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牧者
The Music Room

Wodaabe-Herdsmen of the Sun
韋納•荷索 Werner Herzog|Germany|1989|Color|French- German- Peul|Video|48 min
◎台北 10/28(六)20:00
10/31(二)20:50 11/5(日)13:10
11/9(四)11:3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本片為德國新電影健將韋納•荷索替法國電視台攝製的紀錄片。從南美亞馬遜叢林到非洲撒哈拉沙漠,在創作的內容與形式上堅持不重複、執迷於自然力量的的荷索,再度探觸原始部落那些華麗油彩臉孔後頭的秘密

非洲南部的游牧民族烏達比(Wodaabe)部族認為他們自己是全世界最美麗的民族,每年舉辦特殊傳統的選美大會,由族裡未婚女性共同選出一位美男子,而烏達比男人會帶著飾品並把臉部塗抹上顏料(化妝品),不斷露出牙齒、眼白的舉動來求得族內女人青睞。這個盛大而且隆重的儀式,在荷索不帶偏見的鏡頭下,彷彿成了一種帶著神秘色彩的生命奇觀。

影片一開頭的「聖母頌」吟唱,加上鏡頭對著烏達比族人的凝視,這個充滿荷索標記的段落,馬上帶領觀眾進入一個超現實的神秘世界。荷索複雜的文化認同再度成為了這部影片的起點,他秉持一貫的狂熱去追尋一個未知世界,那些屬於游牧民族的真誠心靈。詩意和靈視緩緩藉由他的口白與攝影,自然流露出來。在工業文明與農業傳統的衝突下,求偶儀式的華麗恰好與這個部落日漸被邊緣化的宿命形成強烈的對比。

影片中出現許多對照的幽默與樂趣,當中又展露些許的未知宿命感。這部罕見又美麗的紀錄片,讓人看到烏達比部族在太陽的沐浴下真實的活著,在韓德爾、莫札特、威爾第歌劇的背景音樂襯托下,「靈視拍片者」荷索讓《太陽牧者》超越了電視紀錄片的格局,蛻成一部令人難忘、反覆咀嚼的神妙作品。

From the camera of the sometimes obsessive, always provoking director Werner Herzog comes this documentary of the Wodaabe people of the Sahara/Sahel region. In focusing on the tribe's spectacular courtship rituals and 'beauty pageants', where eligible young men strive to outshine each other and attract mates by means of lavish makeup, posing, and facial movements, Herdsmen gives insight into the politics of gender with global resonance -- all governed by the director's penchant for excess.

相關網站:http://www.wernerherzog.com/main/index.htm

 
 
耀眼的傢伙
Flaming Creatures

傑克•史密斯 Jack Smith︱USA︱1963︱B&W︱No Dialogue ︱16mm︱41min
◎台北10/28(六)20:00 10/31(二)20:50 11/5(日)13:10
11/9(四)11:3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傑克•史密斯是美國地下電影的教父級人物,對美國的前衛電影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安迪•沃荷就是受到他電影的啟發才開始拍電影。身為紐約「新美國電影團體」的先鋒人物和活躍成員之一,他的創作領域也跨及演員、作家、照相攝影、裝置藝術和行動劇場,影響了許多當代同儕藝術家,像安迪•沃荷、羅伯•威爾森、辛蒂•雪曼、Ken Jacobs、John Waters、George Kuchar、Richard Foreman…等人。他的電影乖張異端,挑釁世俗社會的禁忌和常態,在當時美國保守的社會投下震撼彈,引起衛道人士群起圍剿。

《耀眼的傢伙》是傑克•史密斯最具代表性的電影,由於裡面集合了一群扮裝皇后、吸血鬼變裝癖、口交強姦犯、陰陽兩性人…等怪誕人物恣意狂歡集體性愛,1963年在紐約首映時就因為內容涉及女同性戀和展露男女性器官的場面而遭到警方查扣,紐約的刑事法庭以色情猥褻品的判決禁止它公開放映。這部片不久在比利時的一個實驗電影節放映時,因為內容太過驚世駭俗激怒了觀眾而引起暴動,引發媒體和大眾的議論。

對於這部爭議性的電影,傑克•史密斯說它是一部發生在有鬼魂出沒作祟的音樂攝影棚裡的喜劇(a comedy set in a haunted music studio)。就像童年時候馬戲團的暈眩神祕經驗一直永遠縈繞在費里尼內心深處,《耀眼的傢伙》是傑克•史密斯潛意識的夢境囈語,在那個出神狂喜的神祕體驗中,男女性別的偽裝結構被抹銷而成為一個曖昧而美麗的新人種,正舉行一場戴奧尼辛的狂歡祭典,愛慾行為打破世俗的秩序而自由激情縱慾燃燒。傑克•史密斯以這部喧鬧狂亂、奔放不拘的電影挑戰包括同性戀與異性戀、生物性與文化決定的性別、男與女的諸種對立,以及何謂自然正常的性或情慾。電影裡阿里巴巴的扮裝皇后和吸血鬼角色是他向心目中的美國B級片女王Maria Montez(演過《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致意,並同時揶揄嘲諷好萊塢主流電影的明星制度及公式化的膚淺通俗。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of all underground films, Flaming Creatures excited national censorship controversies in its day and was even denounced (and screened!) in the halls of the U.S. Senate. Jack Smith had hit a nerve with his delirious tribute to the 1940s screen star Maria Montez. (The soundtrack even includes a chunk of her 1943 release Ali Baba and the Forty Thieves.) A hilarious and startling version of Arabian exotica, Flaming Creatures was shot on backdated black-and-white film stock, creating an overexposed and archaic quality to its images -- a world of uncontrollable sexual energy where women and transvestites primp, pose, dance, romance, and sometimes assault each other.

