨文化觀察,將那些好面子扯謊、忌妒八卦、真愛固執等人性共通情感忠實描繪出來,讓觀眾看了莞爾之虞還能深省,使影片傳遞出的溫情,也能滲透出無比的推動力量。

Mounir Mekbek (played by director, Lyes Salem) lives with his family in a village in the heart of the Algerian Aures. An arrogant man, he has only one dream: to finally be appreciated by his fellow citizens. His Achilles' heel is his sister Rym, who falls asleep anywhere and whom the village is convinced will end up a spinster. One evening, Mounir returns from the town, and announces that he's found a rich suitor. And the organisation for the ceremony begins... without a bridegroom.

 

 

8/8(三)15:10   8/11(六)13:30   8/13(一)18:00   8/15(三)21:30
8/17(五)15:30

 
1 炮火之中Under the Bombs

菲利普阿拉克廷基Philippe Aractingi|2007|France / Lebanon / UK|35mm|Color|98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柴娜出生在黎巴嫩,但是婚後便與建築師丈夫和兒子卡利姆,住在杜拜,過著平安富裕的生活。由於與丈夫的婚姻出現問題,柴娜決定將兒子先送回在黎巴嫩的姐姐家度暑假,以避免孩子面對失和的夫妻關係,造成不良的影響。但是黎巴嫩爆發戰爭,柴娜擔心姐姐和兒子的安危,決定回黎巴嫩找尋他們。一趟原本簡單的返家旅程,卻因為戰爭的爆發而使得回家之路艱鉅困難。

雖然本片的片名是"砲火之中”,但是影片所真的想要傳達的不是戰爭本身,也不是為什麼兩國會打起來的政治因素;影片想要表現的是在戰爭中的人性。在2006年,黎巴嫩爆發戰爭的幾天後,導演就與演員回到了黎巴嫩拍攝這部影片。從準備拍片一直到參加影展,前後不過一年的時間。整部影片只有四個角色是由真的演員飾演,其他的人都是真實的人物:是難民,是記者。導演僅告訴他們,不要看鏡頭,只要回應女演員說的話就好了。於是兩位主角的即興表現,加上真實人物的真實告白,使得這部影片不單純只是一部劇情片,更具有紀錄片的風格,真實記錄下了戰爭時候的真正樣貌,是難得一見的感人作品。

導演菲利普阿拉克廷基出生貝魯特,在戰爭發生當時,他與法國籍妻子和小孩準備搭船回法國避開戰爭。回法幾天之後,黎巴嫩停火,他便帶著一紙劇情大綱、一小組工作人員和演員回到戰區拍攝這部電影。導演並不特別想要拍一部紀錄片,因為他認為紀錄片並不能真正的使觀看者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他想要拍的是不同於一般戰爭電影的作品,不想去刻意強調死亡,但死亡卻在戰區到處可見,他只能以最快的速度,拍下他必須拍攝的畫面。人生真實的悲劇遠遠超過他可以想像撰寫的。

這部電影在威尼斯影展獲得人道主義獎,正因為這不是一部戰爭電影,而是關於人道精神的作品。一如片中的母親說:「我在找我的孩子」;這是一部沒有政治立場、不支持任何一方的電影,這是關於受害者的電影,只是一位擔心的母親想要找到她心愛的兒子和她的姐姐。

Zeina lives in Dubai. In the midst of a divorce, she sends her son Karim to stay with her sister in Kherbet Selem, a small village in southern Lebanon, to spare him from his parents' fighting. A few days later, war breaks out in Lebanon. Desperately worried, Zeina immediately heads to Lebanon via Turkey. Because of the blockade she doesn't reach the port of Beirut until the day of the ceasefire. There, Zeina, a Shiite, meets Tony, the only taxi-driver who agrees to take her to the South. They have nothing in common. Toni is Christian and dreams of leaving the country. Back in Lebanon, Zeina realizes she doesn't want to leave any more. And yet, despite all this, Toni and Zeina will love each other, as a kind of response to the death all around them.