 
不在
In Absentia

奎氏兄弟 The Brothers Quay︱UK︱2000︱B&W- Color︱No Dialogue︱35mm︱20 min
◎台北10/28(六)20:00  
10/31(二)20:50
11/5(日)13:10  
11/9(四)11:3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0年德國萊比錫紀錄動畫短片影展最佳影片與錄影帶獎
2000年英國動畫獎最佳傑出創意影片
2001年墨爾本國際影展最佳動畫短片獎
2001年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影展最佳短片獎


本片是奎氏兄弟嘗試結合真人演出與停格動畫的傑出短片作品,在國際各影展獲獎連連,極受重視。影片以黑白與彩色交錯拍攝,描述ㄧ個關在精神病院的女子強迫性地不斷寫信的重複舉動。縈繞不去的奎式風格微光魅影,在德國現代前衛音樂巨匠史托克豪森帶有強烈幽閉恐懼氛圍的配樂牽引下,帶領觀者經歷一場探索瘋狂女子心靈風景的催眠之旅。

將影像創作者和前衛作曲家結合的構想來自英國國家廣播電視的企劃─「跨國界的電影與音樂」合作系列,其他受邀藝術家組合包括霍爾哈特萊與荷蘭當代作曲家Louis Andriessen、尼可拉斯羅伊與Tri-Ho樂團Portishead爵士電音吉他手Adrian Utley,以及荷索與英國聲樂作曲家John Taverner。

本片題獻給「在精神療養院裡寫信給丈夫的E.H.」。擅長以細膩的光線變化掌控影像氛圍的奎氏兄弟,這次將光影的魔力以鍊金師般的奇幻手法發揮到極至:當瀕臨瘋狂的女子偏執地以斷掉的鉛筆不停書寫,囚室窗外的微妙光線以如此精準而體貼的變化記錄著她的每一分情緒,伴隨她的孤獨。透過如窺探的幽魂般左右游移的攝影機,不由自主抽搐的肢體動作…等典型奎式手法,導演將或哀傷癲狂或歇斯底里的緊繃情緒,以解剖師的冷靜步調,凝結封存於膠卷的唯美、絕對狀態。奎氏兄弟的影片往往建構在封閉的空間,將囚禁其中的玩偶與人物以一種標本或儲藏盒式的景觀加以愛戀珍藏,是一種佔有慾望的精神性的轉換。對老舊、脆弱、毀壞中物體/人物的耽愛,不僅造就他們質感特殊的影像美學,也提供觀者許多可深入分析的心理層面的隱喻。

奎氏兄弟是少數以拍攝動畫電影獲得高度肯定與知名度的奇才,他們獨特低調的行事作風,融合超現實與煉金術般的詭異美學,使他們成為作者電影圈的傳奇代表人物,甚至啟發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拍攝雙生兄弟題材的《ㄧ加二的故事》。深受東歐文學、戲劇與藝術的影響,特別是捷克超現實主義電影怪傑斯凡克梅耶早期以木偶與生活物件為素材的實驗動畫短片。最難得之處在於將東歐藝術的神祕詭異精髓淋漓發揮,並以自己的獨特哲學思維和美學加以詮釋,持續創作出令人迷惑與驚嘆的影片。三十年的創作生涯,奎氏兄弟完成二部劇情長片和十多部動畫短片,部部珠璣,充滿惑人的影音氛圍與象徵解謎的高度挑戰。

A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elebrated avant-garde composer Karlheinz Stockhausen, who composed and conducted original music for the film. Shot in black and white and color and projected in CinemaScope, IN ABSENTIA combines live action and animation with dazzling use of light to convey the mindscape of a woman alone in a room repeatedly writing a letter with broken off pieces of pencil lead, while outside her window vistas of ever changing light register her every emotion.

 
獵人之夜
The Night of the Hunter
查爾斯•勞頓 Charles Laughton|USA|1955|B&W|English|35mm|93 min
◎台北10/30(一)22:00  
10/31(二)13:30
11/5(日)15:10 
11/6(一)11:30
11/9(四)18:00
◎高雄11/29(三)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典藏影片
美國資深影評人 Roger Ebert 滿分推薦
James Agee 根據 Davis Grubb 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故事描述一個化身為傳教士的殺人魔哈利因偷車而被判入獄,在獄中聽到被判死刑的獄友把搶來的一萬元藏在家中,要留給小孩順利長大,哈利出獄後便四處尋找這名死刑犯的遺孀…。
由於導演查爾斯勞頓因個人因素不喜歡小孩,因此全片的童星演出部份幾乎都由男主角勞勃米契代為指導,而米契變色龍般的出色演技,魅力十足地詮釋這位左手指刺了HATE,右手指刺了LOVE,如地獄使者般的傳教士殺人魔。當他宏亮唱起聖歌「靠主膀臂」(Leaning on the Everlasting Arms)時,更每每讓影片充滿著一股如履薄冰的詭異恐懼感。《八月之鯨》女主角莉莉安吉許開頭的現身與後半段的表演更讓影片帶出一層層的驚喜感。