 

  8/5(日)19:10  8/7(二)11:00  8/12(日)15:10
 
1 愛無盡夢飛翔 Captain Abu Raed

阿敏馬塔廣Amin Matalqa|2007|Jordan|35mm|Color|102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影片中的故事是發生在當今約旦,刻劃友情和勇氣,深具啟發性的感人故事。

老雷是在安曼國際機場工作的寂寞清潔工。他從未實際環遊世界,但他藉著家中豐富的藏書,和在機場與旅行者交談,在自己的想像天地裡遨遊四海。

有一天工作時,老雷在垃圾桶中找到一頂被丟棄的機長帽,便戴著回家,途中被住在附近的小男孩看見了。隔天早晨,一群鄰居的孩子聚在他家門前,用崇拜的眼光看著他,深信他就是真正的機長,貨真價實的飛行員。他和孩子們的真摯情誼就因為這美麗的誤會而展開。獨居的老雷很喜歡被孩子們圍繞的感覺,他運用在書上所得的知識,向孩子們講述一篇又一篇精彩的環遊世界故事;他也藉此讓這群住在貧民區的孩子們瞭解,即使出身貧寒,依然可以實現理想,有一番成就。

小穆是個不喜歡和同儕打成一片的小男孩。因為父親酗酒又有嚴重家暴問題,小穆對其他成年人都有戒心與敵意。對小穆而言,現實生活是殘酷與苦澀的,因此,他痛恨老雷為鄰居小朋友灌輸的希望和美麗幻想。正當他努力地要揭發老雷是個大騙子之際,老雷以寬容諒解的心讓他瞭解生命永遠有新的可能。

當今的約旦雖越來越現代化,女性仍受許多傳統束縛的限制,事業有成的女機長諾兒便面臨被父母不斷逼婚的壓力。她和豁達又睿智的老雷發展了一段忘年之交,最後幫老雷完成的最終的心願。

愛無盡夢飛翔是描寫一群打破社會藩籬平凡小人物的故事,用影像刻劃他們的夢想、友情、寬容與犧牲。

這是約旦首部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作品。身兼編導二職的阿敏馬塔廣,在約旦出生,美國俄亥俄州受教育,從小就懷抱著電影夢。他拍片時,靈感來源和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傳奇的電影大師們,例如希區考克、大衛連、史蒂芬史匹伯、楚浮、朱賽佩多納托爾、卓別林、黑澤明、馬丁史科西、柯恩兄弟、米洛司佛曼。
Amin Matalqa tells this tale of an elderly airline janitor mistaken for a pilot by the children of his neighborhood who does his best to inject a little imagination into their bleak reality. Abu Raed always wanted to see the world, yet the closest he ever got was talking to travelers as they walked through the airport and reading books about faraway places. The discarded captain's hat he sports gives the local kids the impression that Abu was once a pilot, and seeing the grim realities that surround them all inspires him to play to their assumptions and try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ir lives.

 

 

8/4(六)15:30   8/7(二)13:00   8/10(五)11:00   8/13(一)22:10
8/15(三)19:30

 
1 失蹤Barakat

Djamila Sahraoui|2006|France / Algeria|35mm|Color|95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6柏林影展
 
背景設定於1990年代阿爾及利亞內戰時期,在急診室工作的醫生Amel在某日回家後,發現當記者的丈夫並沒有回家,鄰居的小孩夜半生病,她半夜送孩子去醫院,直到第二天,都不見丈夫的身影,她相信丈夫被一個伊斯蘭地下組織抓走,Amel決心獨自尋找丈夫。
 