電影當中有幾個鏡頭相當美,但是卻美的恐怖。水草與屍體的頭髮一同在水底飄揚,水面上的釣客在船上,驚見屍體在水底的映影。整部影片藉著光影跟構圖羅織出來的詭異電影風格,直讓人聯想到後輩影人大衛林區。攝影師Stanley Cortezel高明的取景,無論是米契在樹林中或騎馬從遠方前進的黑影,或是湖邊出現一堆動物、水氣氳氤的夜色,前衛影像感十足。查爾斯同時一反古典好萊塢電影說故事方式,以一種看似詼諧的口吻來講這個讓人恐懼的故事。影片調性完整,構圖細緻且洋溢著一種超現實之感,時而伴隨勞勃米契、莉莉安吉許、兒童的歌聲,讓電影氣氛始終蘊含著極高的驚悚力道,時而幽靜的氛圍更帶給一種風雨欲來的心理恐懼感,也更加深了影片諷刺宗教意味。

Ben Harper has committed murder for $10,000. He hides the money and makes daughter Pearl and son John promise not to tell anyone where it is hidden, not even their mother Willa. In prison and awaiting hanging, Ben meets his cellmate, the Preacher, who tries unsuccessfully to get Ben to reveal where he stashed the money. When Preacher is released from prison he heads for the Harper home, intent on finding the money. Preacher charms Willa and wins her hand in marriage, only to kill her when she learns what he is really like. With only Pearl and John separating him from a small fortune, the Preacher unleashes the full force of his true, evil self.

 
焚屍人
The Cremator
1972年加泰隆尼亞影展最佳男演員、最佳攝影獎
喬拉.赫茲 Juraj Herz | Czechoslovakia | 1968 | B&W|Czech | 95 min
◎台北10/28(六)11:30
11/1(三)15:40 11/2(四)21:40   11/9(四)19:50
◎高雄11/22(三)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這部比血肉四散的恐怖片更令人坐立難安的恐怖荒謬劇,改編自捷克作家Ladislav Fuks的同名小說,被影評人比喻為結合「奇愛博士」與「反挫」(波蘭斯基導演)的詩意表現主義驚悚傑作。魚眼鏡頭下扭曲變形的火化場殿堂、布爾喬亞家居場景、放蕩逸樂的聲色場所…,乾淨無比的黑白影像中隱含的暴力,是導演喬拉.赫茲對看似平和、安逸、聖潔的生活之下人性陰暗面的剖析。

一家火葬場的資深火化員二十年的職業生涯對他的人格有極大影響,他對透過火化以潔淨肉體,使靈魂昇華的特殊工作有偏執的迷戀。由於他對西藏文化,尤其是涅磐的理論感興趣,而把火葬理解為助人涅磐,超渡死者靈魂的神聖使命。片尾他的自我催眠與瘋狂到達極至,不僅手刃血統不純正的親人,並認為自己是新的救世主,將接替辭世的達賴喇嘛拯救世界,普渡眾生。導演成功刻劃出主角人物─一個結合小中產階級保守心態、佛教超渡的信仰,以及國家社會主義的小人物,如何在納粹入侵捷克、日爾曼主義高漲、反猶主張逐漸成形的政治氣候醞釀下,扭曲了自我靈魂而步向瘋狂。並以場景中四處可見的死亡主題的壁畫和蠟像標本,以及許多意味深長的鏡頭,營造主角對死亡的迷戀和病態的品味。電影始終瀰漫一股實驗室和殯儀館常有的濃重詭異福馬林氣息,為影片逐漸邁向毀滅的結局做了預言式的鋪陳。

本片以極為流暢的敘事與剪接技法一氣喝成,場景轉換非常靈活順暢,毫無任何無趣的情節或節奏不順之處。和當時捷克新浪潮的成員一樣,如同他的好友斯凡克梅耶,赫茲也受到超現實主義美學的深刻影響,如片頭部分動物園中囚禁的動物特寫─動物的獠牙、眼睛,交叉對比人物臉部特寫,以及囚籠的柵欄構成的視覺/心理壓迫感,巧妙呼應片末對猶太大屠殺殘忍境遇的暗示。片頭出現撕裂肖像和拼貼肢體的人物照片更是充滿象徵。這也是讓重新發掘這部傑作,並成功將它介紹給西方影評人的英國奎氏兄弟導演初看即大為驚艷的特色。本片另一重要元素為大量運用捷克重要作曲家Zdenek Liska的音樂,在許多關鍵情節處(如謀殺場景)成功地加劇了混雜驚悚、焦慮與荒謬的瘋狂情緒。

被稱為「捷克新浪潮電影的黑暗、詭異奇葩」,喬拉.赫茲從1966之後執導超過三十部電影和電視劇,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譏諷幻想與黑色幽默喜劇風格。他是捷克新浪潮重要成員,早年到布拉格學習偶劇,轉往電影後,仍深受捷克偶劇的哥德式怪誕美學影響。他的作品類型多樣,直到近年才在捷克之外被深度地介紹,包括驚悚傑作《魔格亞納》(‘71)、《費拉特吸血鬼》(‘81)、改編童話故事的《美女與野獸》與《青蛙王子》、荒謬劇Passage (‘98)、偵探故事The Sign of Cancer (‘66)、音樂劇和法國暢銷小說馬戈探長系列影片。

Based on 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 by Ladislav Fuks, Spalova mrtvol is set during the war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Munich agreement. The Nazi occupying force capitalizes upon the dreams of bourgeois family life, not to mention the conformist tendencies, of an increasingly deranged cremator. Impressed by National Socialism, or rather realizing a vested business interest, the cremator not only ups the productivity of his crematorium but also goes about the ritual murder of his wife and son upon learning of their Jewish blood.

 
我是古巴
I am Cuba

1995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6年美國影評人典藏影片獎
◎台北10/28(六)15:40
11/01(三)19:40 11/04(六)11:30
11/07(二)21:00 11/10(五)11:30
◎台中11/17(五)21:3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影片的開始,我們飛越蓊蓊鬱鬱一望無際的熱帶雨林,最後到達海邊的一個地方,據悉是數百年前哥倫布登陸之地。這時口白女生娓娓唸出「我是古巴」的主題詩:『我是古巴/曾經,哥倫布到此,在日記中說/這是人間最美麗的一塊淨土/謝謝您,哥倫布先生/當你到來時,我歡唱舞蹈,迎接帶來福祉的船/我是古巴/可是船帶走我的糖卻留下我的淚/多奇怪的東西,蔗糖,哥倫布先生/它由淚而來/卻變成了蜜』憂鬱婉轉的詩詞旋律像是遙遠國度的咒語,蠱惑我們穿越時空走進一塊神聖的土地。我們婉蜒巡行過一個寧靜如畫的水鄉村落,目睹與世無爭的住民,彷彿從哥倫布時代就存有的世外遺忘之地。優美詩意的影像和聲音形成一種迷幻的魔力,我們這時彷彿已和那片魔幻大地融為一體,變成古巴大地的子民。

《我是古巴》是俄國導演米開•卡拉托佐夫替卡斯楚執政的古巴政府拍攝的政治宣傳電影,故事背景設定在解放革命前,親美政權的巴蒂斯塔(Batista)政府時代的古巴。影片由四個段落故事串連而成:出賣肉體服務上流階層及外國人的貧民窟女孩,辛苦一輩子卻落的一無所有的老佃農,對抗法西斯政權而犧牲性命的大學生,以及一個原本抗拒革命到最後被迫成為革命軍的山區居民。四個段落的故事概括了當時古巴社會各階層人民的面貌,每段故事穿插出現「我是古巴」的四首主題詩,使得影片本身宛若一首長篇史詩。

卡拉托佐夫曾以《雁南飛》(The Cranes Are Flying)得到1958年坎城金棕櫚大獎,他原本唸商學準備當一個經濟學家,因為曾在一家戲院做放映師的工作,決定投身電影,於是轉學去念電影學校。在他當導演之前,曾以攝影師的身分與蒙太奇時期許多著名的導演像庫勒雪夫等人合作,也因為這個背景,使得本片在攝影方面造就非凡的成就。卡拉托佐夫攝影師Sergei Urusevsky合作所開創出來的拍攝方法,徹底解放了攝影機的限制,也解放了我們的觀影視界,有些驚人的鏡頭調度可以用不可思議來形容!卡拉托佐夫在準備拍攝《我是古巴》時,宣稱他要為古巴人民拍一部《波坦金戰艦》,但他並沒有仿效艾森斯坦的蒙太奇形式,而是另闢自己詩意寫實的美學形式。《我是古巴》揚棄一般宣傳片的政治八股,以詩意的影像傳達出悲憫的人道主義精神,使得我們藉由凝視來見證古巴人民的苦難,就政治宣傳電影的類型來說,本片開拓了一個嶄新的美學形式。

Four vignettes in Batista's Cuba dramatize the need for revolution; long, mobile shots tell almost wordless stories. In Havana, Maria faces shame when a man who fancies her discovers how she earns her living. Pedro, an aging peasant, is summarily told that the land he farms has been sold to United Fruit. A university student faces down a crowd of swaggering U.S. sailors and then watches friends shot by police when they try to distribute a pro-Castro leaflet. The war arrives on the doorstep of peasants Mariano, Amelia, and their four children when Batista's forces bomb the hills. Mariano wants peace, so he seeks out the guerrillas to join the fight.