在保守緊張的社會氣氛下,陪伴她的只有一個年紀較長護士Khadidja。兩位女性開車探訪Amel丈夫的下落,終於找到了神祕組織,但沒找到人,兩人反倒被地下組織挾持。地下組織的其中一位首領Slimane放了兩人,Amel才明白Khadidja曾經救過Slimane,原來在1950-1960年代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期間,Khadidja也是曾經加入獨立運動、和法軍對抗的勇敢女性之一。兩人繼續尋人的旅程,途中遇到好心的獨居老人的幫忙,三個人相互幫助照顧下,慢慢產生彷彿家人的感情,讓這趟尋人之旅,有了新的意義。
 
本片導演Dijamila Sahraaoui於1950年生於阿爾及利亞,在法國學習電影,本片是她第一部劇情長片,曾於2006年參展柏林影展。成長於獨立戰爭期間,導演猶記小時候常聽到許多勇敢的阿爾及利亞女性,如何在戰爭期間,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扮成牧羊女、或是穿著回教傳統服飾,運送消息或是武器越過法軍的檢查站。對於這些勇敢的女性,導演懷抱著美麗女英雄幻想,但隨後當她開始拍攝關於這些女性的紀錄片時,發現這些女性其實並不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英雄事蹟,只是身處在時代中身不由己,而讓她有了另一層的看法。
 
電影中,導演想打破傳統阿爾及利亞銀幕中總是受到壓迫的女性形象,呈現阿爾及利亞女性的勇敢和韌性,她們無需旁人的同情,不論發生什麼事情,她們都能堅強的面對,並且不和命運妥協。或許就是這樣的女性特質,在阿爾及利亞女醫生的比例高過男性,而片中的女主角也正設定為女醫生,不論是搶救病人還是營救丈夫,女主角不受社會規範表現的決心,讓阿拉伯世界的女性角色,展現出更多的層次與面向。

When Algeria extremists kidnap an outspoken journalist, his wife Amel starts looking for him, and must come to terms with the life-changing consequences of her search. This road movie involves cars, trucks, buses and donkey-drawn carts. The locations (small towns and villages in inaccessible mountainous areas) are mesmerizing, the characters diverse and rich. What makes the story even more intriguing is the fact that, very unusually for Arab cinema, the protagonist is a woman challenging the state of things.

 

 

8/4(六)19:40   8/8(三)17:10   8/12(日)19:10   8/14(二)15:20
8/17(五)17:30

 
1 葉門新娘A New Day in Old Sana’a

巴德班赫西Bader Men Hirsi|2005|Yemen|35mm|Color|83 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5開羅國際影展最佳阿拉伯電影

日未出的清晨,在葉門首都薩那冷清安靜的小巷道,年輕的攝影師Tariq,意外地看見一名窈窕的女子,穿著一件美麗的白色外衣,夢幻般地輕舞而去。

正因為那件華麗的白衣,是他送給未婚妻的訂婚禮物,而三日後就將是他們婚禮,所以Tariq認為,那在夜裡漫舞的,就是他未來的妻子。但其實,那夢樣的情境,卻是身體彩繪師Ines無意間在路邊撿到了華服,一時興起穿著翩然起舞的結果。隨著故事慢慢地揭開了它誤解的面紗,Tariq開始面臨了進退兩難的抉擇,是該選擇與他身分相當、但沒有愛情存在的任性未婚妻,還是那個讓他一見鍾情、但地位差異懸殊的身體彩繪師呢?

這部作品是有史以來第一部在葉門拍攝並發行的劇情片,葉門裔的知名英國劇作家巴德班赫西,在返回祖籍故土葉門(他的父母在1960年代因政治因素流亡),拍攝了備受好評且獲獎的多部紀錄片,包括最知名的《英國謝赫與葉門紳士》The English Sheik and the Yemeni Gentleman後,又帶著攝影機回到了這個充滿神秘氛圍的國家,以魔幻寫實的手法,講述一個傳奇、浪漫又哀傷的愛情故事。

雖然身上流著葉門的血液,但巴德班赫西在這裡卻仍像是個異鄉人,於是,他選擇了用一個義大利攝影家(男主角的老闆)的外來者角度,來觀看這個獨特的世界,建築、彩繪、儀式、人情,都富饒異國風情趣味。