相關網站:http://www.mk2.com/soy_cuba/site.html

 
Pi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Darren Aronofsky|USA|
1998 美國日舞影展最佳導演獎
1998|B&W|English|35mm|84 min
台北10/27(五)20:50
10/30(一)11:30 10/31(二)17:30 11/02(四)23:30 11/08(三)15:40 
◎台中11/18(六)14:30
◎高雄12/2(六)14: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本片為美國最受矚目的新銳導演戴倫˙亞洛諾夫斯基根據非主流cult作家Hubert Selby Jr.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首部片,他的作品擅長描寫邊緣社會人物的詭異世界,亞洛諾夫斯基則將小說中刻劃毒品對人類精神和感官知覺的影響,以極具實驗色彩和驚悚類型片的美學具體呈現。本片以極精簡的預算,緊湊的劇本與迷幻風格的影像創意,再再挑戰觀者對現實的感觀,讓影評人紛表驚艷,讚嘆為繼《橡皮頭》之後最出色的美國地下電影,也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的傳奇範例。

模式存在於日常生活各處,一位天才數學家(Sean Gullette 飾演,共同參予本片劇本改編,也和本片導演合作過學生短片 Supermarket Sweep)因為推算出股市混沌狀態的公式與摩西五經中的神秘數字,而分別遭到華爾街惡棍與神祕猶太教信徒的逼迫與追殺。亞洛諾夫斯基充滿卡夫卡式迷幻催眠狀態的敘事風格,加上他特殊安排的攝影手法:掛在演員身上的Snorry Cam、魚眼鏡頭、縮時攝影、高反差黑白粗粒子質感、MV式的極快與極慢速度交錯剪接等…,配上時而尖銳時而低限的電子音樂為背景,成功營造出空間扭曲的詭異視覺與知覺效果,再再魔幻又逼真地重現嗑藥的迷幻異境,以及讓人屏息的驚險追殺情節。亞洛諾夫斯基非常擅長影像分鏡跟「影像/精神狀態」的隱喻。這些手法後來也再次更為純熟地運用在他第二部迷幻催眠長片《惡夢輓歌》成功地在歐洲成為cult film的新代表作。

身為紐約客的亞洛諾夫斯基選擇在繁忙的紐約街道和地鐵取景,那些觀眾們在商業電影和911新聞報導中反覆觀看而再熟悉不過的景象,在導演獨特的眼光和美學經營下,讓我們在觀影時如同片中主角一樣一再進入暫時脫離現實的神祕狀態。片末主角昏睡中不意搭地鐵來到末站─科尼島,美國女攝影師 Dian Abbus 鏡頭下,充滿怪胎馬戲團畸零邊緣人的奇異邊陲地帶。想像一下從擁擠的都市核心逃離,一覺醒來,突然到了一處看似荒涼貧瘠卻似曾相似、美的惑人的風景…。不妨將這個遠離都市的邊緣孤島解讀成,導演呼應主角偏執地自囚於抽象的幾何數理世界,孤絕於人群和世間常理的疏離心態的象徵吧。

猶太裔的亞洛諾夫斯基對猶太教神秘主義與哲學的主題有濃厚興趣,一再在片中提出深刻的思考議題,將自己的電影界定義為「後『駭客任務』的形上學科幻片」。他最令人讚嘆與期待之處,在於能精確捕捉當代生活的真實面貌,冷靜地剖析其中殘酷與令人不可承受之輕。2006年新作《真愛永恆》(The Fountain)入圍今年的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是導演繼精彩成熟之作《惡夢輓歌》之後,最接近好萊塢大規模商業製作的作品,讓人拭目以待。

This super-low-budget debut by Darren Aronofsky is a noir-like metaphysical sci-fi flick, shot in grainy black-and-white, about a mathematical genius who believes he's found a formula that describes the chaos of the stock market. He's pursued by Wall Street thugs and, in true crackpot absurdity, a Cabala sect that believes he's unlocked a secret of the Scriptures. Aronofsky's delirious, Kafkaesque writing and imaginatively distorted camerawork don't quite add up, but it's fascinating, hallucinogenic film work.

 
夢遊班杰明
Institute Benjamenta, or This Dream People Call Human Life
奎式兄弟 Brothers Quay︱UK-Japan-Germany︱1995︱B&W︱English / German︱35mm︱104 min
◎台北10/29(日)16:10
11/1(三)17:50 11/5(日)17:00     11/6(一)15:00 11/9(四)21:40
◎台中11/19(日)12: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95 瑞士盧卡諾影展特別推薦獎
1995 葡萄牙Fantasporto國際奇幻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1995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電影節最佳攝影

「廳房四壁懸浮著睡魔,神秘不解之事依舊一再發生。」

向來擅長以隨手拾來的物件(found object)與舊偶的演出為題材的奎氏兄弟,對操控/服從的微妙關係有深入的探究,本片延續這個主題,只是將主角換成血肉之軀的演員,也是奎氏兄弟首次嘗試執導劇情長片的挑戰。

本片改編自瑞士小說家Robert Walser作品Jakob von Gunten,延續奎氏兄弟短片《梳子》(1990)中輾轉不安的女子夢境,本片跟隨學徒雅各進入另ㄧ個更幽黯的夢遊世界,如同卡夫卡筆下的平凡人物突然陷入荒謬情境,透過奎氏兄弟深深執迷的肢體局部特寫鏡頭,對細節質感的雕琢描寫,全片呼吸著極度催眠的夢境氛圍。片名副標:人們稱為生活的一場夢境,對片中人物耽溺於如夢似幻的狀態預先做了很好的註腳。片中學院培養專業服務人員的訓練,看似沿襲嚴謹的機械般重複與規律,實則為對秩序和細節近似荒誕的偏執,脆弱的學院秩序,在主角人物壓抑的瘋狂情緒崩潰的瞬間也悄然瓦解,化為湮滅。因飾演《星際迷航記》中迷人的柏格女王而著名的Alice Krige,在片中飾演的優雅、寂寞而壓抑的女教師有相當精彩的演出,她隨身攜帶以羊蹄製成的權杖既可用於責斥學生,也是女教師神經質地安撫自己的物件,這是影史上少見對女性的戀物偏執與情慾感官而詩意的描寫。

瀰漫全片的富有詩意與懷舊的灰色調,如黑與白影像的陰影,更添迷矇的幽魅氛圍;緩慢的推軌攝影鏡頭,時刻細膩深入地窺視空間中的一舉一動,這些經營不只是基於導演美學上的選擇,更視覺化片中人物如陷迷宮複雜心境的寫照。閣樓中,耽溺的幽微光影秘密嬉戲,竊竊低語的告白,洩漏囚室中人物的朦朧陰黯慾望,一如片中佈滿塵埃的舊鏡、傾圮中的校舍。老舊的物體與人偶在無人之際奇異地活絡起來,人物反而總像處於夢遊的恍惚狀態,被看不見的女教師/導演的手所操控著,執行著無意義的動作,彷彿集體不由自主地搖晃身軀,或共舞著美妙而荒誕的圓舞曲,取悅著冷眼旁觀的我們。

奎氏兄弟影像中的戀物癖美學、對影像解剖式的精確操控、曖昧不明的敘事,以及難以捉摸的寓意,可被批評為接近偏執的耽溺,這卻也是吸引觀者留連忘返的魅力之處。他們對待偶如同演員,認為被棄置於暗室的破舊玩偶自有生命,樂於對這些迷人的人偶進行ㄧ種病理式的分析,提供他們一處玩樂與演出的私密舞台。與奎氏兄弟合作許久的波蘭作曲家Lech Jankowski?本片譜曲了令人讚嘆的配樂,大量弦樂、小喇叭與和聲合奏而成的現代爵士樂,交錯著懸疑緊繃、焦慮不安的張力,與緩慢恍惚的影像進行對話與交融,被導演稱讚為「聽見影像,看到音樂」的具有影像滲透力的最佳配樂。對耽於作夢的觀者你我來說,這無疑是一處讓人心甘情願一頭栽進的美麗陷阱。

The Quays’ only live-action feature combines the fantastic, the mystical and the fairytale in a beautiful black-and-white reverie. A student at a boarding school for servants—a dilapidated, moribund institution whose curriculum constitutes the endless repetition of one single lesson—watches the slow disintegration of the Institute at the hands of its eccentric sibling proprietors.

 
極樂森林
Blissfully Yours
阿皮恰朋•委拉瑟塔庫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2002︱Thailand-France︱Color︱Thai︱35mm︱125 min
台北10/28(六)13:20
10/31(二)15:10 11/2(四)11:30 11/04(六)17:10 11/7(二)15:00
◎台中11/19(日)20: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2002年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一種注目」單元大獎
2002年希臘鐵薩隆尼卡影展「最佳電影」金亞歷山大大獎
2002法國《電影筆記》「年度十大佳片」

阿皮恰朋•委拉瑟塔庫是近年來備受國際影展矚目的泰國導演,《極樂森林》曾獲2002坎城【一種注目】的獎項,2004的《熱帶幻夢》則得到坎城評審團大獎。《極樂森林》的故事發生在泰國靠近緬甸邊境的小鎮。三名主角:年輕的泰國女孩Roong,偷渡到泰國的緬甸青年Min,以及中年婦女Orn。Roong在一家工廠當作業女工,似乎並不喜歡她的工作,不久前她因為前任的男朋友打她而分手,遇到現在的情人Min。Min正失業中,苦於全身患皮膚疹病。Orn是Roong的房東,在考慮著趁年齡還許可時生育小孩,但煩惱會增加生活經濟的負擔。電影開頭的前30分鐘是三人在小鎮上午的故事,到中午Roong佯稱生病,翹班跟Min前往邊界的森林野餐,後來Orn也因故來到森林遇到兩人。《極樂森林》森林裡所發生的瑣碎乏味劇情和冗長怠惰的節奏常讓觀眾感到挫折與困惑,電影裡的人物以近似寫實紀錄的動作在森林裡閒逛逗留,沒有特別的事發生,只是懶洋洋的待在樹林裡享受午後的恬靜時光。觀眾認為主角人物的無事狀態應該只是暫時,馬上會有新的劇情出現,卻一再期待落空,電影始終呈現那種慵懶倦怠的時光和環境。漸漸地,觀眾被電影裡那無所不在的怠惰氣氛所感染,不再抗拒這種含糊曖昧的狀態,也放棄了對於故事劇情的汲汲追尋,進而注意到角色在電影環境裡的氛圍。阿皮恰朋慣於使用非職業演員作即興的演出,營造一種介於劇情片和紀錄片之間的情境,所以他的電影往往沒有很戲劇性的故事軸線,而是在寫實氣氛中呈現一種暗伏飄渺、幽微玄祕的神秘感。
電影結束在Roong躺在陽光下的幸福洋溢的曖昧神情,至此我們也終於瞭解為什麼故事裡的三人會走進森林。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書中引用尼采的「永劫回歸」觀念寫道:「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裡,無法承受的責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如果永劫回歸是最沉重的負擔,那麼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鬆,來與之抗衡…」日常生活如影隨行的恆常沉重感,在某一時刻變成制約的神祕力量,驅使三人非要進入那座森林去求得解脫,在短暫的極樂時光中超越現實生活的苦難。米蘭昆德拉繼續寫道:「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輕、重的對立最神秘,也最模棱兩難。」在電影結束後的字幕,我們知道他們在離開森林後的人生去向,更突顯了那一個下午,三人逗留在森林裡的短暫時刻,在生命中彌足珍貴的神祕光輝。