但因為葉門宗教團體對於電影業的敵視(據說是因為帕索里尼在葉門拍的《一千零一夜》Il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有著太多露骨的性成分),也使得拍攝過程困難重重,先是激進團體在拍攝第一天就開始干擾破壞,使得官方必須派出軍人護衛。然而出資的葉門文化部對於影片內容也是干涉不斷,甚至威脅將禁止在葉門國內上映。此外,葉門保守的氣氛,也使得當地女子不敢拋頭露面參與演出,最後還必須從黎巴嫩找來女演員擔綱,幕前幕後似乎都承受著相同沉重的禮教制度壓力。

所幸,這部影片最後還是在葉門及阿拉伯世界獲得讚賞與好評,並在開羅國際影展獲得了最佳阿拉伯電影的榮耀。

In this achingly romantic tale, handsome young Tariq is about to marry Bilquis, eldest daughter of a prominent and powerful judge. But as he wanders the ancient city of Sana'a late one night, he spots a beautiful young woman dancing in the street and falls madly in love with her. Before long, the young groom must choose between following his heart and protecting his family's honor. Filmed entirely on location in the ancient city of Sana'a, this exquisite film is the first feature ever to come out of Yemen.

 

 

8/9(四)11:00   8/10(五)13:00   8/13(一)20:00   8/15(三)17:20
8/16(四)22:00

 
1 殘酷的大海The Cruel Sea

卡勒.西迪克Kaled Sidik|1971|Kuwait|Digibeta|B&W|106 min

◎台北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科威特並非一個電影產量豐富的國家。他們所製作的第一部電影《殘酷的大海》,於1971在科威特上映,這部影片自該年發行以來,目前已鮮少在科威特放映,但截至今日為止,仍不斷的在各大影展放映。雖然當時的科威特從未有製作電影的經驗,但此片甫出便立即成為阿拉伯電影中的大師之作,是一部非常珍貴又難得看到的阿拉伯電影。

影片發生在科威特尚未找到油礦之時,當時的人們以採收珍珠為生。
摩沙德的父親就是一位採收珍珠的人,但是因為被鯊魚攻擊過,很清楚在海上謀生的危險,因此他一直極力反對兒子從事一樣的行業。可是面對家裡的生計問題,以及摩沙德想要娶奴拉,但是沒有錢,奴拉的父親是不會答應這門親事,加上有沒有別的工作可做,捕珍珠成了他唯一可以賺錢存錢養家娶妻的機會。終於,父親同意摩沙德出海工作,並給了他自己最好的裝備,就在他出航之際,奴拉的父親卻積極籌備女兒嫁給有錢人…

這部作品不單單只是描寫一段愛情故事,導演西迪克以社會寫實的手法描繪出油礦開發前的科威特的漁村生活,深深地刻畫出當時的封建社會狀況、重視商業的社會以及女人在當時的地位。而影片中暴力的場面,更是到今天為止,在阿拉伯電影中難得一見的大膽。

「殘酷的大海」前後得到九項國際大獎,導演西迪克於2009年於杜拜國際電影節中得到終生成就獎,除了自己擔任導演工作之外,他也製作許多劇情長片以及紀錄片。2000年時被選為阿拉伯電影人協會會長,致力於推廣阿拉伯電影。

The first feature film to be made by the state of Kuwait. It is a period piece about Kuwait before the discovery of oil when fishing was the predominant occupation. A crippled pearl diver forbids his son to go into the sea to dive for pearls, wanting for him a much better future than that he had for himself in the turbulent sea at the mercy of the inclement weather and the dangers associated with pearl diving – money feuds, ruthless overlords and greed. Mussaid, the young son, is in love with a woman from a wealthy family and needs to make enough money to marry her. Her father is a rich merchant who desires nothing but her to marry for money.

 

   
 

→回影片介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