Innovative and enigmatic, Blissfully Yours is a languid celebration of the pleasures of the moment. In Apichatpong’s heady, sensual and playful film, a leisurely road trip and a picnic in the jungle give way to uninhibited emotion and intercourse. A meditation on happiness, superstition, politics, sexuality 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ai-Burmese border crossings, nothing really happens except that it happens with a purpose. Blissfully Yours confirms the reputation of one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new filmmakers in world cinema.

 
修女約安娜
Mother Joan of the Angels
耶吉•卡瓦萊洛威茲 Jerzy Kawalerowicz︱Poland︱1961︱B&W︱Polish︱35mm︱113min
台北10/30(一)16:00
10/31(二)11:30 11/3(五)15:40  11/05(日)21:10 11/6(一)17:00
◎台中11/18(六)12:00
◎高雄12/1(五)19: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61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本片為波蘭電影史上的傑作之一。1957年波蘭電影第一個黃金時期展開,許多年輕導演積極創作反映社會現象、不同於體制前的嶄新“革命”電影。1922年生於烏克蘭,有著亞美尼亞血統的導演耶吉•卡瓦萊洛威茲,26歲開始從事影片攝製工作,51年的《Gromada》讓他從原本的助理導演昇級成為導演之一,他與演員妻子Lucyna Winnicka合作了許多影片,包括這部《修女約安娜》。卡瓦萊洛威茲同時也是"KADR"電影聯盟(1955∼1968)的主席,聯盟成員包括了知名的導演安德烈•華依達、安傑伊•蒙克(Andrzej Munk)、波蘭知名作家塔都茲•考威克(Tadeusz Konwicki)。

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描述十七世紀一位神父來到村莊為女修道院驅魔,女院長約安娜著魔最深,往往能帶領眾修女集體瘋狂。前一個牧師因為勾引修女而被施以火刑,留下了兩個小孩,但神父接觸修道院時間越久,竟發現自己也漸漸愛上了約安娜….
      
影片以一種晦暗的角度展現人性曖昧,在坎城影展首映時引起巨大的震驚,對宗教的批判色彩與魔性即人性的論點,加上陰鬱的故事性與殘酷的收尾,一度令它被禁演,但影片也忠實隱喻了社會道德規範與民眾信仰之間,存在的矛盾與壓迫。

這部獨樹一格的影片,幾乎超越後世許多同題材的影片,為了符合創作出荒涼而且沈鬱的時代氣氛,工作人員甚至自己蓋出了修道院。導演同時認為這是一部反教條的愛情電影,關於神職人員間的愛情故事。

One of the landmarks of Polish cinema, this film is based on the documented story of the ‘possession’ of a group of nuns that led to the burning of a priest at the stake in Loudun, France in 1634. (This episode also served as the historical basis for Aldous Huxley's novel The Devils of Loudun, subsequently adapted for the screen by Ken Russell in The Devils). Mother Joan of the Angels is a spare, visually rigorous, and profoundly disturbing exploration of faith, repression, fanaticism, and eros.

 
黑色上帝,白色惡魔
Black God White Devil
克勞伯•侯夏 Glauber Rocha|Brazil|1964|Portuguese|B&W|35mm|125 min
◎台北10/29(日)21:50
11/2(四)17:40 11/3(五)13:20  11/6(一)19:10 11/9(四)15:40
◎台中11/18(六)20:00
◎高雄12/3(日)14:0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巴西新電影運動主將克勞伯•侯夏,年僅二十五歲就完成了這部驚人的傑作,以電影作為宣揚思想、批判體制的武器,《黑色上帝,白色惡魔》企圖挑釁鬆動的,不只是經濟上的既得利益者,更在於思想信仰上的荒謬傳統。影片開始於蒼白大地上的聖者行吟隊伍,一個年輕的佃農曼諾渴望聆聽聖者的啟示,衷心想要相信這個世界會有奇蹟的降臨,然而迎接他的現實卻依舊是貧窮的生活和雇主的欺壓,黑白光影閃爍在他絕望的臉龐,曼諾再也忍受不了卑微的命運,反身殺死了雇主,也開始了他追隨聖者的旅程。加入祈禱的頌唸的行列中,貧瘠土地上的人們吶喊,匯聚成宛若梵音般的巨大的聲響,曼諾盲目地追隨,眾人陷入集體歇斯底里的狂熱氛圍中。在聖者的指示下,他們殺光所有反對者,甚至以尖刀直接刺入嬰孩的肚腹,用最純真的肉體作為人性的獻祭品,一切都是為了等待奇蹟的降臨,等待海水變成沃土、等待天降下黃金,然而他們的等待,終究注定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

影片根據十九世紀流傳於巴西東北部的民間傳說改編而成,導演成功地將巴西傳統民族音樂與詩句,與現代電影語言相互融合,以吟遊詩歌的述說形式呈現個人對巴西社會的深層批判。對導演克勞伯•侯夏而言,不管是象徵上帝的聖者、還是比作惡魔的強盜,都是逼迫人們陷入痛苦絕境的元兇,只有完全剷除,所有被奴役者才有真正獲得解放自由的一天。

The lynchpin of the Cinema Nova movement, Glauber Rocha crafted this moving portrayal of the underdeveloped, Brazilian sertao at the young age of 25. Set in the 1940's, the film follows a disgruntled cattle rancher who murders his boss after he attempts to swindle him from his already meager earnings. The film follows this character throughout, as he confronts more bloodshed, an immoral priest and one's decision on who's voice to follow, that of religion or his own. Beautifully shot and directed, Rocha depicts the impoverished, Bahian drylands with a stark realism not unlike that of his Italian predecessors. Sweaty, samba music accompanies the visuals throughout, making this an essential piece of Brazilian filmmaking.

 
恍惚的土地
Earth Entranced
克勞伯•侯夏 Glauber Rocha|Brazil|1967|Portuguese|B&W|35mm|115 min
◎台北10/30(一)19:40 11/1(三)13:30
11/3(五)22:50  11/5(日)19:00
11/8(三)11:30   11/9(四)13:30
劇情簡介                       回影片頁面

1967年坎城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路易斯布紐爾獎
1967年盧卡諾影展最佳影片
本片完成於拉美第三電影發展最鼎盛之時,不但是導演克勞伯•侯夏奠定大師地位的代表作,也被視為巴西新電影運動的重要里程碑,於國際影展獲得重要肯定。影片以虛構的拉丁美洲國家為背景,嚴重的政治鬥爭讓這個地方陷入瘋狂的對立中,一邊是偽善的政客,一邊是保守的傳統勢力,對主角保羅而言,兩邊都是令人厭惡而唾棄的,然而不管是左派還是右派的腐化、菁英還是庶民的盲動,所有的選擇都注定了滅亡的宿命。

全片以倒敘的形式,回顧主人翁保羅參與整個政治鬥爭的過程,攝影機以獨特的節奏與流動,呈現片中一觸即發的飽滿張力,帶領觀眾自由地穿牆越室,貼近真相。鏡頭以略帶窺探的基調,遊走在衝突事件與人物情緒之間,捕捉到政治壓力下充滿了混亂張狂與亢奮的失序情境。在政客的煽動與蠱惑中,一切都像這個虛構出來的國家和危機,陷入集體恍惚的政治迷失中。

克勞伯•侯夏拍攝本片時,正值巴西陷入嚴苛的軍事獨裁,藉由銀幕內外的交互參照,《恍惚的土地》也成為對當時巴西社會現況的反省與批判。侯夏在片中對於政治、政客提出相當嚴厲的指責,即使是打著自由派的候選人,骨子裡仍是貪腐墮落的,故事雖然以虛構的社會作為背景,即使在今天看來,都仍真實、犀利而一針見血。

克勞伯•侯夏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電影大師,畢生完成的影片對巴西和拉美電影的影響卻如深水魚雷般威力強大。他早年積極參予政治活動,曾因街頭示威而被捕入獄,還曾參選角逐地區人民代表。反對當時軍政統治而出走流亡葡萄牙,直到1981年才回到故鄉,死於故鄉。1969年以《死神安東尼》(Antonio das Mortes)獲得坎城最佳導演獎,1977年以拍攝畫家朋友的短片Di Cavalcanti 再次於坎城獲獎。其他重要作品有 The Lion Has Seven Heads (‘70)、Cutting Heads (‘70)、Cancer (‘74)、Claro (‘76),都在巴西之外拍攝,以及最後一部長片The Condition of the World。侯夏在電影創作之外,也完成許多重要的文字著作,結合電影理論、劇本、詩歌與小說,是和巴索里尼一樣才華洋溢的藝術創作者。

“In the hypothetical Latin-American country of Eldorado, the idealistic and anarchist poet and journalist Paulo Martins (Jardel Filho) fights against the populist governor, Felipe Vieira (Jose Lewgoy), and the conservative president Porfirio Diaz (Paulo Autran), supported by revolutionary forces. Paulo is depressed, since the two corrupt politicians were his former friends and have been elected with his moral support. In this context, Paulo is torn between the madness of the elite and the blind submission of the masses. But, in this complex tropical reality, nothing really is what it seems to be.

 

→回影片介紹目錄